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离出不需要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C),为研究病毒与猪DC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将刮下的猪皮肤表皮培养过夜,对所分离获得的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吉姆萨染色与扫描电镜进行表型与形态鉴定。【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细胞计数分离到的细胞能达到5×106个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CD1a/SWC3a的双阳性细胞率为82.3%;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86分子,阳性细胞率为90.2%;通过吉姆萨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有大量的树突状突起,符合DC的形态特征。【结论】通过表型和形态学分析,说明已经成功分离猪皮肤源DC,为器官移植和猪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而肉类食品因营养丰富,富含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糖份、蛋白质和水分,所以极易感染食源性致病菌等微生物,进而使食源性致病菌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本文综述了我国牛肉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现状,旨在通过了解食源性致病菌在牛肉中的污染情况来控制牛肉中的食源性致病菌,确保牛肉的质量安全。
基因多态性蕴藏着大量遗传信息,分型技术是研究多态性的主要研究手段。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基因多态性检测系统,探讨清远麻鸡神经肽Y基因(NPY)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清远麻鸡开产日龄、开产蛋重、开产体重、40周平均蛋重、50周平均蛋重以及52周产蛋数的遗传效应。对NPY基因转录起始去4 bp的缺失突变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同直接测序分型结果一致。不同基因型个体间仅在开产体重上存在显著差异,BB型个体的开产体重显著低于AA和AB型个体。
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灵敏、专一、微量、快速、准确、经济实用的特点,在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生物传感器相继得到开发。它是利用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的一种传感器技术。本文就生物传感器在细菌的应用进行综述性报道,并就其发展进行展望。
采用2 个绵羊品种(德克赛尔和道赛特)作为供体羊,采用当地的小尾寒羊作为受体羊,进行规模化胚胎移植试验研究,以探索规模化胚胎移植的效果。通过供体羊的超数排卵、人工授精、采胚以及受体羊的同期发情和胚胎移植等,研究结果表明:供体母羊的平均可用胚胎数和可用胚胎率受供体公羊的影响;移植1 枚鲜胚可获得68.1%的妊娠率、移植2 枚鲜胚可获得71.9%的妊娠率的效果;移植2 枚冻胚可获得43.2%的妊娠率的效果。同时移植2枚胚胎的受体羊能获得51%以上的双羔率。
【研究目的】山西省中部地区是山西小麦生产的重要地区,了解该地区目前主栽小麦品种的基因组成特点,对于进一步选育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SDS-PAGE方法对10个山西省中部地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分析,同时用黑麦1RS 上特有的醇溶蛋白标记对上述材料进行1BL/1RS易位检测,并进一步利用已经开发的小麦矮杆基因Rht8和PPO功能基因标记PPO18,分析了10个小麦品种的基因组成。【结果】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编码HMW-GS 位点上具有较大的变异,其中晋太9923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评分为10分。携带有1BL/1RS易位的材料为4份,占供试材料的40.0%。Rht8基因的平均分布频率为70.0%,Ppo-A1b基因在参试品种中出现的频率达100%。
【研究目的】明确平菇、白灵菇和杏鲍菇菌丝多糖对-OH、DPPH-和N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方法】利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菌丝多糖,Sevag法纯化多糖,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对-OH、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NO2-的清除率,利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0-2000 μg/mL浓度范围内,白灵菇B10、杏鲍菇PL7和平菇P89菌丝多糖对DPPH-的清除率为5.98%-51.96%,EC50值分别为1.98、2.74和3.28mg/mL;对-OH清除率为43.51%-98.09%,PL7的EC50值溢出最小值,B10和P89的EC50值分别为49.6μg/mL和467.3 μg/mL;对NO2-的清除率为10.22%-26.75%,P89的EC50值为5.3mg/mL,PL7和B10的菌丝多糖浓度高于500μg/mL时,清除率不再增加,最高值分别为18.53%和17.52%。【结论】菌种间抗氧化能力差异明显,同一菌株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3种供试菌种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OH能力,中等的清除DPPH-能力和较差的清除NO2-能力。杏鲍菇PL7和白灵菇B10菌丝多糖的清除-OH和DPPH-能力较强,而平菇P89具有较强的清除NO2-能力。
为了选育更适宜香菇菌棒出口的品种菌株,本文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了5个出口型香菇菌棒菌株的亲缘关系,并选择代表性菌株与国内几个主栽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和国外适应性出菇栽培。结果表明,5个出口型香菇菌株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分别聚为两个类群,其中菌株qh01、qh04、qh05和qh06聚为一组,说明这几个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菌株qh02单独聚为一组,表明该菌株与其他几个菌株亲缘关系较远。从品比试验和适应性栽培试验结果来看,各菌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其中2个用于菌棒出口的菌株qh02和qh06,无论是在生长速度、出菇产量及子实体性状上,还是国外适应性出菇栽培上,都明显优于其他菌株,表明这2个菌株是适合作为菌棒出口的菌株。
摘要:为探讨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减数第一分裂中期(PMC MI)染色体丢失特点。利用改良卡宝品红压片法,对SDAU18及其双亲的PMC MI染色体构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SDAU18 的同一枚花药中,部分PMCs MI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染色体丢失现象,发生染色体丢失的PMC MI频率平均为4.64%,染色体数目异常的PMCs MI的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 = 12.77 I + 5.26 IIR + 1. 57IIO + 0. 02III = 26.49。其双亲的PMC MI的染色体数目均表现正常,均由14个二价体组成。SDAU18 PMCS MI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特点比较罕见。
草菇菌丝细胞多核且无锁状联合,缺乏明显的形态标记,遗传育种存在难题。本研究采用SRAP法筛选出亲本单26和亲本单28的遗传差异条带4条,经克隆测序,并根据序列设计的引物优化扩增温度条件后,成功转化成SCAR遗传标记,其中SCAR1与SCAR4为亲单26所特有,SCAR2与SCAR3为亲单28所特有。应用这4个遗传标记,成功的鉴定了菌株2628的杂种性,并将应用于杂种后代单孢分离物的遗传分析等研究,为揭示草菇的性遗传模式提供有效的手段工具。
LEA蛋白家族是一类在种子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表达的蛋白,在种子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大量积累,同时在植物处于干旱、寒冷、盐胁迫等逆境条件下高水平表达,推测该类蛋白在缺水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生理保护功能。根据蛋白序列特点,该蛋白家族分为多个组,LEA18蛋白属于其中一组蛋白。PvLEA18蛋白在干燥种子、花粉粒中大量积累,也参与到对水分缺失、ABA处理的生理应答过程过程。本研究从栽培种花生鲁花14中克隆得到一个LEA18基因,命名为AhLEA18。对其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hLEA18具有典型LEA18蛋白序列特征。通过半定量RT-PCR的方法对该基因在花生植株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
提取TMGMV完整基因组的统计特征,并且对它进行聚类分析.在TMGMV完整基因组的碱基序列上,用每个碱基及其随后二个碱基所构成的三碱基组,排列成一个新的序列S;计算所有64种不同三碱基组在S上出现的概率,得到一个64维向量L;比较各个基因组的L向量,我们得到6个三碱基组,它们的概率有明显地差异。结论:6个三碱基组(AAG;AGA;TGA;GAC;GAG;GTT)的出现概率与TMGMV基因组的遗传变异有着重要关联;4个不同来源的TMGMV完整基因组,按其遗传变异结果,形成2个大类。
