[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71卷(第1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29. [2] 清·黄奭.神农本草经[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210.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2015年版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248-249 [4] 孟祥乐,李红伟,李颜,等. 栀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11,(11):959-967. [5] 龚庆宣编.刘涓子撰.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 [6]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30 -331 [7] 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25, 160, 477 [8] 姚冬冬,舒娈,杨蕾,等.栀子苷降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4,45(8):1121-1125. [9] 张耘实,祁贤,卢协勤,等.栀子苷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6,47(2):204-209. [10] 方尚玲,刘源才,张庆华,等.栀子苷镇痛和抗炎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74-1376. [11] 张红. 栀子苷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免疫活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12] 刘益华,李晶,林曼婷,等.栀子有效成分栀子苷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6):406-409. [13] 游伟良,平其能,孙敏捷,等.栀子苷的药理学研究新进展[J].药学进展,2012,36(4):158-162. [14] 王丽莎,梅妹. 栀子苷对小鼠急性肺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6-31. [15] 韩宇,谢国勇,李冉,等.西红花苷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9):1806-1814. [16] 刘瑛,古天明,周红.西红花苷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16-19. [17] 孙创斌,刘艳霞,刘国清,等.西红花苷的药理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8):914-916. [18] 绪广林,钱之玉.西红花苷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2,33(5):439-442 [19] 张陆勇,周素娣.西红花总甙对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9,30(5):383-386. [20] 刘涛.西红花苷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6,43(17):77-78. [21] 段李歌. 食药两用栀子果的差异化质量评价及主要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D].武汉轻工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