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农业生态

    本专题以《通报》《学报》报道的有关农业生态学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为主题。内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水分生理生态、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作物抗性生理生态、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综述。欢迎订阅、下载(读者可按Email Alert订阅。本刊网刊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内容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呼伦贝尔农垦生态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及气候响应分析
    曲学斌, 姜凤友, 高绍鑫, 辛孝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2): 109-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03  
    摘要 + 39 )   HTML 2 )    PDF ( 2208KB )( 16 )   

    研究旨在对2001—2021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各农牧场的生态净初级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进行评估,为开展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分析提供技术参考。研究基于遥感、气象等数据计算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各农牧场的NEP,并结合Sen趋势线分析法、Hurst指数、变异系数法、偏相关分析法对NEP的变化趋势和气候响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年平均NEP为221.1 g C/(m·a),从大兴安岭向两麓递减分布;研究期内NEP主要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趋势,但Hurst指数分析表明,大部分农牧场未来NEP的变化与之前呈负相关,即减少趋势;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NEP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气温的相关程度不大。建议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加强固碳能力高的耕作方式的推广力度,防止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降,同时加强农业灌溉及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降低农田干旱灾害的发生风险及影响。

    定额制施肥对土壤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杨东, 刘晓霞, 陈红金, 虞轶俊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2): 91-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84  
    摘要 + 40 )   HTML 1 )    PDF ( 1178KB )( 8 )   

    定额制施肥是提升土壤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在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背景下,系统探究定额制施肥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内在调控机制,总结现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关键技术,有助于客观评价、全面理解定额制施肥对耕地质量建设的重大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定额制施肥内涵、政策演变及其技术创新,总结了定额制施肥对土壤质量关键性指标的影响与调控机制,探讨了如何通过定额制施肥措施来提升土壤质量水平,并提出了未来定额制施肥在土壤质量保护方面的研究重点,旨在为更深层次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云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及其特征分析
    匡雪芹, 谢彬, 李云春, 李靖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2): 99-1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73  
    摘要 + 43 )   HTML 4 )    PDF ( 1288KB )( 15 )   

    为指导云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减排措施的合理制定,以《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试行)》为依据,研究了云南省2008—2020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当量、碳汇以及碳足迹的演化特征,提出了未来农业发展减排固碳的主要措施。基于2008—2020年云南省农田生产投入、作物种类及产量等相关数据,运用碳足迹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当量与碳吸收量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农田生态系统少量的CH4、N2O等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云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直接碳排放量、氧化亚氮碳排放当量以及甲烷碳排放当量成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最为主要的3个因素。另一方面,2008—2017年云南省温室气体碳排放当量逐年增加,随后呈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当量碳排放强度呈波动式变化,其中秸秆焚烧、化肥降解以及柴油燃烧为主要的直接碳排放源,N2O、CH4为主要的当量碳排放源;碳吸收强度呈波动式变化,作物中的玉米和甘蔗碳吸收量远大于其他农作物,是主要的固碳源,蔬菜和瓜类具有一定的增汇潜力,农作物有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的趋势;碳足迹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与碳排放当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呈正相关。2008—2020年云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当量和碳吸收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8%、1.78%,碳足迹尚未达到区域生态承载力极限,且2017—2020生态碳盈余有所提高,但当前的生态碳盈余形势仍然较严峻。最后,总结出秸秆回收利用、精准施肥与低碳高产种业的发展将是云南省未来控制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措施。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高俊, 汪慧泉, 顾东祥, 张斯梅, 张传辉, 顾克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0): 87-9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97  
    摘要 + 65 )   HTML 2 )    PDF ( 1089KB )( 30 )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养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秸秆还田作为秸秆资源化利用中高效且低成本的一种方式,在提升土壤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温湿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作物地上部等的影响,分析了秸秆还田的影响机制,指出了秸秆还田后对作物生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未来的一些重点研究方向,如建立秸秆还田最优模型、加强秸秆还田的障碍消减研究、开发稻麦秸秆还田新型一次性施用专用肥。