为了更好研究水稻耐冷机理,对水稻耐冷基因进行定位克隆,通过分子育种来选育水稻耐冷品种,由此对水稻耐冷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水稻发芽期、芽期、苗期、孕穗期的耐冷鉴定方法,室内与大田鉴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各时期耐冷指标的应用及相关定位研究进行总结。从生理生化方面阐述了水稻耐冷机理的研究,分析水稻在受到冷害后水稻膜相的改变,酶活的改变情况。并概括了近年来水稻在冷害敏感时期的耐冷性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研究的群体有用近等基因系,重组自交系,DH系,其中多数利用近等基因系来进行研究。其中研究集中在芽期、发芽期的耐冷QTLs定位,苗期、孕穗期的QTLs研究较少。介绍了第一个水稻芽期耐冷基因克隆情况。并展望水稻耐冷研究方面今后的方向,很长一段时期内,研究依然集中在QTLs的定位上,水稻耐冷基因的克隆正在逐步开展,耐冷机理的研究应关注蛋白间的互作。
为探索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掌叶木的快速繁殖技术,采用离体培养法,以掌叶木种子为外植体,在含有不同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诱导萌芽及丛芽。结果表明:在适量的生长调节剂作用下,掌叶木种子现采现培养发芽率可达96.7%,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逐渐降低,半年后全部失去发芽力。BA有利于苗的增粗生长,NAA有利于苗的高生长。采用MS+BA1.0 mg/L+NAA0.2 mg/L培养基可诱导产生生长状态良好,增殖倍数为3.43的丛芽,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易产生玻璃化现象。将MS培养基换为B5培养基,BA-NAA组合换为KT-IBA组合,可以有效逆转玻璃化苗。正交试验结果表明:KT的含量对丛芽增殖倍数和玻璃化逆转起决定作用,其次是培养基,采用0.75B5+KT1.0 mg/L+IBA0.05 mg/L+蔗糖40000 mg/L培养基配方可以获得玻璃化逆转率和增殖率较高的丛芽。
摘要:为了快速准确鉴定苎麻雄性不育种质,本实验室在长沙地区对收集到的15份苎麻雄性不育种质进行了花粉活力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染色法鉴定不同苎麻种质花粉活力有较大的差异,I2-KI、TTC,醋酸洋红染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采用培养基培养花粉萌发法则可以清楚的看到花粉管的伸长,因此对于苎麻来说花粉活力鉴定最好的方法是蔗糖培养基花粉萌发法。15份种质中,当培养基含有10﹪蔗糖浓度时共有11份雄性不育种质有萌发率,20﹪蔗糖浓度时共有12份雄性不育种质有萌发率,蔗糖浓度在30﹪时,所有品种的萌发率都是0。因此苎麻花粉培养所需蔗糖浓度为10%-20%。
利用真菌核糖体核苷酸序列信息及RNA二级结构特征对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复合种进行分类学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报道的一些针层孔菌属及其近缘属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DNA(Mitochondrial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 mt SSU rDNA)序列,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分析RNA二级结构,结果显示松针层孔菌(Phellinus pini)不同菌株的序列差异极小,其可能并非复合种,而火木针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可能包含更多的种,且这些种序列变异较大,其分类地位较复杂。
为寻找番茄小孢子单核期的鉴定方法以及将小孢子从花药中游离出来而不影响其活性的最佳方法,采用醋酸洋红染色法、酒精-盐酸-醋酸洋红染色法、DAPI 染色法,分别染小孢子单核期细胞核,pH6.8-8.0的中性红染小孢子单核期的液泡;采用挤压法、挤压离心法、自然散出法,分别从花药中游离出小孢子。实验结果醋酸洋红染细胞核着色不好,酒精-盐酸-醋酸洋红染细胞核着色清晰,DAPI染色细胞核清晰,但成本高且受时间限制,中性红染色液泡效果好,但受细胞活性影响;挤压法游离小孢子提前脱壳率较高,挤压离心法游离小孢子提前脱壳率最高,自然散出法游离小孢子脱壳率最小。所以,采用酒精-烟酸-醋酸洋红法鉴定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效果最好,采用自然散出法游离番茄小孢子可减少小孢子脱壳率,提高小孢子活性。
分别考察了溶剂种类、浓度、酸度及提取时间、温度等因素对提取红高粱壳色素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L934)确定了红高粱壳色素最佳提取条件,并对红高粱和紫黑高梁色素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进行分析。正交实验确定的红高粱壳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是加热温度为80℃、浓度为75%pH=2的乙醇溶液、固液比为1﹕100、加热时间为2h。红、紫黑两种高粱壳色素溶液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是494nm和499nm,通过对紫外光谱数据的分析,初步确定红高粱色素含有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酮醇类物质。
【研究目的】为明确我国北方地区烟叶钾、氯含量基本状况及其与卷烟燃烧性、吸食品质的关系;【方法】采集北方5省295份烟叶样品,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并鉴定其感官质量,另测定50份烟叶样品的自由燃烧速率;【结果】东北三省烟叶氧化钾含量、氯离子含量、钾氯比的离散度都比较大,辽蒙、山东、黑吉烟叶氧化钾、氯离子含量存在明显地域性差异;氯离子含量是制约辽蒙烟区烟叶吸食品质提高的首要因素,主要影响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4项指标得分;氯离子含量是影响山东烟区烟叶香气量、刺激性、评吸质量3项指标得分的首要影响因素;氯离子含量对烟叶燃烧性起决定性的负作用;【结论】辽蒙地区烟叶氧化钾、氯、钾氯比适宜范围为>1.0%、<0.6%、>1.5;山东地区烟叶氯、钾氯比适宜范围分别为为<0.6%、>3。
本文简析了茶叶中亚硝酸盐残留的状况、规律及其成因。从科学使用氮肥、平衡施肥、精准施肥、培育低积累亚硝酸盐潜力的茶树种质资源等方面,阐述了无公害茶叶中亚硝酸盐残留的调控对策。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固相微萃取法(SPME)分别提取我国主食馒头样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及鉴定,分析两种方法萃取的馒头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从SDE法提取的样品中检测到25种化合物, SPME法提取的样品中鉴定出50种风味组分,两种方法制备的样品中共有7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有醇、醛、酮和酯等。虽然SPME法检测到的化合物种类多于SDE法的,但SPME法提取的样品中化合物的浓度较低,且从样品的总离子流色谱图的分离效果来看,SDE法优于SPME法。
本论文对板栗仁酶促褐变产物进行了提取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确定水浴回流法提取酶促褐变产物最佳工艺条件为: 乙醇浓度为75%,提取时间为6h,料液比为1∶2,提取温度为45℃。温度对酶促褐变产物稳定性影响不明显,光照、pH、食品添加剂因素影响其稳定性。
为了探讨云南优质烟区不同植烟海拔高度初烤烟叶卷烟烟气特征,以云南省主栽烤烟品种之一K326品种为试材,通过对不同海拔(1200-2000m)烟区初烤烟叶烟气焦油量及其他主要烟气指标值的分析显示,不同海拔高度初烤烟叶卷烟烟气的焦油量、烟碱含量及一氧化碳含量等主要指标值 有很大差异。以200m为一个递增单位,海拔从1200m上升到1800m,焦油量、烟碱量、一氧化碳量及总粒相物值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在海拔1800m处达最低值,随海拔继续升高到2000m,四项指标值均随之增加,但最终均未达到1600m处水平。同处1800m海拔,田烟较山地烟的焦油量、烟气烟碱、总粒相物及一氧化碳量高。因此,海拔在1800m烟区的初烤烟叶,尤其是来自于山地烤烟的初烤烟叶的卷烟各指标值对高档卷烟配方的工业可用性更好。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酿酒曲到柑橘梨汁复合液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酿酒曲具有提高果汁出汁率,从而提高酒精度的作用;适当提高酿酒曲含量有利于果汁含糖量的快速降解,可获得较高浓度的酒精
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性状均属于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本文介绍了水稻光合相关性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重点综述了水稻光合作用及相关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趋势。
建立测定烟叶中总氮含量的新方法。烟叶中的含氮化合物经消化后,加碱蒸馏,用硫酸吸收,全部转化为氨态氮,根据NH4+在碱性溶液中能还原ClO ,该反应和化学发光反应ClO?--Luminol相耦合,降低化学发光强度,从而达到测定NH4+的目的。本方法的检测下限达到10-3mg/kg,线性范围选择0.01~1.5(mg/kg),加标回收率在87.3%~109.9%之间,RSD<5%(n=5),完全能满足烟叶中总氮测定的要求。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鼠尾草属植物中微量的铅和镉,讨论了基体改进剂、灰化温度以及原子化温度三个测定因素,并对共存离子的干扰做了研究,在实验条件优化情况下,测定铅和镉的方法检出线分别为1.97 ng?mL-1和0.550 ng?mL-1,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20%~105.6%和94.70%~110.6%,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5%~6.8%和0.14%~4.7%,建立了测定鼠尾草属植物中铅和镉含量的方法。结果得出实验样品中丹参铅和镉含量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仅有贵州鼠尾草和血盆草的铅含量超标。
