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吕刚,张曲松,祝业平.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110-113. [2]	方胜,彭韬,王世杰,等.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4,42(1):6-8.
 [3]	毛天旭,朱元骏,邵明安,等.模拟降雨条件下含砾石土壤的坡面产流和入渗特征[J].土壤通报,2011,42(5):1214-1217.
 [4]	朱兵兵,张平仓,王一峰,等.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入渗速率的空间分异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23(6):32-35.
 [5]	程冬兵,张平仓,蔡崇法.等高绿篱系统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3):221-226.
 [6]	李建兴,何丙辉,谌芸.不同护坡草本植物的根系特征及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33(5):1535-1544.
 [7]	闫建梅,何丙辉,田太强,等.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53-58.
 [8]	吕玉娟,刘俊民,王红兰,等.土壤渗透特性的圆盘张力入渗法测定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3,32(1):121-123.
 [9]	马晓刚.缙云山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入渗性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19-25.
 [10]	伍靖伟,杨金忠.圭夫仪与双套环测定土壤饱和渗透系数的试验比较[J].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44-47.
 [11]	陈一兵.紫色土渗透性的对比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7,17(2):11-13.
 [12]	袁建平,蒋定生,文妙霞.坡地土壤降雨入渗试验装置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9,19(1):24-27.
 [13]	胡顺军,田长彦,宋郁东,等.土壤渗透系数测定与计算方法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5):68-72.
 [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47-148.
 [15]	刘洁,李贤伟,纪中华,等.元谋干热河谷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贮水及入渗特性[J].生态学报,2011,31(8):2331-2340.
 [16]	王玉霞.不同供水条件下紫色土入渗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35-36.
 [17]	任远刚.两种人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M].重庆市水利学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汇编,2009:152-167.
 [18]	刘目兴,杜文正,张海林.三峡库区不同林型土壤的入渗能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299-306.
 [19]	李叶鑫,郭宏忠,史东梅,等.紫色丘陵区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4,34(5):1292-1297.
 [20]	吴玫.坡面水系工程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流失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3:7-8.
 [21]	刘春成,李毅,任鑫,等.四种入渗模型对斥水土壤入渗规律的适用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5):62-67.
 [22]	徐小军.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与植被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2: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