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小麦

    《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有关小麦作物的种植、育种、田间管理等的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合评述、经验交流、应用技术、科技简讯、信息研究论文为主要内容,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新疆喀什市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阿布都克日木.阿巴司,胡素琴,麦合布热提.买买提依明,努尔比亚.吐尼牙孜,帕提曼.阿不都艾尼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27): 34-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10061  
    摘要 + 18210 )      PDF ( 1022KB )( 24165 )   
    为研究喀什冬小麦区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及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利用1981—2014 年喀什市冬小麦生育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气候学统计方法,研究了喀什市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喀什市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降水量除了越冬后前2 个月(3—4 月)呈线性减少趋势外,其余时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均呈增加趋势;近34 年冬小麦各发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尤其是起身期、拔节期的提前趋势较明显,但是越冬开始期呈延迟趋势。气温、有效积温、日照时数与冬小麦各发育期呈负相关。总之,气温升高、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增加是喀什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的主要原因,喀什地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较为显著。
    小麦抗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SSR标记分析
    仇松英 张松令 史忠良 谢福来 高炜 史晓芳
    农学学报    2011, 1 (2): 5-10.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181  
    摘要 + 3692 )      PDF ( 974KB )( 2409 )   

    分析小麦抗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培育和推广抗蚜品种提供依据。在田间对956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按损失率大小,由小到大排列起来,利用筛选的18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了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8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99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21个。47个小麦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在0.33~0.94之间,平均为0.65。高抗品种间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59(0.39~0.77);中抗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2(0.39~0.83);感虫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2(0.37~0.83);高感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4(0.37~0.84)。SSR标记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0.67处将供试材料分为7大类群。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时尽可能选择聚类图中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抗虫品种‘临远95-5322’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

    建国以来山东省小麦品种及其亲本Glu-1位点的亚基组成和多样性分析
    王江春,李云鹏,王旭方,殷 岩,辛庆国,姜鸿明,李林志,王洪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5): 0-null.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5725  
    摘要 + 3210 )      PDF ( 567582KB )( 1188 )   
    探讨建国以来山东省小麦品种Glu-1的亚基特点及其多样性,并有针对性地筛选含有优质亚基的亲本。用SDS-PAGE法对山东省建国以来推广的主要品种及其亲本的HMW-GS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山东省小麦品种及骨干亲本在Glu-A1位点主要为两种等位变异类型“Null”和“1”;Glu-B1有“7+8”、“7+9”、“14+15”、“17+18”、“6+8”5个等位变异类型,但主要以“7+8”和“7+9”为主;Glu-D1有“2+12”、“2+10”、“5+10”、“4+10”、“4+12”、“2+11”6个等位变异类型,以“2+12”为主。在3个位点中,Glu-B1位点的多样性最丰富,其次为Glu-D1位点,Glu-A1位点的多样性最差。Glu-1的多态性指数从50年代的高点开始下降,在60年代达到最低点,之后缓慢上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点,当前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山东省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缺少优质亚基组合,这为山东省小麦品种的改良提供了方向。
    高产多抗广适性小麦新品种烟农173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丁晓义,于经川,辛庆国,陈永娜,严美玲,刘兆晔,赵 倩,钟 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 (1): 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10104  
    摘要 + 2595 )      PDF ( 1072KB )( 620 )   
    笔者以2012—2015 年度山东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了‘烟农173’和对照‘济麦22’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采用区域试验中常用的高稳系数法(HSC)和变异系数法(CV)2种方法测定品种的高产稳产性。结果表明:‘烟农173’试验平均产量为8894.6 kg/hm2,较对照增产5.6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高稳系数和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11.08 和7.33,均低于对照的16.22 和7.74,具有高产与稳产的双重性;籽粒角质、商品性好、中筋品质优。‘烟农173’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个种植前景广阔的小麦新品种。
    山西省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刘新月 姚先玲 裴磊 董双全 卫云宗
    农学学报    2012, 2 (5): 5-10.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890  
    摘要 + 2527 )      PDF ( 1177KB )( 1526 )   

