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Fourth Assessment Report[M] .Cambridge, U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7. [2]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 (增刊):1-5. [3]唐国利,任国玉.近百年来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的再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91~798. [4]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63-73. [5]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等.近 54 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63(6):942~956. [6]孙林海,赵振国.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J].气象,2004,30(12):57-60. [7]屠其璞,邓自旺,周晓兰.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气象学报,2000,58(3):288~296. [8]胡桂芳,李芸,李德萍.山东近百年来的最高、最低温度变化.气象,2004,30(11):43-46. [9]江志红,丁裕国.近百年上海气候变暖过程的再认识--平均温度与最低、最高温度的对比.应用气象学报,1999,10(2):151-159. [10]马柱国,符淙斌,任小波,等.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J].地理学报,2003,58(增刊):11-20. [11]钱维宏; 张玮玮.我国近 46 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J].大气科学,2007,23(2):238-244. [12]黄嘉佑,胡永云.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J].气象学报,2006,64(5):614-621. [13]陈文海,柳艳香,马柱国.中国 1951-1997 年气候变化趋势的季节特征[J].高原气象,2002,21(3):251-257. [14]李万源,钱正安.中蒙干旱半干旱区冬、夏季地面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Ⅰ):1 月[J].高原气象,2005,24(6):889-897. [15] 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等.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第四纪研究, 2003,23(2): 152-164. [16] 任朝霞,杨达源. 近 50a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06,26(2): 299-300. [17]伍俊艺,房一禾, 顾正强, 等.中国冬季气温的时空特征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6):94-98. [18]黄嘉佑,胡永云.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J].气象学报,2006,(5):614-621. [19]叶飞,张青.中国冬季气温变化概述[J].贵州气象,2014,(6):23-26. [20]周国华,罗小莉,王盘兴,等.中国冬季气温异常EOF分析的改进[J].大气科学学报,2012,(3):295-303. [21]惠素敏,郑昭佩,许春花, 等.近65年来中国冬季气温的变化研究[J].绿色科技,2015,(11):12-16. [22]侯亚红,路爽,张蕊.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法浅析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变化特征[J].江西农业学报,2011,(4):136-138. [23]刘雅星,范广洲,董一平,等.近46年中国冬季日均气温及极端温度的变化[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3期. [24]郭江勇,陈少勇,高蓉,等.气温变暖对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J].中国沙漠,2010,30(1):175-181. [25]孙军鹏.西北地区1951~1999年冬季气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93-6696. [26]王娜,王冀,王琦等.陕西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干旱气象,2016,34(4):604-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