摘 要: 【目的】采用两种细菌学检查方法对牛乳中细菌进行菌数测定,比较得出最佳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显微镜计数法、标准平板计数法进行测定。【结果】微生物显微镜直接计数法随机性大,对菌体数量不能做出较为宏观,全面的反应.优点是计数快速;平板菌落计数法速度慢,需要平板上长出菌落一段时后才能计数。【结论】由于平板菌落计数法通常间做梯度稀释,所以计数的线性范围大.由于是菌悬液涂布,所以比较均匀,能较好的反应菌落的疏密程度.重复性,平行性很好,是经典的计数方法。
为探讨核桃和黄芩复合种植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核桃主要化感物质核桃醌溶液对黄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核桃醌对黄芩种子的萌发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则受到核桃醌浓度和黄芩幼苗密度双因素的影响,在高浓度或高密度下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在低浓度高密度下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此促进作用主要针对地上部分生物量,对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根部则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核桃和黄芩并不适宜采用林药复合种植模式。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ll Kom.)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主要先锋树种。本文通过对种子萌发机理的研究,为柠条林幼苗更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柠条种子在恒温条件下25℃时发芽率最高,可以达到70.25%,变温条件下的发芽率要高于恒温条件下的发芽率。光照对柠条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是很明显,柠条种子在土壤含水量8%~14%范围内均可以萌发,土壤含水量在14%左右为柠条种子最适宜的萌发湿度。覆盖土层厚度对发芽率有较大影响,土壤表层发芽率为10%,0~1cm土层发芽率可以提高至77.8%。结果表明:在人工播种柠条种子时的适宜覆土厚度为1cm~3cm,不覆土或覆土太厚均不利于柠条种子萌发。
在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衡阳市区道路绿化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衡阳市道路绿地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频度及植物多样性组成。结果表明:衡阳市区道路绿地植物种类共有60种,其中木本植物50种,占总数的83.3%。木本植物中常绿植物35种,落叶树种15种;乔木20种,灌木30种。在乔木层中,樟树、广玉兰、桂花、二球悬铃木、欧美杨、雪松等出现频度及丰富度均较高;灌木层中出现频度及丰富度较高的植物有:红花檵木、海桐、石楠、月季、紫叶李等,并针对城市绿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道路绿地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以盆栽茄苗上桃蚜为研究对象,用单体和群体饲养的方法研究了85.5mg/m3、199.5mg/m3、399.0 mg/m3和570.0 mg/m34个SO2浓度处理和1个未处理(ck)对桃蚜个体及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O2能缩短桃蚜的龄期,降低桃蚜的死亡率,对桃蚜的繁殖有一定促进作用,有利于桃蚜种群动态发展,且199.5mg/m3浓度的SO2处理对桃蚜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其它浓度。
【研究目的】为推广适宜海南的高产优质菜用甘薯品种,同时也为选育热带地区的菜用甘薯新品种奠定基础,经收集国内外的甘薯种质资源和系统初评后。【方法】对14份菜用甘薯种质进行形态特征、农艺性状、食味和营养成分进行试验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以福薯18、北海1号和灵山2号较佳。【结论】建议进一步生产试验推广。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生产示范、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1982年开始,在湖南祁阳官山坪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站的红壤稻田布置了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四个处理,即:稻-稻-紫云英(豆科)、稻-稻-油菜(十字花科)、稻-稻-黑麦草(禾本科)、稻-稻-冬闲。28年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促进水稻增产;2.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明显的降低田间杂草密度,减少早稻期间田间杂草的种类,但对晚稻时期田间杂草种类的影响不明显。3. 稻-稻-紫云英轮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摘 要:天优华占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选育而成新品种,米质优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因而,对于天优华占最佳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的研究及其高产机理的探讨,可为该品种在金华地区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支持。以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0、120、165、210kg/hm2)和栽插密度(22.5万/hm2和16.5万/hm2)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的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下,不同施肥水平间天优华占产量水平差异较大。两种栽培密度下,天优华占的产量都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水平,以高密度处理产量较高。高密度和低密度下,均以高肥区产量水平最高,分别达到7 464.3、6 534.8 kg/hm2。通过此研究发现,天优华占最佳栽插密度为22.5万/hm2,每1 hm2施用氮肥210 kg比较适宜。
提高育种效率是育种家追求的育种手段之一,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已被应用于轮回选择育种中,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能否应用于常规大豆育种程序还未曾有报导。此研究以1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配制15个杂交组合,利用苜蓿切叶蜂授粉,通过对其后代的选择与鉴定,选育出4个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系。探讨了该方法的育种效率、组合选配与后代选择问题以及杂种优势与后代表现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显著提高育种效率,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常规大豆育种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近期育成的和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在目前中高产水平下(400-450kg/666.7m2),总体以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大,666.7平方米穗数对产量的作用也较大,但其与环境相关值较高,每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似较小,但其表型相关值较大;千粒重和666.7平方米穗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由本身的直接作用所至,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似主要被通过666.7平方米穗数和通过千粒重的间接作用所分解;不同产量水平下试验品种的三因素表现为,在相对产量由低中产到较高产量时,666.7 平方米穗数增加较多,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千粒重提高较多,而在高产组次中,666.7平方米穗数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每穗粒数增幅较大,千粒重急剧提高。至此,作者初步认为,本地区未来高产小麦育种,虽选育穗粒重齐头并进类型,或以大穗大粒为主类型,或穗粒并重类型似均有可行性,但根据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在策略上宜稳定穗数,增加粒数,主攻(提高)粒重。同时,还探讨了相适宜的产量构成因素。
对南植199 和华南124 在低温胁迫下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与胁迫时间的延长,木薯幼苗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丙二醛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则不断下降。