    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给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的遗传背景不够丰富,遗传差异性较小。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2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2774.0~7365.0 kg/hm2,平均5375.1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7.9%;其中水地品种在5329.5~7365.0 kg/hm2之间,平均值6159.5 kg/hm2,旱地品种在2774.0~5885.0 kg/hm2之间,平均值4084.7 kg/hm2。蛋白质在11.7%~18.0%之间,平均值14.7%;其中水地品种蛋白质在12.8%~18.0%之间,平均值14.9%;旱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1.7%~17.0%之间,平均值14.7%。湿面筋在23.6~45.5之间,平均值32.3;其中水地品种在26.1~45.5之间,平均值32.2;旱地品种在23.6~39.8之间,平均值32.3。沉降值在11.1~71.4 ml之间,平均值33.3 ml;其中水地品种在15.5~71.4 ml之间,平均值31.8 ml;旱地品种在11.1~63.5 ml之间,平均值35.8 ml。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审定品种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高于全国水平。在未来的小麦育种过程中,应加强农艺性状优异、具有遗传多样性小麦种质创新研究,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江苏淮南麦区小麦品种观察比较试验
    张勇 高德荣 毛坤一
    农学学报    2012, 2 (5): 11-16.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981  
    摘要 + 2413 )      PDF ( 1115KB )( 2765 )   

    为了解不同类型品种在江苏淮南麦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选用了江苏淮北麦区推广的‘淮麦22’,‘烟农19’和‘郑9023’等3个品种以及淮南麦区推广的‘扬麦15’,‘扬麦16’,‘扬麦13’,‘扬麦11’,‘宁麦13’和‘镇麦166’等6个品种进行了分期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均以适期(10月28日)播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研究结果认为早熟品种‘扬麦11’和中熟品种‘扬麦1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它们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病性亦较好,比较适宜淮南麦区气候特点。

    小麦面团粘度与面粉主要品质指标相关性研究
    张华文,田纪春,刘艳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2): 69-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269  
    摘要 + 2359 )      PDF ( 1040478KB )( 1077 )   
    以山东省3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面团粘度性状和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数、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面团的粘度性状与面粉很多品质指标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使用面团粘度性状对面粉品质进行评价。(2)面团粘度与代表面团筋力强弱的品质指标都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小麦面团粘度与小麦面团的筋力强度和面团的抗揉混强度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降低面团的粘度,可以提高面筋质量、面团的抗揉混能力和面筋筋力强度。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史忠良 仇松英 张松令 谢福来 高炜 张婷 逯腊虎 武计平
    农学学报    2011, 1 (xb1): 10-16.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078  
    摘要 + 2267 )      PDF ( 1993KB )( 1464 )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在田间虫圃对1562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按损失率大小,由小到大排列起来,利用19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了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9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104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47个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从0.40~0.95不等,平均为0.71。高抗品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66(0.40~0.95);中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9(0.46~0.90);感虫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9(0.53~0.95);高感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8(0.41~0.90)。SSR标记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0.74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抗虫品种晋麦65号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并在吸浆虫发生地块推广种植。

