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24): 60-66.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78
        
               		刘振稳1,2( ), 刘倩3, 肖潇1,2, 马仁义1,2, 常恩福1,2, 孟广涛1,2, 张正海1,2(
), 刘倩3, 肖潇1,2, 马仁义1,2, 常恩福1,2, 孟广涛1,2, 张正海1,2( )
)
                  
        
        
        
        
    
收稿日期:2023-12-13
									
				
											修回日期:2024-03-19
									
				
									
				
											出版日期:2024-08-20
									
				
											发布日期:2024-08-20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刘振稳,男,1980年出生,云南保山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植被修复研究。通信地址:650201 昆明市盘龙区蓝桉路2号,Tel:0871-65211537,E-mail:liuzw2021@163.com。
基金资助:
        
               		LIU  Zhenwen1,2( ), LIU  Qian3, XIAO  Xiao1,2, MA  Renyi1,2, CHANG  Enfu1,2, MENG  Guangtao1,2, ZHANG  Zhenghai1,2(
), LIU  Qian3, XIAO  Xiao1,2, MA  Renyi1,2, CHANG  Enfu1,2, MENG  Guangtao1,2, ZHANG  Zhenghai1,2( )
)
			  
			
			
			
                
        
    
Received:2023-12-13
									
				
											Revised:2024-03-19
									
				
									
