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欧阳玉蕾.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16-28. [2]	宋俊华.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架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6-327.
 [3]	茹华所.区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思路与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6,8:148-152.
 [4]	管丽娟.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例[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	李国新.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主导产业规划理论探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6]	黄仕伟.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以云南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7]	黄丽芸,林群等.广东省现代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与成果转化互动模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7):193-196.
 [8]	朱绪荣,邓宛竹,柳岩.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中的产业体系构建方法[J].湖北农业科学,2012(19):4423-4428.
 [9]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1]	朱绪荣,邓宛竹.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44-51.
 [11]	张天柱.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2]	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5.
 [13]	陈阜.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4]	刘红梅,修伟明,杨殿林.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9):76-77.
 [15]	韩豫玲,蒋国富,张宏伟.论区域农业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J].南都学坛,2000(3):80-81.
 [16]	谢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9):8-10.
 [17]	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196-198.
 [18]	谢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2):46-47.
 [19]	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29-32.
 [20]	朱绪荣,邓宛竹,张忠明.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5):107-115.
 [21]	宋桥生,娄光新,李宝喜,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1(10):4077-4079.
 [22]	肖彩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规划研究[J].现代园艺,2012(06):22-23.
 [23]	甄若宏,周建涛,郑建初.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机制探讨[J].农学学报,2011(11):53-55.
 [24]	张云彬,蒋五一,曹中良,等.基于功能系统分析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法研究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6):778-782.
 [25]	朱绪荣,李靖,付海英.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2013(6):223-231.
 [26]	韩豫玲,蒋国富,张宏伟.论区域农业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J].南都学坛,2000(3):80-81.
 [27]	武志峰,杨春,马晓雨.构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J].湖北农业科学,2010(9):2314-2316.
 [28]	平湖市府办.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2011(12):32-35.
 [29]	张学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234-236.
 [30]	包林之.农业综合开发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J].现代农业,2007(6):31-34.
 [31]	刘旭,赵方田.中国农业园区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2]	辛岭,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1):646-650.
 [33]	罗其友.农业区域协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6).
 [34]	蒋和平.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与对策建议[J].世界农业,2009(9):1-5.
 [35]	刘喜波,张雯,张立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J].生态经济,2011(8):98-102.
 [36]	崔凯,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借鉴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0(4):27-31.
 [37]	柏振忠.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0(3):24-27.
 [38]	范勇,陈东田,杨静,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山东泰山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园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7(2):481-484.
 [39]	辛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1(11): 22-25.
 [40]	吴曼,马蕾,马锦义.浅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以江苏盐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0):8566-8567.
 [41]	刘延庆.对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青海农林科技.2013(3):17-18.
 [42]	孔祥智,李圣军.试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7(10):9-17.
 [43]	李洪山.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企业,2005(4):47-49.
 [44]	宋再钦.中国中部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和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1):38-41.
 [45]	詹慧龙.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5):1067-1074.
 [46]	朱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现代农业建设模式[EB/OL]. (2009-06-08)[2014-10-15]http://www.gsny.gov.cn/xncjs/2009/06/08/1244424569000.html,.
 [47]	杜华章.长三角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综合评价[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1-8
 [48]	马秋芳.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
 [49]	辛岭,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1):646-650.
 [50]	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