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农业生态

    本专题以《通报》《学报》报道的有关农业生态学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为主题。内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水分生理生态、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作物抗性生理生态、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综述。欢迎订阅、下载(读者可按Email Alert订阅。本刊网刊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内容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成都平原主栽大白菜品种根肿病抗性的鉴定
    伍文宪, 张蕾, 黄小琴, 杨潇湘,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0): 127-13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10152  
    摘要 + 330 )   HTML 1 )    PDF ( 1181KB )( 89 )   

    为明确成都平原地区主栽大白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情况,于2018年分别在成都市新都区、彭州市和崇州市3个试验田块对45个大白菜主栽品种采用田间抗鉴圃自然感染诱发法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通过调查根部根肿病发病程度评价各品种的抗性。结果表明,在崇州自然病圃中表现为免疫的品种有4个,占总品种的8.9%;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占比91.1%。彭州的结果显示,在所测定的45个品种中,免疫品种有6个;耐病品种有11个;剩余28个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而在新都发病田块中,只有2个品种表现为对根肿病免疫,16个品种表现为耐病,27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抗性结果表现不一致,试验鉴定到2个对根肿病免疫的优异品种,可为选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提供借鉴。

    柑橘生长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进展
    李振轮,谢德体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6): 181-1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6181  
    摘要 + 1791 )      PDF ( 329873KB )( 1043 )   
    根据柑橘生长与生态因子关系的近期研究成果,本文阐述了柑橘生长与光照、温度、降水、土壤有机质、土壤营养元素、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质地及结构、土层厚度、土壤微生物以及地形等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由此得出,柑橘类果树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自身遗传背景与外部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结果。
    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实现崇明农业跨越
    徐瑞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126-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126  
    摘要 + 1036 )      PDF ( 88625KB )( 662 )   
    针对崇明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依据崇明具备的独特的环境、资源、地理、市场、技术优势,提出了崇明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并通过因地制宜主攻重点产业、把握重点区域、打造重点品牌,健全监测、产业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具体措施来加快实施。
    海南岛生态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
    左 萱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217-2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217  
    摘要 + 1234 )      PDF ( 140611KB )( 869 )   
    海南岛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主要体现于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导向、优良的环境质量、较高的科考价值、较高的休闲疗养价值以及较高的海滩观赏价值,劣势主要体现于人文景观的质量和规模尚无法达到较高水平。对其开发利用应合理布局,优化全岛组合,突出区域特色,进一步发挥海滨和近岸海域旅游资源的优势,着重开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的区域,同时还应增强旅游地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导向作用。
    大棚黄花菜生长特点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丁新天,朱静坚,章锦杨,陈福林,丁永多,吕勇杰,苏练余,李祥南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83-8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83  
    摘要 + 1327 )      PDF ( 94488KB )( 624 )   
    大棚黄花菜具有上市期早,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据测算,每hm2产量可达8.04~10.1t,产值4.5~5.8万元,比露地栽培增效2.54~3.28倍,是缙云县高效益的农业种植项目。通过3a的试验示范,初步掌握了大棚黄花菜的生育特性及保优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应用推广提供了可靠依据。
    不同生态条件对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王振华,张新,刘文成,田继锋,张前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1): 98-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198  
    摘要 + 1364 )      PDF ( 98537KB )( 544 )   
    通过不同生态条件对郑单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在河南夏播条件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郑单18号的产量逐渐下降,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降低,叶面积系数最大值变小,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适宜生态条件为:全生育期积温2674.9—2860.8℃,至2496.0℃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24.8—25.8℃,至24.5℃产量严重下降,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
    水稻稻瘟病“活体菌株”接种法在稻种资源抗性鉴定中的应用
    张玉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198-1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198  
    摘要 + 1311 )      PDF ( 152707KB )( 669 )   
    以省内主要栽培粳稻品种(品系)为研究对象,用“活体菌株”接种法进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人为控制田间小气候,建立一套发病系数高、方法简便实用、病圃容量大、鉴定结果可靠性强等综合措施。 在连续几年的抗性鉴定中,鉴定筛选出一批利用价值较高的种质资源和抗性较好的系统材料,本研究室选育出抗病品种3个,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系3个及省内抗病品种(品系)23个,以备做抗性资源加以利用或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宁南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研究
    王龙昌, 王立祥 卞新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232-23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232  
    摘要 + 1318 )      PDF ( 231289KB )( 643 )   
    依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水分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夏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干旱年份为55.9%~63.8%,丰水年份为84.1%~86.4%;秋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干旱年份为67.7%~79.0%,丰水年份为92.1%~95.1%。水分生态适应性因作物类型和降水条件而存在差异,秋熟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夏熟作物,丰水年份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干旱年份。旱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谷子>马铃薯>糜子>胡麻>豌豆>春小麦。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旱区种植制度决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小麦光敏雄性不育系A31在不同生态地点的育性变异
    马翎健, 何蓓如,宋喜悦,胡银岗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76-7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276  
    摘要 + 1340 )      PDF ( 203704KB )( 532 )   