近年来,水稻生殖生长期高温热害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政府和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从高温热害的原因、水稻生殖生长期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响应,以及根系在高温热害时的响应等方面,论述了水稻对高温热害的响应,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一些难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高温热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利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技术对豌豆(Pisum sativum L.)叶片细胞中茉莉酸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在叶肉细胞中,茉莉酸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细胞壁和细胞质中,细胞核中也有少量金颗粒分布。韧皮部筛管与伴胞分子中观察到有大量的金颗粒标记,木质部细胞中没有观察到金颗粒标记。上述研究结果为阐明茉莉酸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细胞学依据。
【研究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GV)对接种立枯丝核菌黄瓜生长及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接种植株为对照对接种GV的植株接种立枯丝核菌,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不同处理根系IAA、GA3、Zeatin、ABA含量,观测其动态变化。【结果】(1)GV与立枯丝核菌对黄瓜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不同。接种GV使黄瓜根系IAA、GA3、Zeatin、ABA含量增加,立枯丝核菌侵染使黄瓜IAA、ABA含量增加,而GA3和Zeatin含量下降。(2)与对照病株相比,接种GV植株根系具有较高IAA、Zeatin、GA3含量而ABA含量较低。【结论】接种GV能促进植株生长,接种GV植株根系IAA、GA3、Zeatin含量相对增加和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有关,IAA在植株对病菌侵染的防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茉莉酸在植物根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外源和内源茉莉酸信号对根瘤早期形成、生长、衰老和自身调节的调控作用,并介绍了调控过程中的浓度效应及其与乙烯的相互作用。
摘要:【研究目的】在温室内种植中油杂2号油菜,当长至2-3片真叶时,使用水杨酸(10mg/mL)、核黄素(1mmol/L)、氯化汞(0.01%)和BTH(0.5mmol/L)四种化学物质,对叶片进行诱导处理,研究其对油菜叶片β-1,3-葡聚糖酶的诱导。【结果】水杨酸、核黄素和氯化汞处理的油菜叶片,β-1,3-葡聚糖酶在短期内活性达到第一个高峰后随之下降,然后又上升。BTH处理的油菜叶片在处理后第五天达到活性高峰。【结论】几种化学物质处理后油菜叶片中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BTH的诱导作用最强。对于油菜β-1,3-葡聚糖酶活性诱导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β-1,3-葡聚糖酶在病程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分别用NaC1和不同浓度的Ca(NO3)2+ NaC1溶液处理玉米种子及幼苗,然后测定幼苗的生理指标和形态指标,研究外源Ca2+对盐胁迫下玉米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C1胁迫抑制了玉米的萌发和生长, 使玉米幼苗中的可溶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9.43%和21.97%,MDA含量升高了62.05%。当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Ca2+后,玉米幼苗中的可溶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增加,MDA含量下降,明显缓解了盐胁迫。当外源Ca2+的浓度为20mmol/L时,缓解作用达到最佳。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土壤盆栽方法研究了镁施用水平对3种不同类型土壤大豆生长、养分吸收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60mg/kg镁肥对3种不同类型土壤大豆种植生长,籽粒、茎秆和根部中氮、磷、钾和镁养分吸收量,以及籽粒产量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当镁肥施用量为60mg/kg土时,种植在褐土性土、栗褐土和潮褐土土壤上的大豆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5.53%、11.48%和15.52%。当镁肥施用量增加到180mg/kg土时,潮土的大豆籽粒产量比对照增产19.83%,而其它两种土壤大豆籽粒产量没有明显增加。从3种不同类型土壤对施用镁肥的响应来看,潮土表现好于栗褐土和褐土性土。本研究表明,在合理施用氮、磷和钾肥基础上配合施用适当的镁肥对交换性镁含量相对较高的土壤仍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以乌塌菜、生菜为试材,以不施肥为对照(CK),并与施用NPK复合肥做对比,初步研究了土元粪对蔬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乌塌菜、生菜在株高、最大株幅、单株叶片数、小区产量、单株叶片重及单株重等指标上,施用土元粪与对照处理相比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但与施用复合肥处理相比,生长和产量的增加幅度较小。在品质方面,施用土元粪做有机肥与施用复合肥及对照相比,可显著降低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维生素C(Vc)的含量。
多数文献报道我国氮肥利用率低,旨在总结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从氮肥利用率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入手,对15N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及概念做详尽综述。讨论了氮肥利用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施肥参数,测定中必需的稳定环境条件和土壤氮素库容稳定的必要条件,还阐述了土壤氮肥利用率概念的含义。
摘 要:根芹菜是我国引进的一种稀特蔬菜品种。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及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对根芹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合适宜氮磷钾比例施肥处理下N1(261kgN/hm2)根芹菜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地下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也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N2、N3较高氮肥处理下产量显著低于N1处理,特别是N3处理下产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硝酸盐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上结果说明,较高肥力菜田土壤上适宜氮磷钾比例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根芹菜产量和保持良好品质。
银川阅海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对银川阅海公园水生植物园的规划建设,可以完善阅海湿地公园的整体布局、功能及生态系统,促进银川阅海公园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本项目的规划建设对提高银川地区水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银川阅海公园的知名度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以番茄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处理-5℃开花期番茄,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数值。结果表明,经过脱落酸、水杨酸、多效唑、茉莉酸外源诱导的番茄耐寒性明显高于对照。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大,耐寒性逐渐增强,相对电导率逐渐降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都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的活性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处理使植株的耐寒性提高,但在品种上有差异,对耐寒性强的品种效果明显。
以番茄合作“90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对番茄种子萌发、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壳聚糖浸种,CTS7和CTS3分别在0.625mg/ml 和1.25 mg/ml的浓度下,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三项指标达最大值;大分子量的CTS7效果最差,中间分子量CTS3和CTS5效果最好。②壳聚糖处理,对番茄幼苗的株高和鲜重影响显著,但对根长和根鲜重影响达不到显著水平的差异。CTS7浓度为1.25 mg/ml时对番茄生长的促进效果最明显,CTS3在2.5 mg/ml时对番茄生长的促进效果最明显。③1.25 mg/ml浓度的CTS5对番茄增产效果最显著,并使番茄中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及总蛋白含量增加,总酸度降低。
