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三农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土壤退化”和“双碳目标”下如何从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思考农业发展
    郑肖兰, 鲁海菊, 崔昌华, 郑服丛, 谭施北, 习金根, 易克贤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154-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06  
    摘要 + 77 )   HTML 4 )    PDF ( 1312KB )( 31 )   

    当前面临着两大世界级问题“土壤退化”和“双碳目标”,而这两大问题均有一个共通点——碳!那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有哪些呢?人类能否通过农作物及农事操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深入了解这其中的关联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文从上述2个问题出发,从碳元素生态系统循环切入思考。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跟踪学术前沿,综述植物吸收碳源途径和富碳有机肥料的应用研究。结果发现植物吸收和利用碳元素代表性成果如下:(1)植物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2)完善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增加植物通过根系直接吸收利用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的途径, 即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碳可以从土壤到植物。(3)富含碳元素的肥料主要包括腐植质、有机肥、微生物有机肥、有机碳肥等。依据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中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小分子有机碳,农民可以通过农事操作增加耕地土壤中有机质,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佛山市都市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
    蔡勋, 梁俊芬, 冯珊珊, 周灿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145-15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91  
    摘要 + 76 )   HTML 1 )    PDF ( 1552KB )( 24 )   

    为科学评价佛山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多功能协调发展。在厘清都市现代农业内涵基础上,构建包含科技创新支撑、生产供给保障、社会生活保障以及生态涵养修复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都市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测度佛山市及各区都市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佛山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2015年的19.88增长到2020年的80.13,科技创新支撑、生产供给保障、社会生活保障以及生态涵养修复等4个方面增长趋势明显。从各区发展情况看,顺德区和高明区都市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水平位居前列,禅城区都市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水平居各区末位。佛山市都市现代农业科技、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发展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区都市现代农业功能特色鲜明,应采取“一区一策”都市农业发展策略,因地制宜推动各区都市现代农业差异化发展。

    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永琪, 梁俊芬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0): 155-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09  
    摘要 + 103 )   HTML 4 )    PDF ( 2204KB )( 30 )   

    荔枝作为广东省特色农业的代表,其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直接关系到特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基于广东省评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中的荔枝专业村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进行空间点模式分析,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荔枝专业村进行空间面模式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在粤东、粤北地区为均匀型,珠三角、粤西地区为凝聚型。(2)核密度估计显示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聚集核心分布在珠三角东岸地区的广州、东莞及惠州交界地带以及粤西茂名与湛江北部的区域,呈现出中心向外围骤减的趋势,并在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一带形成空白断裂带。(3)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广东省荔枝专业村分布具有明显的县域集聚性,有8个地区高—高集聚比较明显。(4)广东省荔枝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受地理环境和自然禀赋、历史形成与文化传播、政府行为与政策支持、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可以为广东省荔枝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依托荔枝产业实现区域乡村振兴的政策决策提供一定科学支撑和借鉴。

    黄河流域粮食生产的成就、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黄国勤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7): 131-13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41  
    摘要 + 128 )   HTML 5 )    PDF ( 1111KB )( 43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黄河流域、研究黄河流域、保护黄河流域、发展黄河流域”的热潮。黄河流域(包括9省、自治区)是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担负着维护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产量增加、品质提升、效益提高、条件改善和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当前,黄河流域粮食生产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如耕地减少、水资源缺乏、劳动力不足和自然灾害严重等。针对上述问题,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深入实地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黄河流域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规律,认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1)扩大面积,增加复种;(2)提高单产,优化品质;(3)节约资源,改善生态;(4)夯实基础,防灾减灾;(5)产业融合,高质高效;(6)发展科技,培养人才。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植物工厂规模效益分析
    陈文婷, 孙博, 李春生, 彭云, 李靖, 王静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7): 140-14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31  
    摘要 + 88 )   HTML 2 )    PDF ( 1278KB )( 42 )   

    旨在探讨植物工厂在何种种植规模及投资比例下能给投资者带来可观效益,为植物工厂产业推广与发展提供技术经济的量化分析参考。基于已建植物工厂实际工程投资造价及运维成本分析,选取建设成本、运维成本、光电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产量以及内部收益率5个植物工厂建设指标体系,结合国内外植物工厂相关建设规模分析不同种植规模植物工厂建设优化方案,在理想状态下采用指标扩大法对不同种植规模方案的植物工厂进行成本效益概算及修正,通过熵权-TOPSIS模型进一步测算并选取种植规模与经济效益最优方案,经TOPSIS模型对推算数据测算结果所得,标准化贴近度中种植面积为3000 m2的植物工厂与最优解距离最近,因此可得结论为植物工厂的收益情况并非是种植面积越大越优,主要与实际种植方案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以及运营建设方案相关。

    新疆玛纳斯县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漆欢, 李尽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7): 147-1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16  
    摘要 + 85 )   HTML 2 )    PDF ( 1330KB )( 30 )   

    为了解玛纳斯县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运用DEA模型对2020年新疆玛纳斯县350户棉农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并利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玛纳斯县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玛纳斯县棉花平均生产技术效率为82.50%,各乡镇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35.40%。从实证结果来看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受到补贴金额、机械化水平、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每公顷棉花收益、是否加入合作社、受教育水平、种植规模和是否外出务工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要提高玛纳斯县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棉花生产方式,助力棉花产量质量提升;(2)加大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力度,继续深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3)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生产要素最优配置;(4)加大对棉农的技术培训指导力度。

    三江源生态功能区自然地理特征与农牧民收入增长研究
    王森熊, 栗海红, 商文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7): 156-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491  
    摘要 + 101 )   HTML 2 )    PDF ( 2377KB )( 32 )   

    基于三江源生态功能区21个县级行政区2012—2019年农牧民收入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地形-气温优劣度指标,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区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67.92元上升至10417.56元,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局部区域存在空间聚集现象。(2)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城乡资源配置及政府经济政策全面作用于农牧民收入。(3)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某一区域农牧民收入增长会对相邻区域产生带动作用,地形-气温优劣度越差,区域间农牧民收入水平越低;GDP增长有利于增加相邻区域农牧民收入,产业结构改善有利于增加本地区农牧民收入,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对农牧民收入增长作用不显著;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能同时促进区域间农牧民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