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棉花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有关棉花作物的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综述等论文内容为专题,便于专业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低酚棉的发展与展望
    张志刚 ,曾昭云,李景龙,张雪林,杨晓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145-14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145  
    摘要 + 1150 )      PDF ( 252397KB )( 618 )   
    加入WTO后,再次呼吁研究与开发利用低酚棉资源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分析我国低酚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速我国低酚棉发展的建议。
    转Bt基因抗虫棉室内鉴定技术研究
    朱加保,杨可胜,产焰坤,刘方志,江本利,徐道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69-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69  
    摘要 + 1684 )      PDF ( 240047KB )( 596 )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沙培试验中对卡那霉素不同浓度的反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浓度为4000mg/L的卡那霉素液对非抗虫棉最为敏感,反应率为100%,而转Bt基因抗虫棉均无反应。说明棉花室内抗卡那霉素反应能够准确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纯度,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室内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的方法。同时,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液对棉苗胚轴、鲜重均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棉花科技进展现状及展望
    黎鸿慧,李俊兰,崔淑芳,金卫平,万艳霞,王广恩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54-5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54  
    摘要 + 1376 )      PDF ( 92545KB )( 670 )   
    本文在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技术、资源利用、计算机模拟模型等五方面,对我国棉花科技进展现状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期瞄准目标、找出差距,促进我国棉花可持续发展。
    具有标记性状的棉花核不育系的创建初探
    吕淑平 赵元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8-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08  
    摘要 + 1009 )      PDF ( 177060KB )( 565 )   
    通过五个隐性核不育系材料与52个来源不同的抗卡那霉素标记的单价转基因抗虫棉进行双列杂交,做连锁测验,创建具有标记的核不育系材料。F2代苗期通过叶片涂抹适当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进行连锁测验。连锁紧密的,抗卡那霉素的均为可育株,不抗的为不育株;连锁较紧密的,除苗期鉴定外,开花时需要拔除10%连锁互换部分的可育株。这个材料应用于棉花杂交制种,比需拔除50%的一般核不育材料,可大大降低制种成本。
    棉花高密度种植群体结构的研究
    耿 涛,戴 路,徐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104-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04  
    摘要 + 1714 )      PDF ( 210278KB )( 706 )   
    通过对棉花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26.1万株/hm2)的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85%以上,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90%。据此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株距加密(理论株数26.1万株/hm2)的模式进行种植,并加强管理,促进中下部多结玲,可望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陆地棉产量构成因素条件变量分析
    张文英 梅拥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109-10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09  
    摘要 + 1310 )      PDF ( 186535KB )( 537 )   
    采用条件变量分析方法,对23个陆地棉品种(系)两年资料的棉花单株产量及其3个组分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铃数引起单株产量的变异最大,衣分引起单株产量的变异最小;衣分以外的其他因素与环境的互作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单株铃数以外的其他因素与环境互作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小;不同品种基因型效应不同,不同品种3个组分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也有所不同。
    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苏棉19号
    顾克余 黄志勇 费 跃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119-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19  
    摘要 + 883 )      PDF ( 69207KB )( 516 )   
    null
    超微粉型棉花种衣剂对棉苗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
    熊远福 文祝友 周美兰 邹应斌 熊海蓉 江巨鳌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181-1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81  
    摘要 + 1304 )      PDF ( 143108KB )( 592 )   
    用超微粉型种衣剂包衣棉花种子,通过大田育苗试验,研究了超微粉棉花种衣剂对棉苗生长和苗期病虫害的影响,并与进口种衣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超微粉棉花种衣剂具有促控棉苗生长、提高棉苗综合素质与成苗率、有效防治病虫害等作用。与对照相比,包衣处理成苗率提高14.5%,根系活力提高16.4%;对苗期主要病虫害防效达82.0%-90.7%;其综合作用效果优于对比试验所用的二种进口种衣剂。
    利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黄河流域棉花区试新品种
    郭克婷龙腾芳 杨付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226-2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226  
    摘要 + 1267 )      PDF ( 104965KB )( 638 )   
    运用DTOPSIS法对2002年参加黄河流域棉花区试的10个棉花新品种,从高产、优质、抗病3个指标共11个性状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显示鲁963居第一位,鲁20R37、徐铜3号分列第二、第三位,它们综合行状较好,具有高产、优质等特性,易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陕棉4080的选育
    邢宏宜 易永华 左田夫 赵俊兴 贾 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81-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81  
    摘要 + 1304 )      PDF ( 172579KB )( 666 )   
    陕棉4080是以冀合232为母本,中164为父本杂交,在枯、黄萎病圃种植选择抗病性;水、旱地交替种植选择抗旱性与丰产潜力;在不同环境胁迫压力下,连续选择而成。该品种丰产、优质、抗枯、黄萎病,中抗棉铃虫、耐旱、耐盐碱,1998—1999年陕西省区试结果比对照中19增产霜前皮棉39.0 %。2000—2001年国家黄河流域区试结果,比对照中12增产霜前皮棉23.0%,居首位。证明在多种环境胁迫压力下育成的棉花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较强抗逆性和较大的生产潜力
    中国棉花质核不育系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分析
