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丁声俊.黑龙江粮食谱写新篇章[J].中国粮食经济,2012(4):47-50. [2]	吉炳轩.建设国家稳固可靠优质大粮仓[N].光明日报,2011-10-11(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015.
 [5]	杜国明,刘彦随,刘阁.黑龙江省近3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519-524.
 [6]	房茜,吴文祥.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1,253(3):203-205.
 [7]	尚锐,董雪.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8):292-293.
 [8]	张桂华,王艳秋,郑红,等.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3):95-100.
 [9]	李彩侠,李俏,孙天一,等.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14,23(6):200-207.
 [10]	张婧婷,冯利平,潘志华.黑龙江省未来 41 年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37(3):60-66.
 [11]	王静,黄晓宇,郑振源,等.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5):35-38.
 [12]	田媛媛,石淑芹,李正国.黑龙江省农业投入对粮食单产影响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5):145-150.
 [13]	矫江,祖世亨.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3(3):79-84.
 [14]	刘利花,尹昌斌.中国粮食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7(6):751-756.
 [15]	何满喜.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2011(2):3-5.
 [16]	黄肖寒,黄冬梅.广西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统计特征与灰色关联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1):67-70.
 [17]	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3-112.
 [18]	周广胜.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38(1):80-94.
 [19]	孙玉亭,曹英,祖世亨.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
 [20]	矫江,王伯伦,寇洪萍.我国东北地区稻米碾磨品质区域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3,18(3):10-13.
 [21]	王馥棠,李郁竹,王石立.农业产量气象模拟与模型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0-95.
 [22]	李广东,邱道持,王平,等.耕地保护机制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1):9-12.
 [23]	姚俊,孙雁,刘友兆.避免公地悲剧-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向度分析[J].中国土地,2009(2):20-22.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N].农民日报,2015-02-11(2).
 [25]	矫江,王连敏,王立志,等.黑龙江省玉米霉变粒发生原因与防御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0):228-233.
 [26]	矫江,杜少敏.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究[J].农业经济管理,2011(4):25-31.
 [27]	张德华,周慧秋,娄厦.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4):41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