    山西南部水地小麦区试品系农艺性状比较及通径分析
    任文斌,谢三刚,王倩,吴翠翠,赵智勇,柴永峰,李秀绒
    农学学报    2016, 6 (2): 22-2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5070016  
    摘要 + 2237 )      PDF ( 1235KB )( 752 )   
    为了了解山西南部水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12—2014年山西南部水地小麦区试的4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为:穗长变异系数最大,为9.61%。产量三要素变异系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各年度间产量达极显著水平。参试品系与对照各农艺性状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基本苗、有效穗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但综合作用中穗粒数最大。根据分析结果及山西南部生态条件,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山西南部小麦育种过程中应该将穗粒数较多,千粒重稳定提高的小麦品系作为突破口。
    利用比较分子遗传学鉴定小麦穗发芽基因的研究进展
    杨泽峰,张 峰,顾世梁,李 韬,徐辰武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50-5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50  
    摘要 + 2153 )      PDF ( 1323807KB )( 877 )   
    充分利用研究的比较多的模式作物所获得的分子遗传学信息,进而作为较复杂生物基因组研究的基础,是现代分子遗传学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此,重点介绍了模式作物拟南芥、玉米和水稻在种子发芽方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概述了小麦穗发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分析了根据小麦与模式生物在基因组上的共线性,利用比较分子遗传学手段,将拟南芥的ABI3和玉米的VP-1基因作为小麦抗穗发芽的候选基因的可行性。
    源于叙利亚小麦ICA31抗条锈病基因分析及分子标记研究
    蒲宗君,,杨武云,颜泽洪,郑有良,张增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2): 65-6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265  
    摘要 + 2106 )      PDF ( 172870KB )( 736 )   
    遗传分析表明,小麦材料ICA31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对流行的优势条锈菌小种条中30,31,32免疫;据等位性测定,ICA31抗条锈基因与已知抗锈基因Yr5、Yr10、Yr15不等位;从抗源的系谱分析,该基因来源于叙利亚普通小麦品系叙18;利用微卫星标记和分组分析(BSA)法,筛选到与该抗条锈病基因(Yr-Syria)紧密连锁的SSR标记WMS11-193;对F2分离群体142个单株分析结果表明,该抗条锈病基因(Yr-Syria)与WMS11-193间遗传距离为2.1cM;将Yr-Syria定位于小麦1BS上;为该基因进行抗条锈小麦分子辅助育种打下基础。
    强筋型优质小麦新品种陕253主要特征特性研究
    庞红喜,裴阿卫,王 怡,李硕碧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106-10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106  
    摘要 + 2101 )      PDF ( 1275722KB )( 596 )   
    陕西省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比较试验、栽培试验、高产示范试验及全国联合鉴定试验以及品质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陕253属半冬性,生长健壮,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成熟早,落黄好;对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主要小麦病害有中等以上抗性,适应性广;面筋含量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等优良的品质特征。在试验条件下,籽粒产量水平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陕229持平或略高,高于小偃6号、陕麦150、小偃54、高优503、陕优225等优质品种,在中上生产条件下易于达到6750 kg/hm2以上,具有7500 kg/hm2以上高产潜力,有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
    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初步探讨
    雷钧杰 赵奇 陈兴武 赛力汗?赛 乔旭 高永红 周皓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15): 97-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1-2672  
    摘要 + 2096 )      PDF ( 558371KB )( 767 )   

    为了探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杏麦间作条件下,以杏树为基点至两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将小麦种植带分为3个冠区(冠下区、近冠区、远冠区),对3个冠区的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选用‘新冬20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小麦幼穗分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作田小麦幼穗分化快于间作田;在间作田内,距杏树越近,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强度越低;单作田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间作田;单作田平均灌浆速率大于间作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表现为单作田大于间作田,单作田产量最高,间作田平均产量比单作田减产49.72%;在间作田,千粒重与成穗数均表现为远冠区>近冠区>冠下区。结果表明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不及单作田,造成小麦产量不同程度降低。