				
											Published:2024-08-20
									
				
											Online:2024-08-20
									
			摘要:
干热河谷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受地形和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形成特殊的水热状况组合,是中国分布最北的一块“热区”。在长期剧烈的人为干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双重压力下,干热河谷的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结构与功能濒临崩溃,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度退化区和植被修复极端困难地区之一。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历史,接着系统分析河谷区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灌草覆盖技术可能是该区域最为适合的一种生态修复方式。该技术可以克服干旱和高温两大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并实现保水、固土和增肥的植被修复技术目标。本研究首次提出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3条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结合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实行分区修复原则;优选乡土物种进行植被修复原则。同时,建议从水土保持能力、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植物群落健康和综合效益评价等4个方面来评估河谷区植被修复效果。最后,研究展望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研究的未来方向,包括加强群落演化规律及其适应性机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测机制,选育和培育乡土物种,以及开发和推广植被修复新技术。
刘振稳, 刘倩, 肖潇, 马仁义, 常恩福, 孟广涛, 张正海. 灌草覆盖——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新路径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60-66.
LIU Zhenwen, LIU Qian, XIAO Xiao, MA Renyi, CHANG Enfu, MENG Guangtao, ZHANG Zhenghai. Shrub and Grass Covering: A New Path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Dry-hot Valley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24): 60-66.
| [1] | 张荣祖.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 | 
| [2] | 金振洲. 滇川干热河谷与干暖河谷植物区系特征[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2. | 
| [3] | 赵琳, 郎南军, 郑科, 等. 云南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性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3):114-117. | 
| [4] | 张建辉.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特性与植被恢复技术[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2. | 
| [5] | 刘刚才, 刘淑珍.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环境特性对荒漠化的影响[J]. 山地学报, 1998, 16(2):156-159. | 
| [6] | 郭玉红, 郎南军, 和丽萍, 等. 元谋干热河谷8种植被类型的林地土壤特性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07, 36(2):56-64. | 
| [7] | 刘方炎, 朱华, 施济普, 等. 元江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肥力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 13(6):782-787. | 
| [8] | 钟祥浩. 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9(3):376-383. | 
| [9] | 杨明辉. 浅析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入[J]. 保山学院学报, 2010, 29(4):49-53. | 
| [10] | 李强.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D].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 
| [11] | 曹铨, 沈禹颖, 王自奎, 等. 生草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进展[J]. 草业学报, 2016, 25(8):180-188.  doi: 10.11686/cyxb2015500 | 
| [12] | 孟林. 果园草业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 
| [13] | 马国辉, 曾明, 王羽玥, 等. 果园生草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7):273-273. | 
| [14] |  | 
| [15] |  | 
| [16] |  | 
| [17] |  | 
| [18] |  | 
| [19] |  | 
| [20] |  | 
| [21] |  | 
| [22] |  | 
| [23] |  | 
| [24] |  | 
| [25] |  | 
| [26] |  | 
| [27] |  | 
| [28] |  | 
| [29] |  | 
| [30] |  | 
| [31] |  | 
| [32] |  | 
| [33] |  | 
| [34] |  | 
| [35] |  | 
| [36] | doi: 10.1111/gcb.14163 pmid: 29645398 | 
| [37] |  | 
| [38] | 马焕成, 伍建榕, 郑艳玲, 等. 干热河谷的形成特征与植被恢复相关问题探析[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 40(3):1-8. | 
| [39] | 张映翠. 乡土草本植物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及机制研究[D]. 成都: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 
| [40] |  | 
| [41] |  | 
| [42] | 王海燕, 丛佩娟, 袁普金, 等.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21, 41(6):119-126. | 
| [43]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07/content_5488275.htm, 2020-02-28. | 
| [44] | GB/T1577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 | 
| [45] |  | 
| [46] |  | 
| [47] |  | 
| [48] |  | 
| [49] |  | 
| [50] |  | 
| [51] | 焦硕, 戚杰军, 刘纪爱, 等. 旱区土壤微生物组与土壤健康评价[J]. 土壤学报, 2023, 60(5):1350. | 
| [52] | 何念鹏, 徐丽, 何洪林. 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方法——理想参照系和关键指标[J]. 生态学报, 2020, 40(6):10. | 
| [53] | 孔红梅, 赵景柱, 姬兰柱, 等.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初探[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4):486-490. | 
| [54] | 罗跃初, 周忠轩, 孙轶, 等.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J]. 生态学报, 2002, 13(4):486-490. | 
| [55] |  | 
| [56] |  | 
| [57] | 刘纪远, 邵全琴, 樊江文, 等.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J]. 地理研究, 2009, 28(2):273-283. | 
| [58] | 何立环, 刘海江, 李宝林, 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实践[J]. 环境保护, 2014, 42(12):42-45. | 
| [59] | HJ 192-201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5. | 
| [60] | 张琳, 宋创业, 袁伟影, 等. 基于地面调查的植被生态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 生态学报, 2023, 43(1):128-139. | 
| [61] |  | 
| [62] | 吴丹丹, 蔡运龙. 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622-628. | 
| [63] | 包浪, 王楠, 倪志耀, 等.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从季风角度研究[J]. 地球环境学报, 2018, 9(5):444-454. | 
| [64] | 张建平, 王道杰, 王玉宽, 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20(2):148-152. | 
| [65] |  | 
| [1] | 张凯, 程彦弟, 胡皓楠, 冯海萍, 吴宏亮, 康建宏. 不同轮作模式通过改善西兰花土壤养分和真菌群落在土壤健康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73-82. | 
| [2] | 徐英芝, 赵丽梅, 祖未希, 高芬. 黄芪根腐病菌腐皮镰刀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5): 110-116. | 
| [3] | 范丁月, 徐慧敏, 裘丽萍, 李丹丹, 胡庚东, 范立民, 宋超, 陈家长, 孟顺龙. 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及其对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0): 159-164. | 
| [4] | 杨东, 刘晓霞, 陈红金, 虞轶俊. 定额制施肥对土壤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2): 91-98. | 
| [5] | 黄颖博, 罗凡, 龚雪蛟, 王迎春, 李兰英, 刘东娜, 尧渝. 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 88-96. | 
| [6] | 崔诗宇, 金荷仙. 国内外社区花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8): 67-74. | 
| [7] | 饶东云, 沈鹏, 周世永, 周锋, 杨友琼, 吴伯志. AMF对林下植被修复及水土保持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3): 35-41. | 
| [8] | 张梦佳, 文方芳, 张雪莲, 赵青春, 郭建明, 廖洪, 刘自飞, 朱文, 韩宝, 葛瑶科, 廖上强, 卢静. 田块尺度设施菜田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的初步构建与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74-79. | 
| [9] | 于台泽, 贾伟, 安晓慧, 金书秦, 魏雪, 李颖, 张丹. 轮作种植制度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150-157. | 
| [10] | 杨逢春, 刘景欣, 黄华平, 构箭勇, 文慧婷, 李叶, 陈娴, KRITANA Prueksakorn, HONG Anh Thi Nguyen, CHAYA Sarathchandra. 元江干热河谷低海拔地带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及物种分布模式[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6): 87-96. | 
| [11] | 温华强, 舒灿伟, 曾莉莎, 周而勋. 荷花腐败病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4): 127-132. | 
| [12] | 王召根, 潘杰, 李化良, 罗宏伟. 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与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2): 139-147. | 
| [13] | 李建查, 李坤, 潘志贤, 孙毅, 方海东, 史亮涛, 张雷, 岳学文. 灌水量和种植密度的配置对干热河谷紫甘蓝生物量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6): 50-57. | 
| [14] | 王美玉, 戴长雷, 张凯文, 韩心宇. 区域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预测分析及实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4): 72-77. | 
| [15] | 李云, 王梦, 马伊琍, 罗艳丽, 张继卫, 时威, 麻浩. 不同保水处理下苏丹草光合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6): 44-49.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