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讨不同灌水模式对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选取4个旱地小麦品种,设置越冬水(E1)、越冬水+拔节水(E2)、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E3)3种灌水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均存在基因型效应(G)、灌水模式效应(E)和基因型×灌水模式互作效应(GE),且均表现差异显著,基因型效应(G)的变异范围为1.34%~82.73%,灌水模式效应(E)的变异范围为3.73%~83.10%,基因型×灌水模式互作效应(GE)的变异范围为0.79%~29.60%;其中,越冬水+拔节水(E2)对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效果最显著。综合产量表现,以产量为导向的品种选择顺序为‘泰科麦32’>‘泰科麦30’>‘洛旱7号’>‘鲁麦21’,而兼顾优质高产的首选品种为‘泰科麦30’;在水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优先在拔节期灌溉,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同步提高。
为定量分析种植密度增加对夏大豆生长、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以‘齐黄34’为材料,于2022年和2024年夏大豆生长季开展种植密度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夏大豆冠层生长指标、抗倒伏性状指标、产量构成指标等的影响,以及抗倒伏指数与抗倒伏性状指标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增密对夏大豆生长、抗倒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降低夏大豆植株顶三叶SPAD值,最大值较其他密度处理SPAD值高0.12%~6.47%,促进植株冠层功能结构建成,但密度过大会抑制大豆植株冠层氮素积累和叶面积指数的形成,种植密度为24万株/hm2时的叶层含氮量、叶层氮积累量、RVI值、NDVI值和LAI较其他种植密度处理分别高3.70%~5.49%、10.94%~22.26%、7.20%~11.87%、3.84%~7.60%和7.51%~11.70%。茎秆抗折力和茎粗越大,主茎长越短,植株抗倒伏能力越强,增加密度降低了植株抗倒伏指数,不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总的来说,种植密度为24万株/hm2时大豆植株各抗倒伏性状指标均较为合理。本研究中,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时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但密度达到24万株/hm2时表现出更好的生产潜力。
受气候条件制约,在烟株生长发育后期,三门峡烟区呈现低温多雨的状况,引发上部烟叶成熟进程迟缓、烤后烟叶成熟度欠佳等问题,致使烟叶工业可用性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将一种新型矿物源有机肥与传统的韧皮部环剥(HT)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ZT、MT)相结合,开展关于上部烟叶成熟度落黄调控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基肥中施加矿物源有机肥(FT)能够显著提高上部烟叶的成熟度,增加上等烟的比例,同时普遍改善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与感官质量。具体而言,FT-MT处理在提高上等烟比例、增加烟叶钾含量以及提升烟叶钾氯比方面成效显著;FT-ZT处理在改善烟叶糖碱比、增加香气量、减轻杂气方面效果明显;FT-HT处理下的烟叶成熟度达到最高水平,其总糖、还原糖及两糖比最契合工业需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