对红灯、大紫、芝罘红樱桃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4年连续观察,研究甜樱桃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3个品种生长发育正常,发芽率高,成枝率弱,新梢在展叶后、果实采收后均有一较快生长期,花芽形态分化开始于5月中下旬, 8月底多数完成分化,果实在硬核前后各有1个较快生长期,果肉肥厚多汁,酸甜适口,耐贮,产量、品质受春季温度、雨量的影响。成熟早,质量、产量低于传统生产区。
摘要:为了精确了解成都市高新区城区绿地分布结构,利用Quickbird影像数据,结合其他地学信息,以GIS、RS为主要技术手段,辅以人工实地调绘信息,对成都市高新区南部园区进行了绿地景观信息分类与提取,完成了对高新区南部城区的绿地现状GIS成图。在GIS成图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别从斑块水平指数、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层面研究了高新区南部园区景观格局的特征,提出了研究区域内的绿地景观分布格局的问题,旨在为高新区南部园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以洋水仙品种‘Albany’、‘Mount Hood’、‘Geranium’的新鲜花粉为试材,采用TTC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测定法来测定其生活力,以探寻测定水仙花粉生活力的最适方法。结果表明:醋酸洋红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测定法均能够准确测定出水仙花粉生活力,而TTC染色法不适合用于洋水仙花粉活力的测定,其中醋酸洋红染色法适用于洋水仙的花粉生活力快速测定,而离体萌发测定法则适合于洋水仙的花粉生活力准确测定。经过对9种培养液组合的方差分析显示:0.1g/ml蔗糖+0.1×10-3g/ml硼酸为最佳培养液组合。
摘 要:壳聚糖具有成膜性、抗菌性及无毒无害等多种优良性能,以壳聚糖(CTS)为主要成膜材料,并辅以月桂酸钠改性的纳米TiO2,制备了一种新型安全无毒的涂膜剂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涂膜,与农药(P)原药混合后,制得壳聚糖/纳米TiO2/农药复合膜剂型(CTS-TiO2-P)。分别用配置好的P(对照),壳聚糖/农药(CTS-P)及CTS-TiO2-P溶液喷施农作物,用GC-FPD(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对三种溶液喷施后在植株上的农药残留量动态情况进行了检测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当溶液中农药的质量分数为0.04%,复合膜溶液中壳聚糖的质量分数为2%,纳米TiO2质量分数为0.03%时,复合膜剂型农药在植株上的长效性比单纯农药的长效性明显提高,而且添加了纳米TiO2的复合膜农药效果优于单纯的壳聚糖/农药复合膜,药效持续时间由45天延长到90天以上,这样可以减少农药的施药次数;同时,在达到相同的杀虫效果的条件下,可以节约1/2的农药用量,这对减少农药资源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及防治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作用。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香蕉品种在接种香蕉枯萎病菌后防御酶系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病原菌接种后,SOD酶活性的大小与不同香蕉品种的耐、感病之间呈负相关;PO酶和内切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香蕉品种的抗病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AL酶、β-1, 3-葡聚糖酶和外切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趋势与香蕉品种抗、感病品种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香蕉品种抗枯萎病一个重要的生物化学指标。
摘要: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法和零频率法对九江地区松褐天牛成虫野外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丛生指标I、负二项分布K、K值法CA值均大于0,扩散系数C、扩散指数Iδ、聚快性指标M*/ 大于1,平均拥挤度M*大于 ,L/大于 +1,表明该地区松褐天牛成虫在野外林间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类型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聚集均数0<λ<2,表明环境因子是造成其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采用系统调查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陕西温室黄瓜害虫种群消长动态、危害特点和不同措施的防治效果,提出日光温室害虫可持续控制措施,为绿色食品黄瓜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陕西日光温室黄瓜害虫有26种,以美洲斑潜蝇、烟粉虱、茶黄螨为优势种。美洲斑潜蝇在温室发生14~15代,高峰期3~5月份,一般导致黄瓜产量降低5%~10%,严重者达20%以上。烟粉虱在温室发生10~12代,高峰期3~6月份,一般造成的损失15%~50%,严重时毁棚绝收。茶黄螨在温室发生10~13代,4~6月份为黄瓜全生育期发生高峰。一般产量损失10~15%,严重者达30%以上。美洲斑潜蝇和烟粉虱在陕西的陕北及关中地区自然条件下不能越冬。设置防虫网、定植前棚室消毒、黄斑诱杀等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调查结果表明:与本地单季稻当家品种两优培九相比,甬优9号病虫发生有如下特点:①移栽期较迟避过了1代二化螟的为害,因此1代﹑2代螟虫为害较轻,但由于甬优9号生育期较长,穗期3代螟虫虫伤株为害相对较重。②稻纵卷叶螟发生前期四(2)代发生轻于两优培九,中期五(3)代发生重于籼型两优培九。③稻飞虱发生前中期四(2)﹑五(3)代白背飞虱和五(3)代褐稻虱发生较轻,同时茎秆粗壮,耐害性较好,后期六(4)代褐稻虱的发生重于两优培九,由于成熟期较迟还增加了10月份七(5)代的发生为害。④易感稻曲病。针对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在防治策略上调整如下:①放宽甬优9号营养生长阶段的防治指标,发挥甬优9号耐害性强的优点,减少病虫防治次数,保护和利用天敌的生态调控能力。②根据破口期天气情况,做好稻曲病等穗期病害的预防。③抓好穗期3代螟虫﹑褐稻虱的防治,确保丰收。
本研究以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侵染的黄瓜叶片为材料,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AS-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斑点杂交(NASH)技术,进行了检测灵敏度比较研究。三种检测方法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RT-PCR检测灵敏度高于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斑点杂交技术,以血清学为基础的DAS-ELISA检测灵敏度最低。通过灵敏度对比分析得出,核酸斑点杂交技术可以替代RT-PCR应用于基层的检疫检测。
摘要:运用nested-PCR技术对广西黄皮和九里香进行柑桔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检测,结果表明:从部分黄皮和九里香样品抽提的DNA中,可扩增出一条特异性的400 bp条带,说明广西种植的黄皮和九里香均可感染黄龙病;在柑桔黄龙病疫区,黄皮和九里香黄龙病感染率分别为35.0%和40.0%。
为进一步阐明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植物抗虫的机理,研究了外源MeJA对烟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活性及编码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和蛋白酶抑制剂(PI-I和PI-II)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并对棉铃虫取食烟草叶片面积及其体重进行了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用100 μmol/L MeJA处理后,烟草体内PPO、POD和LOX活性显著升高,HPL、PI-I和PI-II表达明显增强,叶片被取食面积减少,棉铃虫体重增加变慢。说明MeJA对诱导烟草抵御棉铃虫有重要作用。
摘要:利用黑光灯、性诱剂诱集及田间调查的方法对河北省两个注册梨园主要害虫及其消长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两个注册梨园共计采集到主要害虫25种,隶属4目15科。对5种主要害虫成虫消长规律的研究表明,桃小食心虫 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全年消长呈现两个明显的高峰,表现出2代类型区的特征。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 消长全年呈现四个明显的高峰;铜绿丽金龟 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和暗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一年一代,成虫发生期分别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和7月上旬到8月中旬;茶翅蝽Halyomorpha picus Fabricius危害盛期发生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