    李成奇 ,石跃进,任雪峰,潘转霞,袁 钧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06  
    摘要 + 1572 )      PDF ( 1177108KB )( 748 )   
    自从Meyer等于60年代培育出了第一个具有异常棉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材料开始,国内外对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及其应用的研究便深入展开。纵观目前我国现有的棉花CMS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由于各种类型的棉花CMS的基因来源、生理生化基础、细胞学行为以及性状表现上存在着差异,在三系配套研究及利用上尚存在诸多疑惑。为此,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探明棉花CMS的败育机理,克服不育细胞质对F1代的负效应以及昆虫传粉媒介问题,对于棉花三系配套在生产上的快速推广和利用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钙和赤霉素对棉花种子发芽力及活力的影响
    陈士林,王春虎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112-1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112  
    摘要 + 1448 )      PDF ( 874485KB )( 704 )   
    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2+和GA处理液对棉花种子发芽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GA和Ca2+可显著增加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其中以100ppMGA和1%Ca2+ 浓度处理效果较好。药剂复合处理以50ppMGA+1% Ca2+和100ppMGA+0.1% Ca2+的效果最好。
    棉花膜下滴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郑 重,马富裕,李江全,郑旭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255-2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255  
    摘要 + 1514 )      PDF ( 1017843KB )( 645 )   
    实现棉花膜下滴灌水分实时管理与自动控制,是新疆节水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新疆生产实践,自主研发的棉花膜下滴灌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和方法库为技术核心,通过田间传感器进行数据实时采集、计算、分析与决策,由控制系统发送决策指令来控制灌溉设备开/闭,提高了灌溉的时效性。
    湖南棉花的优势分析及发展战略
    张志刚,肖立一,曾昭云,杨晓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283-28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283  
    摘要 + 990 )      PDF ( 1035116KB )( 511 )   
    湖南省在杂交棉高优势组合筛选、制种技术、高产配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为湖南杂交棉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低酚棉与彩色杂交棉的选育与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针对湖南棉花现有的研究优势,对今后的研究方向、重点、技术路线等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转基因抗虫棉Bt基因导入对受体材料农艺性状的影响
    吕淑平,郭小平,赵元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36-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36  
    摘要 + 1185 )      PDF ( 875440KB )( 641 )   
    本文对同一受体材料导入同一Bt基因所产生的五个不同变异抗虫棉进行研究,观察其形态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纤维品质等几个方面,和受体棉花做比较,阐明了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抗病性、结铃性、单株理论产量提高;叶型变小;叶色、铃重、衣分、株高变异方向不定;品质得到改善。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Bt基因插入位点不同,对棉花农艺性状表现所产生的效应不同,变异广泛。为创造新的品种提供了可能。
    湖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及品质区划初步探讨
    蓝家样 张兴中 詹先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114-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114  
    摘要 + 1681 )      PDF ( 581173KB )( 657 )   
    对湖北省“九五”以来育成的16个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棉花纤维长度较好,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湖北省生产的原棉品质居全国中上等水平,纤维色特征相比较差。在分析湖北省三大棉区的纤维品质特征基础上,提出将鄂东、鄂北、江汉平原棉区分别建成中长绒、中短绒和中绒三种类型原棉生产基地。对如何提高湖北省原棉质量,从改良棉花遗传品质、提高生产品质、实施品质区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哈克尼西棉细胞质对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景忆莲,刘耀斌,李胄等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117-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117  
    摘要 + 891 )      PDF ( 442189KB )( 472 )   
    null
    不同密度和肥料对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仁杯① 吴其褒②潘志明③ 吴伟①①沈光钊 龚辉④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162-16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162  
    摘要 + 1366 )      PDF ( 564026KB )( 750 )   
    本文通过不同肥料和密度对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2500株/ha—31500株/ha的密度水平和600kg/ha---1050kg/ha的施肥(折尿素,下同)水平范围内,各处理对杂交棉的生育期影响不大;而随着密度增加,杂交棉每株果档数减少、单铃重下降、衣分降低,有效铃增加,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向势;随着肥料水平增加,不同密度水平的产量性状因子表现不一致,,而较低密度时,除每株果档数外其余产量性状及产量均增加,而较高密度时,各产量性状及产量则表现先增后降,但二者均在移栽地区杂交棉适宜密度范围内。综合来看,生产上应以27000株/ha密度 和900kg/施肥水平为基础上,视田间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肥料和移栽密度水平。
    关中棉区转基因抗虫棉简化栽培关键技术
    刘生荣 张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254-25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254  
    摘要 + 1284 )     
    论述了关中棉区转基因抗虫棉的简化栽培技术。以重施基肥,稳氮增磷增钾,化学除草,初花期水﹑肥﹑控同步,沟灌节水,简化整枝及化学催熟等项技术组装配套,达到节支省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抗虫棉的若干性状和利用价值研究
    吴征彬 ,杨业华 ,张 洪 ,朱仁山,陈金书 ,陈国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26-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26  
    摘要 + 1537 )      PDF ( 824145KB )( 658 )   
    以2类转基因抗虫棉和4个不同类型的推广品种为材料,于2002~2003年,对各供试材料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早熟性和抗红铃虫性等进行了全面鉴定。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抗红铃虫鉴定试验在网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尤其是抗虫杂交棉丰产稳产性好,在较一般棉田减少化学治虫70%左右条件下仍能获得高产,比非抗棉推广品种增产极显著。抗虫棉的纤维品质优良,抗虫性强,早熟性好,培育和推广抗虫棉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