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灌水模式对不同基因型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米勇, 吕广德, 王超, 王瑞霞, 亓晓蕾, 尹逊栋, 孙盈盈, 牟秋焕, 钱兆国, 孙宪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40  
    摘要 + 43 )   HTML 4 )    PDF ( 1327KB )( 33 )   

    本研究探讨不同灌水模式对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选取4个旱地小麦品种,设置越冬水(E1)、越冬水+拔节水(E2)、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E3)3种灌水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均存在基因型效应(G)、灌水模式效应(E)和基因型×灌水模式互作效应(GE),且均表现差异显著,基因型效应(G)的变异范围为1.34%~82.73%,灌水模式效应(E)的变异范围为3.73%~83.10%,基因型×灌水模式互作效应(GE)的变异范围为0.79%~29.60%;其中,越冬水+拔节水(E2)对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效果最显著。综合产量表现,以产量为导向的品种选择顺序为‘泰科麦32’>‘泰科麦30’>‘洛旱7号’>‘鲁麦21’,而兼顾优质高产的首选品种为‘泰科麦30’;在水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优先在拔节期灌溉,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同步提高。

    增密对夏大豆生长、抗倒及产量的影响
    陈昱利, 卓玛, 毕海滨, 牛国才, 王东峰, 巩法江, 李文倩, 高明慧, 杨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10-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62  
    摘要 + 28 )   HTML 0 )    PDF ( 1290KB )( 16 )   

    为定量分析种植密度增加对夏大豆生长、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以‘齐黄34’为材料,于2022年和2024年夏大豆生长季开展种植密度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夏大豆冠层生长指标、抗倒伏性状指标、产量构成指标等的影响,以及抗倒伏指数与抗倒伏性状指标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增密对夏大豆生长、抗倒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降低夏大豆植株顶三叶SPAD值,最大值较其他密度处理SPAD值高0.12%~6.47%,促进植株冠层功能结构建成,但密度过大会抑制大豆植株冠层氮素积累和叶面积指数的形成,种植密度为24万株/hm2时的叶层含氮量、叶层氮积累量、RVI值、NDVI值和LAI较其他种植密度处理分别高3.70%~5.49%、10.94%~22.26%、7.20%~11.87%、3.84%~7.60%和7.51%~11.70%。茎秆抗折力和茎粗越大,主茎长越短,植株抗倒伏能力越强,增加密度降低了植株抗倒伏指数,不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总的来说,种植密度为24万株/hm2时大豆植株各抗倒伏性状指标均较为合理。本研究中,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时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但密度达到24万株/hm2时表现出更好的生产潜力。

    矿物源有机肥配套成熟调控技术对上部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刘新源, 刘玲玲, 申国明, 张玉林, 李洪臣, 王志军, 关卫东, 梁栋, 周云峰, 吴元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18-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72  
    摘要 + 30 )   HTML 4 )    PDF ( 1244KB )( 26 )   

    受气候条件制约,在烟株生长发育后期,三门峡烟区呈现低温多雨的状况,引发上部烟叶成熟进程迟缓、烤后烟叶成熟度欠佳等问题,致使烟叶工业可用性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将一种新型矿物源有机肥与传统的韧皮部环剥(HT)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ZT、MT)相结合,开展关于上部烟叶成熟度落黄调控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基肥中施加矿物源有机肥(FT)能够显著提高上部烟叶的成熟度,增加上等烟的比例,同时普遍改善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与感官质量。具体而言,FT-MT处理在提高上等烟比例、增加烟叶钾含量以及提升烟叶钾氯比方面成效显著;FT-ZT处理在改善烟叶糖碱比、增加香气量、减轻杂气方面效果明显;FT-HT处理下的烟叶成熟度达到最高水平,其总糖、还原糖及两糖比最契合工业需求目标。

    农艺管控方式对烟叶氯离子含量的影响研究
    丁海, 王胜利, 张燕, 张宝, 马尚毅, 刘东, 崔瑞斌, 陈彬, 于涛, 张若男, 董建飞, 邢朔, 王兆宝, 张怀宝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26-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81  
    摘要 + 33 )   HTML 1 )    PDF ( 1270KB )( 40 )   
    本研究聚焦赤峰烟区土壤氯离子分布规律及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机制,旨在构建科学的氯离子精准管控体系。通过对赤峰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松山区80份植烟土壤样品进行氯离子普查,结合松山区多因素田间试验,采用硝酸银滴定法与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测定土壤及烟叶氯离子含量与常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赤峰烟区土壤氯离子空间异质性显著,受前茬作物影响显著。敖汉旗(前茬玉米)多数土样氯含量小于45 mg/kg(最适宜区),喀喇沁旗、宁城(前茬烟草)75%土样大于50 mg/kg(次适宜区),松山区(前茬玉米)土样氯含量大多为30~50 mg/kg(次适宜区)。大田试验显示,低氯高钾三元复合肥可降低烟叶氯离子含量0.03~0.16个百分点(下部叶效果最显著),大三元一体肥平均降低0.13个百分点;氯化钾类肥料显著提高烟叶氯含量,平均增加0.11~0.13个百分点。氯化钾作为追肥对下部叶氯含量影响最大(增加0.28个百分点),而基肥用氯化钾+追肥用硫酸钾可降低中部叶氯含量(0.11个百分点)。灌溉水净化使上、中、下部叶氯含量分别降低0.44、0.50、0.59个百分点,且处理后烟叶的氯离子含量均小于0.80%。本研究系统揭示了赤峰烟区氯离子分布规律及多维度调控效应,为建立基于区域特性的氯离子精准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路径。
    播期和施氮量对饲料大麦品种‘云大麦10号’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乔祥梅, 王志龙, 刘列, 王志伟, 黄廷芝, 程耿, 董诗铝, 程加省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34-3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39  
    摘要 + 30 )   HTML 4 )    PDF ( 1231KB )( 17 )   
    探明播期和施氮量对饲料大麦品种‘云大麦10号’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0月21日(D1)、11月1日(D2)、11月11日(D3)3个播期和150 kg/hm2尿素(N1)、225 kg/hm2尿素(N2)2个施氮水平,研究其对大麦籽粒产量、主要农艺性状以及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籽粒产量、产量构成要素、最高分蘖数、穗长、株高、成穗率、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均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延迟播期会导致籽粒产量极显著降低,与D2和D3相比,D1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87.93%、76.79%,但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施氮量对籽粒产量影响显著,但对产量构成要素、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影响均不显著。N1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2处理,表明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不能增产,反而会降低产量;N1处理的蛋白质含量低于N2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综上,延迟播期会导致籽粒产量呈极显著下降,但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增施氮肥会导致籽粒产量显著降低,但蛋白质含量略有增加。说明在追求高产的同时,难以兼顾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且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幅度有限。因此,不建议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提高品质。建议适当提早播期,并施用150 kg/hm2尿素,以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