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范晓明, 袁德义, 杨斐翔, 等. 锥栗不同树体结构对光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5, 38(22): 7426-7434. [2]  梁海忠, 范崇辉, 王  琰, 等. 苹果高纺锤形树体枝量、果实产量与品质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8(7): 123-128.
 [3]  孙  颖, 雷小林, 李建安, 等. 油茶树体调控对营养物质变化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14, 31(4): 711-716.
 [4]  肖兴翠, 张志兰, 李志辉, 等. 不同强度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干形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9): 22-29.
 [5]  李爱民, 全妙华, 牛友芽, 等. 马尾松松脂产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湖南林业科技, 2008, 35(1): 58-59.
 [6]  王长新. 马尾松采脂量的相关因子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24(3): 22-25.
 [7]  安  宁, 丁贵杰, 贾宏炎, 等. 马尾松不同径级产脂量及松脂成分差异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8):42-45.
 [8]  舒文波, 杨章旗. 马尾松不同采脂年龄和径级产脂量变化特点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11): 39-43.
 [9]  陈志林, 秦采风, 刘为民, 等. 河南省马尾松采脂量与树体因子关系的研究[J]. 河南林业科技, 1999, 19(4): 8-10.
 [10]  黄家荣, 杨世逸, 温佐吾. 马尾松人工林单木胸径生长模型研究[J].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4, 13(1): 12-16.
 [11]  卢昌泰, 李吉跃, 康  强, 等. 马尾松胸径与根径和冠径的关系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0(1): 58-63.
 [12]  张  鹏, 王新杰, 高志雄, 等. 将乐地区马尾松最优冠幅模型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0(4):94-98.
 [13]  魏晓慧, 孙玉军, 黄冬辉. 马尾松人工林树冠结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0(11):1-7.
 [14]  黄  帆, 陈清新, 周国瑾. 马尾松高产脂优良家系及优树选择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15, 42(6):102-105.
 [15]  谢善高, 李梦华, 郑小贤. 主要测树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5):2733-2738
 [16]  刘青华, 周志春, 范辉华, 等. 马尾松产脂力与生长性状的家系变异及优良家系早期选择[J].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6):686-691.
 [17]  谢善高, 郑小贤, 刘  洪, 等. 不同采脂方法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4):1539-1541.
 [18]  吴建强, 王懿祥, 杨  一, 等. 干扰树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和林分结构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2):340-348.
 [19]  张光灿, 刘  霞, 周泽福, 等. 黄土丘陵区油松水土保持林生长过程与直径结构[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4):728-734.
 [20]  余碧云, 张文辉, 胡晓静, 等. 栓皮栎地上部分构型及生物量分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8):2265-2272.
 [21]  何天相. 初期采脂对马尾松木材构造的影响[J]. 广西植物, 1987, 7(1):29-38.
 [22]  吴明山, 普爱明, 周汝良, 等. 采脂对思茅松林木生长的影响[J]. 西部林业科学, 2015, 44(6):4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