    本文通过在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表现和育性转换特性。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表明,其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A31育性的主导因素,在日长相近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效应;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在14.5h左右。
    籼型不育系与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杂交F1性状表现与分析
    张长海,汪向东,李立中,吴行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104-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104  
    摘要 + 1139 )      PDF ( 1063652KB )( 512 )   
    用两系不育系香125S、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协青早A与早籼高产品种嘉育164、中籼品种9311、晚粳恢复系T1027,按3×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个杂交组合。3个不育系杂种一代表现各异,协青早A组合平均生育期较长,组合间差距大,香125S组合平均生育期较短,培矮64S组合间生育期差距较小。亚种内组合,两系不育系组合结实正常,大部分组合株高恰当,三系不育系组合表现不育或半不育,植株较矮,存在包颈现象,亚种间组合结实率在45%~70%之间,植株存在超高亲现象,早籼/早籼组合穗型较小,其余类型组合表现大穗,尤其是培矮64S组合,表现较强的超亲优势。父母本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单株总库容量中亲优势超过50%,而父母本遗传距离较近的组合低于15%。9个杂交种单株总库容量超父优势明显,3个不育系中,培矮64S组合超父优势最大,达62.30%。培矮64S组合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3个组合平均超父优势为57.72%,其中,培矮64S/嘉育164达到131.68%,显著高于其它组合。
    薄荷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王嘉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204-2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204  
    摘要 + 974 )      PDF ( 944903KB )( 651 )   
    薄荷是重要的医药、化工和食品加工原料。多年来,由于栽培管理技术和蒸馏加工工艺落后,产油量及经济效益较低。经山东省科委立项,对薄荷良种与幼龄果园间作模式、栽培技术及加工工艺进行了3年的研究探索,经试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生态防治对策
    张光生 王明星 叶亚新 朱成东 宋朝霞 周 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235-2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235  
    摘要 + 1465 )      PDF ( 1235139KB )( 590 )   
    太湖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水体,由于流域内工业、农业的高速发展及生活污水无节制排放,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加之湖泊自身的水文特征等效应,使太湖富营养化形势严峻,并已危及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正常生活。太湖富营养化是典型的生态问题,因此可通过恢复湖泊水生植被,限制湖泊网围养殖面积,实施生物操纵控藻,建设环湖生态农业区,恢复湖滨带生态等生态防治对策加以控制。
    稻田生态养蟹技术
    孙雅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242-2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242  
    摘要 + 1161 )      PDF ( 937595KB )( 457 )   
    利用稻蟹共生关系,达到一地多用、一水多用、一地双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稻田扣蟹的暂养、放养、饲养管理、水稻管理、蟹种捕捞、扣蟹的越冬及稻田成蟹养殖田块的选择、蟹田工程建设、蟹种暂养、蟹田管理、饲养管理、水稻种植、回捕等方面详细说明了稻田养殖扣蟹及成蟹的技术。
    市场经济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吴 魁 郑建初 刘华周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3): 244-2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3244  
    摘要 + 1132 )      PDF ( 930273KB )( 427 )   
    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都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但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资金不足,认识不到位,建设规模偏小,市场管理混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规范市场管理,由政府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服务,并建立典型示范基的生态农业建设策略。
    不同生态条件小麦主攻因素的研究* ——兼论对产量构成因素通径分析方法的改进
    孙全德 李宏斌 杨太新王新民李晋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123-1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123  
    摘要 + 1396 )      PDF ( 519314KB )( 560 )   
    按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全因果关系通径模型,计算出因素对产量的总效应和总决定程度,通过比较决策出主攻因素。足水肥高产地和稻茬旋耕撒播两种生态条件下主攻因素为穗粒数,限水低肥地应主攻粒重,砂性漏水地的主攻因素为穗数。
    农业转基因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徐征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47-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47  
    摘要 + 1313 )      PDF ( 872391KB )( 994 )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农业系统的稳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因素已经不是局限在化学物理污染上了;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增长点,为消除传统的化学物理污染的同时,也给土壤生态系统带来了更深刻,难以控制的影响因子:转基因生物污染。
    有机农业和土壤生物多样性
    杜相革 董民 曲再红 史咏竹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80-8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480  
    摘要 + 1548 )      PDF ( 631130KB )( 925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4)
    生态农业县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林忠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238-23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238  
    摘要 + 1382 )      PDF ( 1184591KB )( 741 )   
    论述生态农业县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态环境指标、经济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三大指标的26个因素指标,对各项目、各子因素确定权重分值及计算方法,对各项指标的生态经济内涵作了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14个生态农业县三年建设结果的评价,对规范和衡量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水平,加快生态农业向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环境与西部城市竞争力研究
    刘 超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287-2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287  
    摘要 + 1316 )      PDF ( 1314723KB )( 669 )   
    西部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西部城市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而强有力的城市竞争力对加速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全国经济均衡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西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注意: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唯经济发展”观念;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减轻人口对城市区域环境的压力;大力培育发展环境产业,走生态建市的道路;推行投资项目评估制度,确保西部城市投资项目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加强生态环境监察执法力度,根除环境污染源。
    番茄品种对ToMV抗性与氧化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李焕秀, 苏君芝 卞青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19-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19  
    摘要 + 1583 )      PDF ( 1293683KB )( 741 )   
    测定了6个不同抗性番茄品种接种ToMV两周后POD、PPO和PAL活性,以及POD同工酶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接种ToMV后POD、PPO和PAL活性均比相应未接种株高,而且POD、PPO和PAL的酶活增长率与抗病性成负相关;感病品种接种株的POD同工酶谱带数都比相应未接种株多出2条酶带,而抗病品种只增加了1条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