    基于Web of Science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现状分析
    王明宇, 翁晓虹, 宋瑜, 何鑫, 曾宪楠, 隋心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9): 137-14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53  
    摘要 + 44 )   HTML 2 )    PDF ( 1674KB )( 15 )   

    为进一步了解和明确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全球现状和热点,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2—2022年间发表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了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利用VOS viewer软件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发文量、国家、核心作者、研究结构、研究热点等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美国和中国是该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地质勘探局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类群整理明确研究热点为“Benefit”、“Soil”、“China”、和“Marsh”,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十分紧密的学术联系,也为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的多样性。本研究为相关科研工作者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态势和未来研究热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021年耕地后备资源及生态风险评价——以丹江口市为例
    孙佩, 周凌云, 易洁伟, 张驰, 王雯雯, 尹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9): 68-7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99  
    摘要 + 73 )   HTML 2 )    PDF ( 2130KB )( 11 )   

    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丹江口市开展了全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湖北省下发的丹江口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底图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鄂自然资办文〔2021〕15号)中评价标准,对丹江口市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工作,并且对评价为宜耕的图斑进行更深一步的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本次丹江口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总宜耕面积为106.5 hm2,占评价底图面积的43.15%,其中由其他草地评价为宜耕共56.2 hm2,由裸土地评价为宜耕共50.3 hm2。宜耕的区域都处于中风险及以下,低风险面积较少,仅4.9 hm2,占评价底图面积的1.97%,较低风险区面积74.5 hm2,占评价底图面积的30.18%,中风险区面积约27.1 hm2,占评价底图面积的10.99%。丹江口市后备耕地中等生态风险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南水北调水库区周围,需要进行适量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平原粮食主产区复合型生态林网营造研究
    陈本学, 勾荣鑫, 武芮宁, 李雁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8):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74  
    摘要 + 98 )   HTML 2 )    PDF ( 1944KB )( 50 )   

    通过对豫东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景观质量和生态功能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该区防护林存在林网结构破碎、树种单一以及管理缺乏等问题。针对豫东平原农田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坚持“高防护、强适应、低管护、大网格”的植物应用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从以下4个方面改善平原粮食主产区农田林网质量:(1)营造水域涵养林,形成复合水林空间;(2)提升环村林质量,展示乡村特色;(3)构建林网骨架,丰富公共空间;(4)连接林网脉络、维护生态平衡。以期形成兼具功能性和景观性的生态复合型林网,为区域农田防护林建设提供参考。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变化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李雪梅, 舒英格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8): 62-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27  
    摘要 + 52 )   HTML 4 )    PDF ( 1348KB )( 17 )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特征及碳(C)、氮(N)、磷(P)、钾(K)的生态化学计量比,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水田、旱地、草地、林地土壤养分在表层(0~20 cm)的分布情况及差异性。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为丰富,而土壤全磷含量普遍缺乏,两者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与全磷呈正显著性相关(P<0.05),与有效磷呈负显著性相关(P<0.05),土壤有机质与全氮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磷与全钾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C:N值以水田最高,土壤C:K值、C:P值和N:K值均表现为草地最高,N:P值以林地最大,P:K值以旱地最高。根据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推断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土壤养分水平,表现为水田>草地>旱地>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充分体现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可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支撑。

    秦岭巴山区域耕地土壤pH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高鹏, 杨小敏, 李丹妮, 余正军, 姚远, 司华
    农学学报    2023, 13 (8): 32-3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40  
    摘要 + 57 )   HTML 3 )    PDF ( 1593KB )( 43 )   

    为探讨秦岭巴山耕地土壤pH分布特征,以陕西省汉中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地统计学和GIS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耕层土壤pH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土壤pH 4.15~8.41,平均值为6.50,整体土壤为弱酸性到中性;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部低,东部和西部高的特征;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pH变异函数的最优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效应值为0.366,说明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异质性是由随机因素和结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壤类型、耕作制度、成土母质和海拔为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为合理利用耕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秸秆连续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蒙婼熙, 王小利, 段建军, 徐彬, 杨宏伟, 梅婷婷
    农学学报    2023, 13 (8): 37-4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13  
    摘要 + 68 )   HTML 5 )    PDF ( 1453KB )( 51 )   