分别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11种丙基酚类物质对朱砂叶螨的杀螨作用,结果表明,百里香酚、香芹酚、丁香酚和3-甲基-4-异丙基苯酚等4种酚类物质对朱砂叶螨具有很好的触杀作用,24 h的校正死亡率均在90以上;百里香酚对朱砂叶螨的卵孵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处理后4 d的卵孵化率仅为16.22%,显著低于对照及其它处理;产卵抑制试验显示百里香酚、香芹酚和丁香酚对朱砂叶螨具有显著的产卵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均在80%以上。
摘 要: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排泄物的正己烷提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蝽雌成虫排泄物的正己烷提取物中具有3种挥发性物质,即(E)-2-己烯乙酸酯-1-醇、十二烷及十三烷,雄成虫排泄物中仅有十三烷。
利用福建滨海湿地分布区所属基本气象观测站1971—200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平行观测方法进行小气候观测,通过气候分析,总结福建滨海湿地生态气象监测方法和指标体系,揭示光照、温度、降水量、大风等气象因子对湿地生态的利弊影响,为科学管理、趋利避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福建滨海湿地生态气象监测方法简单可靠,指标体系完整科学;应用湿润指数(K)进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能为生态建设科学决策服务。根据气象指标和植物生物量指标分析温度对红树林生育和闽江口互花米草生育的影响,为促进红树林发展、控制互花米草蔓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对于福建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东北36个地级市农业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与比较。研究发现农业综合竞争力在东北地区之间不均衡,最强的是东北三省中部地区,其次是东部部分地区,中部周边部分地区偏弱。因此,缩小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差距,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强落后地区的农业综合发展能力是关键。
介绍了城市污泥的性质并结合肥料市场信息分析了污泥农用存在的若干问题,即:有害物质的负面影响;养分含量低、施用成本高、肥效慢;运输和施用不方便;市场布局不合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堆肥化处理提高污泥稳定性;对城市污泥堆肥进行深加工;利用污泥堆肥进行土壤生物控氮;开拓污泥堆肥的新市场。
【研究目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中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外提出了众多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笔者将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为以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笔者综述了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几何均值综合评价模式、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沉积物富集系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灰色聚类法、基于GIS的地统计学评价法、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环境风险指数法等国内外典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及模型,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之处和适用范围;【结论】通过分析表明各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在评价中要对实测数据样本点进行充分分析,反复试验比较,结合评价的目的和侧重点选择较优的方法。最后提出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同时,应该从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着手,开发生物评价法。
为研究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 β-CD)在农药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本试验采用研磨法、超声波法和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β-CD与毒死蜱的包合物,并利用紫外光谱、差示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法分析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以及毒死蜱在β-CD溶液中的包结行为。结果表明饱和水溶液法的包合效果最佳,包合率达到45.8%;最佳条件为:投料比为1:1(摩尔比),恒温搅拌时间为3h,包合温度为60℃;验证结果表明反应形成了包合比为1:1的包合物,且稳定常数为K=33.33 L/mol,吉布斯函数△G =-8.69 KJ/mol;本试验证明了β-CD能够对毒死蜱产生包合作用,毒死蜱分子部分功能基团进入了β-CD空腔,并形成了稳定包合物。
旅游形象设计是我国现阶段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北省狼牙山森林公园为对象,采用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地的形象设计技术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在CIS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在旅游形象设计框架下对该公园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多方案设计,对该公园的合理开发保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太行山山前平原是河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紧缺,主要靠超采地下水维持农业生产。如何在保持一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减少大量灌溉用水,是未来节水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山仑提出,可在黄淮海地区发展半旱地农业以减少灌溉用水,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危机。半旱地农业是在运用旱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进行少量水补充灌溉的农业类型。主要由雨养、旱作和补充灌溉3方面内容构成,重点在于对降雨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旱作节水技术同灌溉节水技术的有效结合。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代表作物,从雨养、旱作及补充灌溉3方面出发,探讨了河北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实施半旱地农业的可行性。得出在河北太行山山前平原降水量400mm左右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充分发挥作物自身抗旱耐旱特性,通过减少无效蒸发量,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补充一定的灌水量,基本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维持正常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山前平原区实施半旱地农业,在运用旱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进行少量水补充灌溉,大量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在理论和实践上应该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摘要:本研究将黑龙江省玉米自交系吉846和K10与CIMMYT种质Pob45、Pob46杂交构建半外来群体并从中选育改良系,再按原杂交种的组配形式或配制成若干改良杂交组合,对其产量和其它性状进行测定并与原杂交种进行比较,研究其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特点与规律,分析改良的效果和进一步改良的方向,为更有效地利用外来种质特别是来自CIMMYT的热带和亚热带多数种质改良黑龙江省现有的种质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从半外来群体吉846×Pob45中选育的吉846改良系与K10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有高于同熟期对照龙单13和原组合的,部分杂交组合的株高、穗位有所降低,部分杂交组合的雄穗一级分枝数、全株叶面积、出籽率、百粒重也有较明显的改良。从半外来群体K10×Pob46中选育的K10改良系与吉846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都低于同熟期对照龙单13和原组合,但个别性状如百粒重、出籽率、行粒数、穗长有一定的改良效果。
