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美丽乡村建设

    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内容的专题,便于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福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以泉州双芹村旅游区为例
    林明太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4): 328-3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983  
    摘要 + 2021 )      PDF ( 1416517KB )( 1061 )   

    乡村旅游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巨大。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研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文章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以福建泉州双芹村乡村旅游区为案例,在分析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偏好行为、旅游空间行为、客主交互效应和旅游体验评价认知等旅游前、中、后的行为进行研究,总结了福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并提出了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研究
    王亚妮,秦安振,杨文琪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30): 193-19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40162  
    摘要 + 1742 )      PDF ( 707KB )( 694 )   
    为了评价和分析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体系,权衡不同开发模式的利弊,根据新乡市乡村旅游的特点,将其开发类型归纳为五类:乡村风景型、红色旅游型、现代新农村型、农业资源型和自然风光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三个准则层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2(最高为1.00)。自然风光型城乡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景区投资环境、企业年终效益、游客满意程度方面表现突出,较之其他旅游类型,新乡市应优先发展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企业年终效益所占权重最大,为13.1%,成为衡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笔者使用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简化了指标的量化,在权重的估算中去除了人为赋值的主观性,是一种新颖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杨贤智,骆浩文,张辉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9): 547-5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9547  
    摘要 + 1736 )     
    简要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概述了韩国“新村运动”把农民的思想启蒙作为起点、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目标的成功经验;分析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培养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完善乡村自理和村民自治机制。
    国内“乡村振兴”主题20篇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徐艳, 金磊磊, 蒋永忠, 邝文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0): 142-1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94  
    摘要 + 1545 )   HTML 6 )    PDF ( 1213KB )( 196 )   

    研究乡村振兴主题高被引论文的基本特征,为乡村振兴主题热点问题的筛选提供参考,检索2017年—2020年3月15日发表的“乡村振兴”主题的论文,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选择排名前1%的共20篇高被引论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基本信息方面,20篇高被引论文均发表于2017—2018年,2018年的平均被引频次较高(176.1次)。(2)在基金支持方面,获国家级层面基金支持的论文最多(9篇),其次是研究院/校级(5个)。(3)在载文期刊方面,影响因子普遍较高(0.586~7.204),且主办单位以国家级、省部级居多,有较大知名度。(4)在作者概况方面,所在单位遍布北京、江西、浙江、四川、贵州、江苏、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第一作者在高校任职的论文数最多(12篇),有16位作者的同主题累计发文量不少于2篇(占84.2%)。(5)在其他信息方面,2018年的论文数接近2017年的2倍,文章类型主要为理论分析类,不同文章的被引频次距平百分率变幅较大,标题为整句型或以名词开头的论文均为13篇(>50%);15篇论文的关键词数量为3~5个。研究结果有助于读者、作者、期刊了解当前“乡村振兴”主题研究的热点,通过后续追踪这些高被引作者、研究机构、期刊的产出情况,有助于“乡村振兴”主题研究新热点的挖掘。

    法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姜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4): 194-1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032  
    摘要 + 1463 )      PDF ( 415830KB )( 923 )   
    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作为最大的聚居地,对其景观环境开展深入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中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借鉴法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的实践操作模式,提出启示性的参考建议。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
    张 博,李思经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4): 430-4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4430  
    摘要 + 1438 )      PDF ( 138611KB )( 601 )   
    随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将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动国内农业向纵深发展,中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稳步、快速地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之一,而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劣则决定了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为了推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充分阐述了各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最后从政策、法律、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和措施。
    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赵慧清,杨新成,薛增召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8): 584-58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8584  
    摘要 + 1431 )     
    通过对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的论述,以及对中国农民目前受教育现状和农民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认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现状是由于中国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农村农民教育基础薄弱、组织教育功能弱化等不利因素造成的。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是加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水平;并提出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符合农民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相应对策。
    台湾农村建设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规划的启示
    覃永晖,吴 晓,张连彪,张 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1): 293-2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275  
    摘要 + 1426 )      PDF ( 478460KB )( 601 )   
    通过分析台湾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参考台湾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启示环洞庭湖区的新农村规划应在结合国情和地方特点的前提下,从分析“门槛”、调整结构、建构组织、健全法规、开展土改、发展科教、工业反哺、生态环保和防灾救助等九个方面深入开展。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吴加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 437-4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1437  
    摘要 + 1420 )      PDF ( 108158KB )( 717 )   
    台湾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以来,成功推动了台湾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目前,中国大陆也处在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相似的农业发展问题。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当前大陆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成为我们本次研究的主题。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科学分析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优秀的管理理念以及大陆相似产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根据大陆农业发展的国情,我们认识到:休闲农业是一种理想的农业转型模式。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强调农业资源的特色。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推广休闲农业,必将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
    乡村景观建设对策研究
    董小静,陈东田,高 旺,徐学东,张晓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8): 305-3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152  
    摘要 + 1396 )      PDF ( 563988KB )( 1627 )   
    乡村景观建设已呈现出“新圈地运动”等一系列问题,这源于相关规划法规的不完善、错误的政绩观及保守的规划方法。为此提出六点对策:第一,树立正确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第二,严格遵循最新法规政策;第三,以规划为手段合理组织乡村景观结构,建议开发利用乡村地下空间;第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五,坚持绿色GDP指标;第六,加大乡村景观建设宣传教育力度。
    基于体验经济的乡村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以湖北省下堡坪乡为例
    甘丹丽 田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5): 415-4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1125  
    摘要 + 1393 )      PDF ( 638349KB )( 1058 )   

