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导航切换
中国农学通报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获奖情况
数据库收录
编 委 会
作者中心
作者登录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常见问题
审者中心
审稿政策
专家登录
编委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在线期刊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精彩专题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专题
棉花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有关棉花
作物的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
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综述等论文内容为专题,便于专业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
(按
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
。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中国低酚棉的发展与展望
张志刚 ,曾昭云,李景龙,张雪林,杨晓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
6
): 145-14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145
摘要 +
(
1198
)
PDF
( 252397KB )(
623
)
可视化
加入WTO后,再次呼吁研究与开发利用低酚棉资源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分析我国低酚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速我国低酚棉发展的建议。
Select
转Bt基因抗虫棉室内鉴定技术研究
朱加保,杨可胜,产焰坤,刘方志,江本利,徐道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
6
): 69-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69
摘要 +
(
1728
)
PDF
( 240047KB )(
603
)
可视化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沙培试验中对卡那霉素不同浓度的反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浓度为4000mg/L的卡那霉素液对非抗虫棉最为敏感,反应率为100%,而转Bt基因抗虫棉均无反应。说明棉花室内抗卡那霉素反应能够准确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纯度,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室内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的方法。同时,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液对棉苗胚轴、鲜重均有一定的影响。
Select
中国棉花科技进展现状及展望
黎鸿慧,李俊兰,崔淑芳,金卫平,万艳霞,王广恩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1
): 54-5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54
摘要 +
(
1432
)
PDF
( 92545KB )(
678
)
可视化
本文在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技术、资源利用、计算机模拟模型等五方面,对我国棉花科技进展现状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期瞄准目标、找出差距,促进我国棉花可持续发展。
Select
具有标记性状的棉花核不育系的创建初探
吕淑平 赵元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2
): 8-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08
摘要 +
(
1043
)
PDF
( 177060KB )(
565
)
可视化
通过五个隐性核不育系材料与52个来源不同的抗卡那霉素标记的单价转基因抗虫棉进行双列杂交,做连锁测验,创建具有标记的核不育系材料。F2代苗期通过叶片涂抹适当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进行连锁测验。连锁紧密的,抗卡那霉素的均为可育株,不抗的为不育株;连锁较紧密的,除苗期鉴定外,开花时需要拔除10%连锁互换部分的可育株。这个材料应用于棉花杂交制种,比需拔除50%的一般核不育材料,可大大降低制种成本。
Select
棉花高密度种植群体结构的研究
耿 涛,戴 路,徐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2
): 104-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04
摘要 +
(
1754
)
PDF
( 210278KB )(
707
)
可视化
通过对棉花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26.1万株/hm2)的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85%以上,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90%。据此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株距加密(理论株数26.1万株/hm2)的模式进行种植,并加强管理,促进中下部多结玲,可望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Select
陆地棉产量构成因素条件变量分析
张文英 梅拥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2
): 109-10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09
摘要 +
(
1348
)
PDF
( 186535KB )(
538
)
可视化
采用条件变量分析方法,对23个陆地棉品种(系)两年资料的棉花单株产量及其3个组分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铃数引起单株产量的变异最大,衣分引起单株产量的变异最小;衣分以外的其他因素与环境的互作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单株铃数以外的其他因素与环境互作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小;不同品种基因型效应不同,不同品种3个组分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也有所不同。
Select
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苏棉19号
顾克余 黄志勇 费 跃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2
): 119-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19
摘要 +
(
913
)
PDF
( 69207KB )(
518
)
可视化
null
Select
超微粉型棉花种衣剂对棉苗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
熊远福 文祝友 周美兰 邹应斌 熊海蓉 江巨鳌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2
): 181-1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81
摘要 +
(
1356
)
PDF
( 143108KB )(
593
)
可视化
用超微粉型种衣剂包衣棉花种子,通过大田育苗试验,研究了超微粉棉花种衣剂对棉苗生长和苗期病虫害的影响,并与进口种衣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超微粉棉花种衣剂具有促控棉苗生长、提高棉苗综合素质与成苗率、有效防治病虫害等作用。与对照相比,包衣处理成苗率提高14.5%,根系活力提高16.4%;对苗期主要病虫害防效达82.0%-90.7%;其综合作用效果优于对比试验所用的二种进口种衣剂。
Select
利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黄河流域棉花区试新品种
郭克婷龙腾芳 杨付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2
): 226-2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226
摘要 +
(
1317
)
PDF
( 104965KB )(
639
)
可视化
运用DTOPSIS法对2002年参加黄河流域棉花区试的10个棉花新品种,从高产、优质、抗病3个指标共11个性状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显示鲁963居第一位,鲁20R37、徐铜3号分列第二、第三位,它们综合行状较好,具有高产、优质等特性,易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Select
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陕棉4080的选育
邢宏宜 易永华 左田夫 赵俊兴 贾 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2
): 81-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81
摘要 +
(
1354
)
PDF
( 172579KB )(
666
)
可视化
陕棉4080是以冀合232为母本,中164为父本杂交,在枯、黄萎病圃种植选择抗病性;水、旱地交替种植选择抗旱性与丰产潜力;在不同环境胁迫压力下,连续选择而成。该品种丰产、优质、抗枯、黄萎病,中抗棉铃虫、耐旱、耐盐碱,1998—1999年陕西省区试结果比对照中19增产霜前皮棉39.0 %。2000—2001年国家黄河流域区试结果,比对照中12增产霜前皮棉23.0%,居首位。证明在多种环境胁迫压力下育成的棉花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较强抗逆性和较大的生产潜力
