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艳, 董坤. 间套混种控病增产机制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12, 43(1):236-243. | 
																													
																						| [2] | 李少峰, 饶文芳. 混植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01(5):10-21. | 
																													
																						| [3] | 施成晓. 冬小麦多品种间作对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 [4] | 王东建, 杨国敏, 吴承来. 小麦不同类型品种混种竞争效应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08(7):16-18. | 
																													
																						| [5] | 傅兆麟. 麦类作物种内混作研究概述[J]. 麦类文摘, 1994, 14(5):1-3. | 
																													
																						| [6] | 李燕娥, 解红娥, 任平台, 等. 不同小麦品种混播产量效应初报[J]. 山西农业科学, 1997, 25(1):28-29. | 
																													
																						| [7] | 张新军, 吕润海, 梁卫理. 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评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146-149. | 
																													
																						| [8] | 傅秀林, 吴长明, 金京花. 水稻不同抗瘟类型品种(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I.选配程序和方法[J]. 吉林农业科学, 1996(3):27-29. | 
																													
																						| [9] | 朱敏, 史振声, 李凤海, 等. 玉米不同品种混作增产机理研究[J]. 种子, 2009, 28(10):100-103. | 
																													
																						| [10] | 郭守兵, 冯茹萍, 张东升, 等. 玉米杂交品种混合种植增产效果分析[J]. 种业导刊, 2017, 4(4):14-16. | 
																													
																						| [11] | 史振声, 朱敏, 李凤海, 等. 玉米不同品种间作的增产效果研究[J]. 玉米科学, 2008, 16(2):107-109. | 
																													
																						| [12] | 周玉乾, 寇思荣. 两个玉米品种混种增产潜力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1,(4):115-116. | 
																													
																						| [13] | 李铭丰. 不同株型大豆品种混合种植增产机理初探[J]. 大豆科技, 2011, 4(4):23-27. | 
																													
																						| [14] | 黄妮妮, 王彦丰. 大豆不同品种间种混种技术[J]. 吉林农业, 2006, 4(10):10-11. | 
																													
																						| [15] | 傅兆麟, 楚之亭. 小麦品种混种栽培增产效应[J]. 耕作与栽培, 1994(5):11-13. | 
																													
																						| [16] | 曹克强, 曾士迈. 小麦混合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及白粉病的群体抗病性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 1994, 24(1):21-25. | 
																													
																						| [17] | PRASAD R, 刘小京. 旱地小麦和大麦单作及间(混)作研究[J].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1989(8):86-88. | 
																													
																						| [18] | 徐信光, 许开华, 戴忠保, 等. 大麦不同株高品种混播增产效应及其技术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1992(2):64-66. | 
																													
																						| [19] | 赵加涛, 刘猛道, 杨向红, 等. 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的增产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48(4):95-98. | 
																													
																						| [20] | 赵加涛, 刘猛道, 杨向红, 等. 不同棱型大麦品种混种增产效果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3):2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20060
 | 
																													
																						| [21] | 申云霞. 大麦、小麦单作和混作的轮作方式对根腐病和茎腐病的控制[J]. 麦类作物学报, 1994(1):20-22. | 
																													
																						| [22] | 陈企村, 朱有勇, 李振岐, 等.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5):119-123. | 
																													
																						| [23] | 姜延涛, 许韬, 段霞瑜, 等. 品种混种控制小麦白粉病及其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5, 41(2):276-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