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M]. Hayama,Jap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2006. [2]	Lal R. Carbon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soils[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7(12):303-322.
 [3]	陈宜瑜.中国全球变化的研究方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19-323.
 [4]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3(1):101-106.
 [5]	汪业勖,赵士洞,牛栋.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J].生态学杂志,1999(5):29-35.
 [6]	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02(2):60-63.
 [7]	王小彬,武雪萍,赵全胜,等.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1):2284-2293.
 [8]	卢娜,冯淑怡,曲福田.经济发展对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108-115..
 [9]	张婷,蔡海生,王晓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机理及效应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1):93-100.
 [10]	张梅,赖力,黄贤金,等.中国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4):792-799.
 [11]	苏雅丽,张艳芳.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1):152-156.
 [12]	戴靓,徐康,周生路,等.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动态[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4):108-111.
 [13]	马士彬,张勇荣,安裕伦,等. 喀斯特区域不同土地覆被方式下的碳排放效益—以贵州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17):193-195.
 [14]	彭文甫,樊淑云,潘荟交,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研究[J].生态经济,2013(9):28-33.
 [15]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6-11.
 [16]	杨宏玉,涂建军,杨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收支平衡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1(10):10-14.
 [17]	蒲春玲,余慧容.新疆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6):36-42.
 [18]	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102-107.
 [19]	曾菲,朱晓亮,谭耀华.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在低碳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11(8):39-41.
 [20]	李随民,栾文楼,宋泽峰,等.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J].中国地质,2010(2):525-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