    为明确秸秆还田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19—2021年生长季在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CK为不施肥,S0为常规施肥,S1(常规施肥+秸秆还田5 t/hm2)、S2(常规施肥+秸秆还田10 t/hm2)、S3(常规施肥+秸秆还田15 t/hm2)、S4(常规施肥+秸秆还田20 t/hm2)。结果表明:2019—2021年秸秆还田均以S3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S0处理增加20.16%、8.66%、14.40%,2019年产量增幅最高。造成产量差异的原因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产量。秸秆还田与水稻籽粒产量的拟合分析表明,在籽粒产量最高处秸秆还田量为15.43 t/hm2。秸秆还田均能提高年份间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在2019年,氮肥偏生产力以S3处理最高,而氮素收获指数以S4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42.81%和24.30%;在2020年以S3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55.98%和22.61%;在2021年以S3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21.75%和15.88%。秸秆还田增加了年份间氮素生理利用率,均以S3处理最高,比S0处理分别增加72.97%、76.14%和52.98%,且年份和秸秆还田处理这2个因素对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率有极显著的提高。因此,综合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拟合结果以及氮素利用率,秸秆还田量以S3处理较为适宜。

    不同树种对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孔令迁, 刘宪斌, 李云
    农学学报    2023, 13 (8): 46-5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12  
    摘要 + 75 )   HTML 3 )    PDF ( 1274KB )( 33 )   

    通过调查同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样地中多个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分析和探讨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的环境因素。本项目在云南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原生林生态系统中进行,选择3个山谷样地上游森林生态系统原生土区域中7个主要树种作为研究对象,调查0~10 cm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硬壳柯、变色锥、木果柯、多花山矾和南洋木荷等5个乔木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云南连蕊茶和云南越桔2个灌木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含量;5个乔木树种中硬壳柯和南洋木荷2个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大于另外3个乔木树种,说明不同树种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有明显影响。7个不同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例在老君山神山谷样地中达到最大值,在三棵树山谷样地中降低为最低值,说明不同山谷样地中的环境条件也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有机碳含量及两者之间的比例。本项目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环境控制因子的多样性,可为全球各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成分和碳贮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十堰地区农地膜使用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王笑溪, 宋莹燃, 黄晓珊, 李涛, 唐燃, 何剑, 李辉, 林杉
    农学学报    2023, 13 (8): 56-6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92  
    摘要 + 74 )   HTML 9 )    PDF ( 1125KB )( 46 )   

    当前十堰地区农地膜使用量、覆膜面积、覆膜作物种类逐年增加,导致地膜残留量大,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际现状分析可知,深入推进农地膜污染防治、新型地膜更替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推动十堰地区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十堰地区地膜使用现状和地膜回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地膜污染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十堰地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基于AHP和GIS的湘江上游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水平研究——以东安县为例
    李晓青, 吴琳, 何长元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30-3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73  
    摘要 + 89 )   HTML 2 )    PDF ( 2340KB )( 27 )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高低影响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次指出要保护耕地红线,粮食生产要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湘江流域山地丘陵区面积分布广泛,研究山地丘陵地区的耕地质量水平对深化流域内山地丘陵区保护耕地、提升耕地地力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湘江上游流域内典型的山地丘陵区东安县耕地进行质量评价,在ArcGIS平台将东安县的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模糊数学确定隶属度后综合权重求出结果。结果表明:根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为:东安县耕地质量分为6个等级。其中,三等地的面积为12793 hm2,占总面积的比例最高,为37.4%;其次是二等地和四等地的面积分布较广,分别是8648、6985 hm2,所占比例为25.3%、20.4%;其他等级土地面积相对较少。东安县耕地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多地偏于中等水平,土壤养分特征多为一级、二级、三级的耕地面积分布较广,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措施。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沙地与盐碱地芦苇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熊建州, 齐雅柯, 李朝周, 焦健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45-5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89  
    摘要 + 60 )   HTML 0 )    PDF ( 2154KB )( 11 )   