本研究以两个苎麻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设计了2种种植密度,研究苎麻在Pb、As污染农田中的生长情况及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Pb、As含量,期望从中发现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苎麻产量以及对重金属Pb、As富集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苎麻的产量影响较大,“湘3”和“中1”正常密度产量分别为10.49kg/亩和8.80kg/亩,而高密度依次分别达到22.82 kg/亩和20.86 kg/亩;正常密度2个品种苎麻地上部Pb、As含量均高于高密度,Pb、As的小区迁移量都是湘3高密度最高,分别达到4.97mg/m2和0.194mg/m2,高密度会减少苎麻单株地上部重金属的含量,但是总迁移量有所提高。
为解决镉(Cd)污染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对102份不同基因型的小麦资源在Cd污染土壤环境下小麦籽粒Cd积累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Cd含量为20mg/kg时,102份小麦中73.53%的籽粒Cd积累为4~7mg/kg,17.65%籽粒Cd积累〉7mg/kg,8.82%籽粒Cd积累〈4mg/kg。将在Cd浓度为20mg/kg下筛选出的9份低积累和16份高积累材料进—步在Cd浓度为0.4mg/kg, 5mg/kg和20mg/kg土壤环境下分析籽粒Cd积累差异, 结果表明,小麦籽粒Cd积累与基因型有很大的关系,不同基因型小麦在不同Cd浓度下籽粒Cd积累差异显著,籽粒Cd积累量与土壤中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籽粒Cd积累系数与土壤Cd含量呈负相关。同时根据材料在不同浓度Cd积累情况,筛选出3份低Cd积累小麦,为进一步选育小麦籽粒低Cd积累品种奠定材料基础。
摘要:研究了宜宾市各烤烟品种在田间小气候环境中的青枯病感病动态规律,得出了烤烟品种OX-2028是高抗青枯病的品种,云烟85、云烟203、云烟97、云烟87属有一定抗性的品种,而OX-2001、红花大金元、NCRT69属感青枯病的品种,可作为生产上预测青枯病发生的指示品种;并且绘制了各品种根系土壤青枯病原菌的动态变化曲线图,分析了温湿度对发病的影响,为制定各品种青枯病的预测预报和制定有效的用药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进行内涵剖析,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效益评价指标;研究方法: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分值,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结果:(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景观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2)通过对重庆市荣昌县1个街道、2个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社会、生态景观效益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建议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的标准化指标评价体系和效益评价的长效机制。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来源,2008年10-11月在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鼎湖山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进行了分级(8级)采样,并对各个粒径段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O42-、NH4+在小于1.1μm的细粒子中出现浓度峰值;Na+和Cl-在1.1-2.1μm出现浓度峰值;NO3-分别在1.1-2.1和3.3-4.7μm出现两个浓度峰值;K+在0.65-1.1和5.8-9μm两个粒径段出现峰值;而Ca2+和Mg2+的浓度峰值则出现在大于9μm粒径段。
利用唐山11个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我市近50年来的霜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市霜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无霜期南北相差约30天;我市初霜日明显延后,气候倾向率达到1.22天/10年;终霜日略有提前,但是不明显,气候倾向率只有0.836天/10年,主要受初霜日延后的影响,我市无霜期明显增加,气候倾向率为2.18天/10年;我市初终霜、无霜期年代特征明显;经突变分析,我市初终霜、无霜期存在明显的转折年。
通过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并处理高浓度猪场废水,对pH值、溶解氧浓度、进水浓度等主要操作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进水氨氮浓度较高(>800mg/L)、pH为8左右、溶解氧浓度在2.0mg/L的条件下,稳定运行数天后,氨氮和COD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0%以上。
城市化进程对河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产生显著影响,部分引起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本文综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影响河流系统的各种因子,认为城市化从三个方面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一是河流面积,二是河流的河床结构,三是景观尺度上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从水文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引起河流生态功能变化。河流恢复的难点在于河流系统的复杂化,因此基于不同区域的多目标管理是河流管理和恢复的方向。
摘 要:为减轻冬季低温对农业的影响,利用闽清县15个自动气象站最低气温观测数据和1:25万DEM数据,建立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与冬季最低气温地理气候方程,对2009~2010年冬季4个月份的月最低气温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地理因子,对冬季最低气温的模拟效果较好,达到监测要求。随着经度的增加或纬度、海拔高度的减小,月最低气温有增加趋势。经检验,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调研和收集紫花苜蓿生态方面的相关资料。利用唐山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结合紫花苜蓿正常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融合牧草生长信息和农业气象专家的思想,采用TOPSIS分析法对唐山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气候资源的优劣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从气候角度而言,唐山地区均可种植紫花苜蓿,但最适宜区位于唐山东南部的唐海和乐亭。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石油污染物对油菜产量、土壤石油烃残留量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浓度低于500mg/kg时,可以促进油菜生长,表现为油菜产量增加,但是该石油烃浓度已经严重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表现为土壤中的放线菌数量急剧降低,细菌、真菌数量增加,油菜收获后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小于安全值300mg/kg;当浓度超过500mg/kg时,随浓度的增加,对油菜的抑制作用增强,表现为油菜产量降低,土壤石油烃含量大于临界值500mg/kg,土壤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放线菌数量急剧降低、真菌数量变化不明显。综合各类指标,可以暂定在潮土上,石油烃对油菜的临界浓度暂定为500mg/kg。
摘 要:【研究目的】本实验目的是详细了解甘肃省岷县当归的生长发育特性,为以后培育优良品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基础。【方法】选定野外试验田,固定样方,采用人工播种及育苗移栽的种植技术,同时对不同生长期当归进行观测记录。【结果】通过对当归不同生长期进行动态调查,得出当归最适宜采收期是第二年的9月,种子适宜采收期是第三年的8月下旬。当归根每平方米的鲜重产量约是882 g,而干重为252g,折干率约为3.5,每公顷当归蕴藏量是2520 kg。【结论】岷县当归适宜采用育苗移栽的栽培方法,但荒地育苗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移栽苗的冬季贮藏易引起早期抽薹,因此,急需注重新当归育苗技术,加强优良品种选育。
摘要:研究了烯唑醇在广东、福建香蕉园施用后的残留与降解情况。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气相色谱法氮磷检测器测定了烯唑醇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烯唑醇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香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7-11.6 d和8.3-13.2 d。并对其作出安全性评价。
本研究旨在及时掌握大连市种植业生产现状、布局特点,指导农民进行高效、高产、高质的种植业生产。论文依托大连农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信息系统覆盖大连市6个区县的动态监测网络,采集2008年大连市种植业760个农户全作物种植的投入产出构成信息等方面的定向动态数据作为市种植业经济运行的样本。结果表明:苹果和樱桃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蔬菜并不具备规模优势,玉米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水稻的规模效应不明显。
