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王铮,郑一萍. 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地理研究,2001, 20(3): 282-289. [2]   肖国举,张强,王静.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8): 1877-1885.
 [3]   苗复春,唐忠. 国以食为天,中国粮食问题的探讨与改革[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25-131.
 [5]   蔡学良,崔远来. 基于异源多时相遥感数据提取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8): 124-130.
 [6]   张红富,周生路,吴绍华,郑光辉,花盛,李莉.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 319-327.
 [7]   陈瑜琦,李秀彬,朱会义. 浙江省近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及其主导因素分析. 资源科学, 2008, 30(4): 609-614.
 [8]   张永恩,禇庆全,王宏广.发展高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4(2):17-21.
 [9]   赵姜,王志丹,张琳,等.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8-11.
 [10]  傅泽强,  蔡运龙,  杨友孝,  戴尔阜.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4): 313-319.
 [11]  邹健,龙花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变动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8): 1366-1375.
 [12]  王洋,王新江.吉林省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21(1)  :33-36.
 [13]  苏桂武,方修琦.京津地区近 50 年来水稻播种面积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3)  :212-217.
 [14]  林而达,  许吟隆,  蒋金荷,  李玉娥,  杨修,  张建云,  李从先,  吴绍洪, 赵宗群,  吴建国,  居辉,  严昌荣,  王守荣,  刘允芬,  杜碧兰,赵成义, 秦保芳,  刘春蓁,  黄朝迎,  张小全,  马世铭.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I):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2):51-56.
 [15]  刘玉杰,  杨艳昭,  封志明.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资源科学, 2007, 29(2): 8-14.
 [16]  程叶青.  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9): 1541-1549.
 [17]  唐华俊,  吴文斌,  杨鹏,  周清波,  陈仲新.  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4): 2879-2888.
 [18]  张莉等, 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5): 第3227-3237页.
 [19]  孙华生,  黄敬峰,  李波,  王红说.  中国水稻遥感信息获取区划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12): 4039-4047.
 [20]  张先叶, 辽宁省6种主要农作物2005~2010年度的比较优势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9): 第14622-14624页.
 [21]  石淑琴,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地理学报, 2008, 63(6): 574-586.
 [22]  李奇峰,  张海林,  陈阜.  东北农作物区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13(3): 74-79.
 [23]  云雅如,  方修琦,  王媛,  陶军德,  乔佃锋.  黑龙江省过去 20  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697-705.
 [24]  刘彦随,  彭留英,  陈玉福.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11): 175-178.宾县统计局.  宾县统计年鉴(1996-2010 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2010.
 [25]  辽宁统计局. 辽宁省统计年鉴(2001-2014 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