    对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沙地与盐碱地芦苇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沙漠边缘选用典型的沙地和盐碱地,采集4种样地土壤(分别为盐碱地芦苇根际土壤,记作YL;盐碱地裸地土壤,记作YD;沙地芦苇根际土壤,记为SL;沙地裸地土壤,记作SD)作为试验材料,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各样地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地土壤真菌群落物种丰度明显高于盐碱地;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为所有样地共有优势菌门,其中子囊菌门为绝对优势菌门,担子菌门为亚优势菌门,毛囊菌门为盐碱地第三优势菌门,油壶菌门仅存在于YL,为其第四优势菌门;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表现为YL>YD>SL>SD;真菌群落均匀度表现为YL>YD>SD>SL,说明YL真菌物种更为均衡,SL真菌优势物种占比更高。整体上看,各样地真菌群落组成高度特化,优势菌群差异明显。各样地土壤含水量为YL>YD>SL>SD,土壤速效磷含量、电导率为YD>YL>SD>SL;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为YD>YL>SL>SD。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土壤营养因子、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丰度关系密切,其中土壤碱解氮含量和pH对真菌群落影响最为显著。芦苇根际分布能有效改善盐碱地及沙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1961—2016年果洛天然牧草生长季降水时空变化
    贾绪芝, 蔡忠周, 向雯, 窦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77-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24  
    摘要 + 65 )   HTML 1 )    PDF ( 1467KB )( 45 )   

    为详细突出反映牧草生长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天然牧草生长、降水及旱涝之间的关系,采用目前最先进和简便的方法对果洛牧草生长季的侯降水时空分布以及和牧草、旱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果洛主要降水时间段分为1961—1969、1970—1979、1980—1991、1992年以后;从空间上看,降水从东南至西北呈减少趋势明显,最多降水量分布在久治,最少分布在玛多,最多降水量是最少降水量的2.3倍,中部地区降水量接近最多降水和最少降水量的平均值;(2)牧草产量与平均气温、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明显高于PCD趋势线的阶段和发生暴雨洪涝高频次时段相吻合,明显高于PCP趋势线的阶段和干旱发生高频次的时段相吻合。

    四川省水稻移栽—分蘖期低温连阴雨时空分布
    刘若岚, 袁淑杰, 阮迪陈, 韩琳, 施红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2): 115-1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48  
    摘要 + 70 )   HTML 2 )    PDF ( 7065KB )( 20 )   

    为对四川水稻不同生育期低温连阴雨灾害防护提供科学依据,将四川根据地形及气候特点分为6个子区域,基于1961—2020年91个气象台站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结合低温连阴雨灾害指标,计算灾害发生频率、灾害指数、气候倾向率等分析低温连阴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水稻移栽—分蘖期轻、中、重度低温灾害发生频率分别为0.38%~27.5%、0%~57.6%和0%~75.3%。虽然轻度冷害发生频率小,但覆盖面积最广,中度次之,主要在川西南山地区,重度冷害高发站为广安、隆昌。(2)轻、中、重度连阴雨灾害发生频率为8.8%~25.5%、1.4%~18.0%、0%~11.2%,轻、中、重度连阴雨灾害发生频率呈递减趋势,中、重度灾害在川西南山地区北部发生频率最高。(3)低温连阴雨灾害发生频率0%~26.1%。低温连阴雨灾害主要在川西南山地区北部、盆南丘陵区、盆周边缘山地区出现。(4)1961—2020年有23个站低温连阴雨灾害发生天数年际变化显著。在川西南山地南部、盆周边缘山地区、盆中浅丘区每10年灾害天数有所减少,其余地区则灾害天数增加。川西南山地区北部和盆南丘陵区为低温连阴雨高发区;四川省水稻移栽—分蘖期低温连阴雨灾害除盆南丘陵区及盆东平行岭谷区外部分站点外,四川大部分地区近年来低温连阴雨灾害减少。