摘 要:文章收集整理了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汇总了主要国际组织和贸易国对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限量的规定,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我国与主要贸易国在残留限量标准方面的差异。同时根据近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情况,分析了影响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并给出对策和建议。对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苜蓿是世界上几个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史。本文在研究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苜蓿的栽培利用情况归纳出以下结论:第一,苜蓿在汉代由张骞引入我国,作为观赏植物和养马饲草在长安宫庭中栽植,随后种植范围逐步扩大。第二,我国古代已有一套完整的苜蓿栽培方法,并总结出苜蓿与粮食作物混作、林草间作、改良盐碱土壤等种植经验。第三,我国古代对苜蓿的利用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各方面:一、苜蓿被广为应用于饲喂牲畜,古代已有将苜蓿研磨成粉以备无青草季节共牲畜食用的技术。二、苜蓿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救荒植物,其叶、种子均为人所食用,且制作方法丰富。三、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均可入药,对多种疾病有疗效。上述结论可为现代苜蓿产业发展拓宽思路、提供借鉴。
为了解不同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的种性和生产性表现,为今后进行能源甘蔗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以广西主栽甘蔗品种ROC22、ROC16作对照,对来自国内外的16个品种(系)在2种不同类型土壤蔗区进行2年新植1年宿根种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B1、B8、GT26、GT02/833、B9、B28、GT02/48、GT97/69、GT02/208等品种(系)在生物产量、蔗茎产量、蔗糖产量和总可发酵糖产量等方面明显超过对照种ROC22、ROC16,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种性,可在广西的旱地和水田蔗区既可作糖料蔗,也可做能源蔗种植利用。YT96/86、GT99/156和FN94/0403综合表现一般,可在桂南的水田蔗区因地制宜种植。其余品种(系)表现较差,不宜在广西扩大种植和推广。
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促进的一面,也有消极阻碍的一面。分析旅游业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过程、演化,尽可能降低其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使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双赢”,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摘要: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创意生产方式,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发挥个体创意思路,重新整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开发出具有创意的新奇特色农产品,同时延长农业产业链,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的一种新型产业。文章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南京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条件,探讨了未来南京发展创意农业的途径与方法,并从出台支持政策、举办节庆活动、培育专业人才、建立品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南京发展创意农业的对策建议。
农村环境教育是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难点,研究它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主要从农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农村居民环境素质的调查与分析、农村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对策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农村环境教育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针对2009 年广西香蕉滞销现象,从8 个方面剖析了广西香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对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相关难题的突破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改善栽培模式和技术、改良品种,优化结构、加强采后处理加工,延长产业链、合理规划品种布局、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等建议,以攻克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难题。p>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合作社的成熟与发展,合作社企业家人才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合作社企业家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从合作社企业家概念的界定、合作社企业家对于合作社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合作社企业家成长的因素等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并展望了该问题的研究前景。
摘要:普惠金融理念注重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正在被社会各界所接受。本文从普惠金融视角出发,阐释了当前新型农村金融定位、发展现状与前景、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加大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补贴、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协调发展机制等建设性政策建议。
摘要:我国目前的食物安全研究多是从政策、市场、技术和资源等“大而单”宏观视角来研究食物安全,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农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从农户“小而全”微观视角研究食物安全,比较分析兼业农户和现代农户对食物安全的不同影响,认为兼业农户过多会导致劳动力流失、耕地抛荒、食物播种结构单一、农业物质投入少以及加剧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并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兼业程度变化和粮食产量变化的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兼业农户的摇摆心态不利于国家的食物安全,而具有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化生产,吸纳现代要素能力强,资本技术集约度和组织化程度高的现代农户从源头保证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安全。所以,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农业比较效益差的情况下,要保证国家食物安全,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兼业农户进行合理引导,打破制约现代农户发展的资源和制度瓶颈。
随着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贫困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基本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缓解农村老年人贫困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梳理,分析一些前瞻性问题,以期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推广,有效实现其预定目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选择。
笔者从全新的角度——经济学特性的角度对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按它们所具备的经济学特性将它们划分为“非相容性使用技术”、“共享性技术”和“俱乐部技术”。论述了三种经济学特性的农业技术特点以及与三种经济学特性农业技术相适应的农业推广主体。“非相容性使用技术”适合由企业来推广, “共享性技术”适合由政府来推广,“俱乐部技术”适合由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来推广。同时也应看到,农业技术的经济学特性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具体选择农业技术的推广主体时要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