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逢雨, 孙锡发, 冯文强, 等. 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5(2):74-380.
|
[2] |
杨志臣, 吕贻忠, 张凤荣, 等. 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培肥效果对比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3):14-218.
|
[3] |
陈治锋, 邓小华, 周米良, 等. 秸秆和绿肥还田对烤烟光合生理指标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7, 31(2):410-415.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7.02.0410
|
[4] |
胡洪涛, 胡时友, 周荣华, 等. 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 43(S1):6-10.
|
[5] |
张继光, 申国明, 张久权, 等. 烟草连作障碍研究进展[J]. 中国烟草科学, 2011, 32(3):95-99.
|
[6] |
徐照丽, 杨宇虹. 不同前作对烤烟氮肥效应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08(11):1926-1931.
|
[7] |
王家顺, 李志友, 陆引罡. 不同轮作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44(9):25-27,31.
|
[8] |
孟源, 陆引罡, 周建云, 等. 利用15N示踪技术探讨烤烟在不同轮作方式下对氮素肥料的吸收与分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4):99-102.
|
[9] |
李春勃, 张劲苗, 王明玖, 等. 油菜根茬肥田作用的研究[J]. 河北农学报, 1982, 7(1):21-27.
|
[10] |
王磊, 王亚静, 高春雨, 等.中国油菜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资源化利用[A]. 2015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5:458-466.
|
[11] |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
|
[12] |
BASTIAN F, BOUZIRI L, NICOLARDOT B, et al. Impact of wheat straw decomposition on successional pattern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9, 41(2):262-275.
|
[13] |
BAUMANN K, MARSCHNER P, KUHN T K, et a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residue chemistry during decomposition of shoots and roots of young and mature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 sand[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1, 62(5):666-675.
|
[14] |
曹莹菲, 张红, 刘克, 等. 不同处理方式的作物秸秆田间腐解特性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6, 47(9):212-219.
|
[15] |
张春慧, 张一平, 窦连彬. 农田生态条件下植物残体腐解过程腐解物的能态变化特征[J]. 生态学报, 1996(2):140-147.
|
[16] |
胡宏祥, 程燕, 马友华, 等. 油菜秸秆还田腐解变化特征及其培肥土壤的作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3):297-302.
|
[17] |
何念祖, 林咸永, 林荣新, 等. 面施和深施对秸秆中氮磷钾释放的影响[J]. 土壤通报, 1995(S1): 40-42.
|
[18] |
刘新红, 周兴, 邓力超, 等. 油菜绿肥的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20(5):6.
|
[19] |
马骊, 孙万仓, 刘自刚, 等. 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1):147-154.
doi: 10.7668/hbnxb.2016.01.024
|
[20] |
张红, 吕家珑, 曹莹菲, 等. 不同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J]. 土壤学报, 2014, 51(4):743-752.
|
[21] |
IQBAL A, GARNIER P, LASHERMES G, et al. A new equation to simulate the contact between soil and maize residues of different sizes during their decomposition[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13, 50(4):645-655.
|
[22] |
南雄雄, 田霄鸿, 张琳, 等. 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特点及对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3):626-633.
|
[23] |
王树红, 姚政, 蒋小华, 等. 影响还田秸秆降解速率的因素及组合效果[J]. 上海农业学报, 2001(4):74-77.
|
[24] |
刘单卿, 李顺义, 郭夏丽. 不同还田方式下小麦秸秆的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4):49-53.
|
[25] |
戴志刚. 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
[26] |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等.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3351-336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7
|
[27] |
宋莉, 韩上, 鲁剑巍, 等. 油菜秸秆、紫云英绿肥及其不同比例配施还田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5(3):100-104.
|
[28] |
郑丹. 不同条件下作物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
[29] |
武际, 郭熙盛, 鲁剑巍, 等.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2):565-575.
|
[30] |
李昌明, 王晓玥, 孙波. 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秸秆腐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土壤学报, 2017, 54(5):1206-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