    甘肃白龙江流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区系特征
    赵焕新, 张继强, 车宗菊, 谈嫣蓉, 刘世增, 陈文业, 林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2): 91-9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03  
    摘要 + 96 )   HTML 1 )    PDF ( 1267KB )( 8 )   

    为掌握甘肃白龙江流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分布规律,阐明植物地理区系构成,采用实测法和典型抽样法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该流域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9种,隶属于15科18属,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6种。(2)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零散分布,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下游和中游,分别占本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95%和74%。(3)该流域植物区系复杂多样,科和属的区系大致划分为6种类型。研究认为,在甘肃白龙江流域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系复杂多样,呈现出以温带为主、热带向暖温带过渡且中国特有成分丰富的特征。大部分物种分布范围狭窄,种群稀少,生境要求特殊,不利于种群的扩散和繁殖。

    生物有机肥基施用量对大棚青菜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粟贵俊, 楼玲, 李丹, 何林海, 王京文, 沈建国, 张舟娜
    农学学报    2023, 13 (7): 44-4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82  
    摘要 + 81 )   HTML 1 )    PDF ( 1206KB )( 40 )   

    以生物有机肥基施用量为因素,在大棚栽培青菜上开展了生物有机肥不同用量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能促进青菜叶绿素合成,增加植株高度、叶片总数和叶片厚度,提高青菜产量;同时,生物有机肥基施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综合考虑,有机肥用基施用量以6000 kg/hm2为宜,比对照(CK)增产5.8%,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对照增1.5%、6.0%和14.7%。

    地形部位与种植年限对红壤果园土壤性状的影响
    郑铭洁, 余红伟, 陈志良,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3, 13 (7): 48-5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29  
    摘要 + 60 )   HTML 1 )    PDF ( 1264KB )( 29 )   

    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选择23个具不同种植时间的低丘红壤果园,同时采集坡麓、下坡和中上坡部位的土壤样品,比较分析了地形部位(自然因素)与种植时间(人为因素)对果园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土层厚度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受人为耕作影响较小,其厚度:坡麓>下坡>中上坡;其他土壤性状同时受自然因素和人为耕作的复合影响。土壤CEC、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坡麓>下坡>中上坡,土壤容重一般是坡麓<下坡<中上坡;土壤pH一般是坡麓高于下坡和中上坡。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呈先增加后降低,土壤pH呈现连续下降。坡麓与下坡、中上坡之间的土壤性状差异较大,而下坡与中上坡之间的土壤性状差异相对较小。种植时间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在坡麓比下坡、中上坡更为明显。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土壤肥力指标之间的变化存在协同性,根据变化的相似性大致可归为3组:第1组包括CEC、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效磷和速效钾;第2组包括pH、容重和有效钙,第3组包括土体厚度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研究认为,丘陵果园土壤质量的空间异质性是客观现象,同时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采取管理措施上需要考虑坡位与种植时间的差异。

    浙南山地梯田土壤性状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夏娇娇, 陈宇航,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3, 13 (7): 56-6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84  
    摘要 + 74 )   HTML 1 )    PDF ( 1163KB )( 23 )   

    山地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导致了土壤性态有其独特的变化规律。为了解山地耕地质量的时空变化特点,选择了浙南地区的丽水和温州两市12片代表性的梯田,采样分析了228个点位的表层土样及6个代表性剖面的土壤肥力指标,探讨了土壤肥力及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海拔高度、坡位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浙南山地梯田土壤性态及土壤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点。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梯田土体和耕作层厚度、土壤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逐渐下降,pH逐渐升高;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CEC却呈现由坡麓向上先呈现下降后又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水田土壤质量高于旱地;凹坡处耕地土体和耕作层厚、有机质、全氮、CEC、pH、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高于凸坡处,肥力指标随梯田宽度的增加而变优;山地梯田土壤熟化程度随种植时间增加而增加。从低海拔至高海拔,土壤类型由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逐渐向简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