Select
中国棉花质核不育系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分析
李成奇 ,石跃进,任雪峰,潘转霞,袁 钧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3
): 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06
摘要 +
(
1609
)
PDF
( 1177108KB )(
749
)
可视化
自从Meyer等于60年代培育出了第一个具有异常棉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材料开始,国内外对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及其应用的研究便深入展开。纵观目前我国现有的棉花CMS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由于各种类型的棉花CMS的基因来源、生理生化基础、细胞学行为以及性状表现上存在着差异,在三系配套研究及利用上尚存在诸多疑惑。为此,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探明棉花CMS的败育机理,克服不育细胞质对F1代的负效应以及昆虫传粉媒介问题,对于棉花三系配套在生产上的快速推广和利用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Select
钙和赤霉素对棉花种子发芽力及活力的影响
陈士林,王春虎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3
): 112-1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112
摘要 +
(
1508
)
PDF
( 874485KB )(
708
)
可视化
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2+和GA处理液对棉花种子发芽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GA和Ca2+可显著增加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其中以100ppMGA和1%Ca2+ 浓度处理效果较好。药剂复合处理以50ppMGA+1% Ca2+和100ppMGA+0.1% Ca2+的效果最好。
Select
棉花膜下滴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郑 重,马富裕,李江全,郑旭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3
): 255-2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255
摘要 +
(
1579
)
PDF
( 1017843KB )(
647
)
可视化
实现棉花膜下滴灌水分实时管理与自动控制,是新疆节水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新疆生产实践,自主研发的棉花膜下滴灌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和方法库为技术核心,通过田间传感器进行数据实时采集、计算、分析与决策,由控制系统发送决策指令来控制灌溉设备开/闭,提高了灌溉的时效性。
Select
湖南棉花的优势分析及发展战略
张志刚,肖立一,曾昭云,杨晓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3
): 283-28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283
摘要 +
(
1024
)
PDF
( 1035116KB )(
514
)
可视化
湖南省在杂交棉高优势组合筛选、制种技术、高产配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为湖南杂交棉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低酚棉与彩色杂交棉的选育与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针对湖南棉花现有的研究优势,对今后的研究方向、重点、技术路线等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Select
转基因抗虫棉Bt基因导入对受体材料农艺性状的影响
吕淑平,郭小平,赵元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3
): 36-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36
摘要 +
(
1227
)
PDF
( 875440KB )(
644
)
可视化
本文对同一受体材料导入同一Bt基因所产生的五个不同变异抗虫棉进行研究,观察其形态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纤维品质等几个方面,和受体棉花做比较,阐明了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抗病性、结铃性、单株理论产量提高;叶型变小;叶色、铃重、衣分、株高变异方向不定;品质得到改善。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Bt基因插入位点不同,对棉花农艺性状表现所产生的效应不同,变异广泛。为创造新的品种提供了可能。
Select
湖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及品质区划初步探讨
蓝家样 张兴中 詹先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4
): 114-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114
摘要 +
(
1736
)
PDF
( 581173KB )(
659
)
可视化
对湖北省“九五”以来育成的16个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棉花纤维长度较好,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湖北省生产的原棉品质居全国中上等水平,纤维色特征相比较差。在分析湖北省三大棉区的纤维品质特征基础上,提出将鄂东、鄂北、江汉平原棉区分别建成中长绒、中短绒和中绒三种类型原棉生产基地。对如何提高湖北省原棉质量,从改良棉花遗传品质、提高生产品质、实施品质区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Select
哈克尼西棉细胞质对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景忆莲,刘耀斌,李胄等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4
): 117-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117
摘要 +
(
938
)
PDF
( 442189KB )(
473
)
可视化
null
Select
不同密度和肥料对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仁杯① 吴其褒②潘志明③ 吴伟①①沈光钊 龚辉④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4
): 162-16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162
摘要 +
(
1418
)
PDF
( 564026KB )(
752
)
可视化
本文通过不同肥料和密度对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2500株/ha—31500株/ha的密度水平和600kg/ha---1050kg/ha的施肥(折尿素,下同)水平范围内,各处理对杂交棉的生育期影响不大;而随着密度增加,杂交棉每株果档数减少、单铃重下降、衣分降低,有效铃增加,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向势;随着肥料水平增加,不同密度水平的产量性状因子表现不一致,,而较低密度时,除每株果档数外其余产量性状及产量均增加,而较高密度时,各产量性状及产量则表现先增后降,但二者均在移栽地区杂交棉适宜密度范围内。综合来看,生产上应以27000株/ha密度 和900kg/施肥水平为基础上,视田间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肥料和移栽密度水平。
Select
关中棉区转基因抗虫棉简化栽培关键技术
刘生荣 张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4
): 254-25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254
摘要 +
(
1314
)
可视化
论述了关中棉区转基因抗虫棉的简化栽培技术。以重施基肥,稳氮增磷增钾,化学除草,初花期水﹑肥﹑控同步,沟灌节水,简化整枝及化学催熟等项技术组装配套,达到节支省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Select
抗虫棉的若干性状和利用价值研究
吴征彬 ,杨业华 ,张 洪 ,朱仁山,陈金书 ,陈国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
4
): 26-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26
摘要 +
(
1586
)
PDF
( 824145KB )(
660
)
可视化
以2类转基因抗虫棉和4个不同类型的推广品种为材料,于2002~2003年,对各供试材料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早熟性和抗红铃虫性等进行了全面鉴定。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抗红铃虫鉴定试验在网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尤其是抗虫杂交棉丰产稳产性好,在较一般棉田减少化学治虫70%左右条件下仍能获得高产,比非抗棉推广品种增产极显著。抗虫棉的纤维品质优良,抗虫性强,早熟性好,培育和推广抗虫棉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跳至
页
第1页
共25页
共487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