    冬前积温对河北省中南部麦区冬小麦适宜播期的影响
    崔彦生,韩江伟,曹 刚,孟 建,张进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7): 195-1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6024  
    摘要 + 2092 )      PDF ( 419171KB )( 869 )   
    以黄淮冬麦区的邯郸、石家庄、衡水和北部冬麦区的保定1997—2006年期间的小麦冬前积温为依据,采用积温指标法对冬小麦的适宜播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邯郸市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9日—18日;石家庄市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6日—15日;衡水市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12日;保定市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2日—11日。初步认为,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黄淮冬麦区北部冬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3日—18日,北部冬麦区南部冬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2日—11日。
    基于星载SAR的冬小麦估产模型比较分析
    陈 磊,范 伟,陈 娟,荀尚培,何彬方,张宏群,任 竹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10): 256-26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4110161  
    摘要 + 2079 )      PDF ( 2204KB )( 384 )   
    旨在让农业部门等提前预知小麦产量,从而准确判断粮食生产形式,制订相关政策。应用2014年4月中旬和5月初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RADARSAT-2各一幅,选择安徽省寿县和怀远县冬小麦产区,通过试验田产量和反演的雷达影像后向散射系数,建立冬小麦线性估产模型,在此基础上对2013和2014年估产模型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星载SAR的同极化HH和交叉极化HV方式建立的估产模型对寿县涧沟镇冬小麦估产精度分别为68.37%和74.01%,对怀远县龙亢镇冬小麦估产精度分别为63.10%和69.10%。特别是针对倒伏区域冬小麦估产模型精度差异进行理论详细分析,指出冬小麦大面积倒伏区域,基于交叉极化(HV)估产模型精度高于同极化(HH)估产模型精度。最后指出将来可选择四极化SAR影像,针对不同的生长方式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极化方式进行估产。模型结果分析结论为将来冬小麦估产模型参数纠正及推广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人工合成多倍体小麦及其供体种的高分子量 谷蛋白亚基组成研究
    杨 林,李 霞,刘登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4): 44-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444  
    摘要 + 2072 )      PDF ( 175095KB )( 650 )   
    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了4份节节麦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工合成多倍体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4份节节麦AS60-1、AS60-2、AS77和AS2383在Glu-D1位点上出现了4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分别为2+10、5+12、5+10和2.1+10;2份节节麦人工加倍形成四倍体AS2390、AS2410的HMW-GS分别为2.1+10、5+10;3份节节麦—圆锥麦人工合成双二倍体RSP、SHW-L1及SHW-L2的HWM-GS分别为2*、17+18、5+10;2*、17+18、2+10和2+10。谷蛋白亚基呈现了共显性遗传,表明了节节麦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能在人工多倍体情况下得到正常表达。此外,还对利用节节麦优良基因的方式作了讨论。
    山西省旱地小麦育种进展与育种策略探讨
    张俊灵,孙美荣,闫金龙,张东旭
    农学学报    2015, 5 (9): 17-2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5030006  
    摘要 + 2065 )      PDF ( 1261KB )( 1093 )   
    山西是北方麦区典型的干旱省份,旱地小麦面积比例较大,旱地小麦生产对全省小麦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选育抗旱性、丰产性、稳产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小麦品种,归纳了山西小麦生产发展概况,总结了山西旱地小麦育种在团队建设、育种方法、育种成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旱地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育种目标、种质材料创新和育种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的育种策略和探讨建议。
    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马爱平 亢秀丽 靖华 王裕智 刘建华 崔欢虎
    农学学报    2011, 1 (3): 13-17.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311  
    摘要 + 2041 )      PDF ( 1071KB )( 1776 )   

    为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年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低温冻害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该年型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 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年型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种小麦穗粒数测定方法
    亢秀丽,马爱平,靖 华,王裕智,崔欢虎,郑彩萍
    农学学报    2015, 5 (9): 27-3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5020016  
    摘要 + 2035 )      PDF ( 1515KB )( 987 )   
    [目的]研究旨在准确测定小麦穗粒数,为制定高产技术方案和总结高产经验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用大田试验方法进行了小麦穗粒数测定方法的探讨。[结果]结果表明,新的穗粒数测定方法,在不同产量群体麦田中,其取样率可较传统方法提高约4倍,可相对提高准确率。其具体方法为:在测定麦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点多个,在每个样点(面积1平方米)内连续取样本≥100穗,并装入网袋记录相关内容;烘干样本,对每个样本脱粒称重,在样本籽粒中随机数取一定数量的籽粒≥3份,作为每个样本穗粒数的重复并计数;依据每个重复的粒数对应的重量与样本重量换算出样本的总粒数,再用样本的总粒数除以样本穗数测得每个重复对应的样本穗粒数;将每个重复对应的样本穗粒数相加除以重复数则得到每个样本的穗粒数;将每个样本的穗粒数相加除以样点数量则得到取样麦田的穗粒数。[结论]新的测定方法有效提高了样本取样率,可较好反映不同群体麦田的穗粒数;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由于遗传、栽培及环境因素造成穗部不整齐而形成的误差。
    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王志伟1,张东霞2,马雅丽1,班胜林1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1): 267-27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751  
    摘要 + 2033 )      PDF ( 480874KB )( 865 )   

    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因子,且与作物的发育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特殊年份,如果模型所筛选的因子中较常年有明显的改变,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因此各预测模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数理统计预报的实用性,需要采用多年的历史资料,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采用尽量多的方法进行预测,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率。本文以山西冬小麦的主要病虫害(白粉病、条锈病、麦蜘蛛)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预报指标,并建立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模型,进行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测验证,历史拟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说明应用该方法所建模型在一般年份可以进行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麦蜘蛛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