    摘 要:湖北下堡坪乡资源丰厚,自然环境优美,文化艺术气息浓厚,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且观光农业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非优旅游区位”开发观光农业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尝试。本文引入体验经济,通过对下堡坪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形成了以“体验+休闲”为主题的思路,构建了集“休闲度假、康体体验”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并对模式运行的条件及管理提出了建议。

    乡村小康和谐社会的量化研究
    于平福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4): 435-4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4435  
    摘要 + 1390 )      PDF ( 231074KB )( 535 )   
    以县(市)为研究单元,应用两阶段聚类法,对广西乡村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揭示各研究单元与指标变量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西76个县(市)可分为4种发展类型:高度协调发展类型Ⅰ,中等协调发展类型Ⅱ,初级协调发展类型Ⅲ和整体发展滞后类型Ⅳ。各类型的发展水平差异有明显地域联系和分异特征,总格局为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空间结构呈点轴开发模式。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审视
    李文政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7): 343-3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992  
    摘要 + 1349 )      PDF ( 502544KB )( 974 )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户籍制度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土地使用缺乏规范,城乡二元分割格局还没有彻底打破,城市化水平偏低致使城市吸纳力不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城市边缘区的科学规划水平不高。为此,应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推进城乡经济的高度发展,加快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

    低碳视角下乡村旅游决策行为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300位游客的调查数据
    罗红,陈晓,何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34): 294-3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1617  
    摘要 + 1337 )     
    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旅游者决策行为直接决定其出行的选择,因而对乡村旅游者低碳旅游决策行为的研究,将对乡村旅游接待地和旅游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笔者以推拉模型为基础,将游客低碳乡村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归为推和拉2类,依据对北京市300位游客的调查,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除了游客学历、收入等客观因素外,还受到游客的出游经验、所持低碳乡村旅游态度、低碳乡村旅游感知价值、乡村旅游目的地特色等方面的显著影响,并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与策略探究
    李文政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6): 343-3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915  
    摘要 + 1310 )      PDF ( 507891KB )( 701 )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乡村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乡村关系行政化,县乡关系利益化,乡村文化贫弱,村民自治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乡村社会无组织化现象依然严重等困境。因此,应积极建设管理服务型乡镇政府,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重建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村委会的组织功能,重视社会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强化县级财力,发展乡村经济组织劳务输出,培育乡村经济支柱。
    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发展“农民工经济”
    张文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9): 536-5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9536  
    摘要 + 1302 )     
    将农民工从农民中分划出来,将农民工视为一个特别群体,并以此为支点分析其在破解三农问题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农民工经济”应当包括外出打工经济与回乡创业经济两个部分,而发展“农民工经济”的关键就是在二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发展农民工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到一个新视角。
    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
    彭 敏,付 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 172-17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1172  
    摘要 + 1281 )      PDF ( 188878KB )( 540 )   
    为了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问题亟待研究。笔者通过对中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成功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加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方面的几点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认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深刻挖掘其内涵,大力提倡社区参与,扩大专题交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加强社区居民的培训,在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乡土景观和地域特色协调发展的探讨
    余俊洁 胡建,邓守明,黄小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4): 453-4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0634  
    摘要 + 1279 )      PDF ( 468741KB )( 957 )   
    摘要:在现阶段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探讨乡土景观和地域特色如何与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并对其提出可行性建议。
    北京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李立伟,史亚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4): 600-60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976  
    摘要 + 1278 )      PDF ( 435531KB )( 928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则是要在非农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研究,结合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实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都市农业六大优势产业: 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技产品及服务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新选择研究
    柳百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6): 500-50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6500  
    摘要 + 1277 )     
    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转移现状,指出现状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以及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提出21世纪新选择: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加强3个战略转型,实现一个转移。3个转型即农业供给结构转型、农民思想观念转型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转型,一个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