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19): 154-164.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75
• 农业信息·科技教育 • 上一篇
李宾妮(), 王鹏飞, 董秀丽, 赖贝贝, 赵梦丽, 徐秋芳, 邱巍(
)
收稿日期:
2024-01-25
修回日期:
2024-03-24
出版日期:
2024-07-05
发布日期:
2024-07-02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李宾妮,女,1998年出生,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寄生线虫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研究。通信地址:311300 浙江杭州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E-mail:huachuantingyumian@stu.zafu.edu.cn。
基金资助:
LI Binni(), WANG Pengfei, DONG Xiuli, LAI Beibei, ZHAO Mengli, XU Qiufang, QIU Wei(
)
Received:
2024-01-25
Revised:
2024-03-24
Published:
2024-07-05
Online:
2024-07-02
摘要:
禾谷孢囊线虫(CCN)是一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植物寄生线虫,在国内小麦主产区都有广泛分布,危害粮食安全。为了解关于CCN的研究发展现状,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93—2022年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该领域文献资料分别按照所属国家或地区、研究机构、作者与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993—2010年处于CCN研究领域发展初期,中文文献发文量低于英文。从2011年开始,国内关于CCN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中文文献发文量急剧增加。由国家合作网络与研究热度图谱分析发现,2016—2022年,中国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持续增加,并以最高的发文总量在该领域贡献突出。研究主体力量分析表明,各国科研工作者之间存在多方合作,但关于CCN的研究领域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由该领域的关键词发展趋势和聚类分析认为,关于CCN的研究前沿已从过去的发生与鉴定、危害与防治,发展到了现在的挖掘植物优良抗性基因、研发高效生防菌剂等方向,关于CCN与宿主植物及土壤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建议未来的研究考虑通过本土小麦远缘杂交来培育新抗性品种;挖掘“小麦-线虫-土壤微生物”的多重互作机制,利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优势,开发非单一菌株的菌剂配方,以寻求更高效且绿色环保、可以广泛应用的线虫治理措施。
李宾妮, 王鹏飞, 董秀丽, 赖贝贝, 赵梦丽, 徐秋芳, 邱巍. 基于CiteSpace的禾谷孢囊线虫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9): 154-164.
LI Binni, WANG Pengfei, DONG Xiuli, LAI Beibei, ZHAO Mengli, XU Qiufang, QIU Wei. Analysis of Research Situation of Cereal Cyst Nematode Based on CiteSpac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19): 154-164.
排序 | 数量 | 中介中心性 | 国家/地区 |
---|---|---|---|
1 | 80 | 0.19 | 中国(China) |
2 | 72 | 0.37 | 土耳其(Turkey) |
3 | 70 | 0.23 | 澳大利亚(Australia) |
4 | 64 | 0.19 | 美国(USA) |
5 | 32 | 0.22 | 德国(Germany) |
6 | 27 | 0.14 | 英格兰(England) |
7 | 25 | 0.15 | 比利时(Belgium) |
8 | 24 | 0.10 | 法国(France) |
9 | 24 | 0.05 | 西班牙(Spain) |
10 | 20 | 0.02 | 印度(India) |
排序 | 数量 | 中介中心性 | 国家/地区 |
---|---|---|---|
1 | 80 | 0.19 | 中国(China) |
2 | 72 | 0.37 | 土耳其(Turkey) |
3 | 70 | 0.23 | 澳大利亚(Australia) |
4 | 64 | 0.19 | 美国(USA) |
5 | 32 | 0.22 | 德国(Germany) |
6 | 27 | 0.14 | 英格兰(England) |
7 | 25 | 0.15 | 比利时(Belgium) |
8 | 24 | 0.10 | 法国(France) |
9 | 24 | 0.05 | 西班牙(Spain) |
10 | 20 | 0.02 | 印度(India) |
节点编号 | 聚类大小 | 同质性 | 年份 | 聚类标签 |
---|---|---|---|---|
0 | 29 | 0.953 | 2013 | 禾谷孢囊线虫;抗病基因定位;种质创新;冬前侵染;田间侵染 |
1 | 23 | 0.891 | 2013 | 禾谷孢囊线虫;生物学性状;复合菌剂;小麦孢囊线虫;生防真菌 |
2 | 21 | 0.939 | 2004 | 小麦孢囊线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大豆孢囊线虫病;小麦孢囊线虫病 |
3 | 17 | 0.819 | 2015 | 孢囊线虫;rDNA-ITS;特征分析;发生分布;形态鉴定 |
4 | 16 | 0.895 | 2015 | Heterodera avenae;cereal cyst nematode;Heterodera filipjevi;species identification;效应因子 |
5 | 13 | 0.897 | 2007 | 小麦孢囊线虫病;南京农业大学;维多利亚;澳大利亚;燕麦孢囊线虫 |
6 | 13 | 0.901 | 2015 | 作用方式;季节动态;生物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 |
7 | 13 | 0.931 | 2006 | 发生动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轮作模式;种群密度;发生世代 |
8 | 11 | 0.941 | 2008 | 品种抗性;种植模式;小麦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分布调查 |
9 | 10 | 0.948 | 2014 | 禾谷孢囊线虫;小麦品种;江苏群体;抗性评价;接种密度 |
10 | 6 | 0.974 | 2009 | 原位杂交;原核表达;结合活性;表达水平;基因克隆 |
11 | 5 | 1.000 | 2000 | 小麦黄矮病抗性;太谷核不育;磷营养;抗虫基因;抗虫棉;产业化;棉花黄萎病;孢囊线虫病;水稻害虫 |
节点编号 | 聚类大小 | 同质性 | 年份 | 聚类标签 |
---|---|---|---|---|
0 | 29 | 0.953 | 2013 | 禾谷孢囊线虫;抗病基因定位;种质创新;冬前侵染;田间侵染 |
1 | 23 | 0.891 | 2013 | 禾谷孢囊线虫;生物学性状;复合菌剂;小麦孢囊线虫;生防真菌 |
2 | 21 | 0.939 | 2004 | 小麦孢囊线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大豆孢囊线虫病;小麦孢囊线虫病 |
3 | 17 | 0.819 | 2015 | 孢囊线虫;rDNA-ITS;特征分析;发生分布;形态鉴定 |
4 | 16 | 0.895 | 2015 | Heterodera avenae;cereal cyst nematode;Heterodera filipjevi;species identification;效应因子 |
5 | 13 | 0.897 | 2007 | 小麦孢囊线虫病;南京农业大学;维多利亚;澳大利亚;燕麦孢囊线虫 |
6 | 13 | 0.901 | 2015 | 作用方式;季节动态;生物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 |
7 | 13 | 0.931 | 2006 | 发生动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轮作模式;种群密度;发生世代 |
8 | 11 | 0.941 | 2008 | 品种抗性;种植模式;小麦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分布调查 |
9 | 10 | 0.948 | 2014 | 禾谷孢囊线虫;小麦品种;江苏群体;抗性评价;接种密度 |
10 | 6 | 0.974 | 2009 | 原位杂交;原核表达;结合活性;表达水平;基因克隆 |
11 | 5 | 1.000 | 2000 | 小麦黄矮病抗性;太谷核不育;磷营养;抗虫基因;抗虫棉;产业化;棉花黄萎病;孢囊线虫病;水稻害虫 |
节点 编号 | 聚类 大小 | 同质性 | 年份 | 聚类标签 |
---|---|---|---|---|
0 | 91 | 0.756 | 2002 | cereal cyst nematode;reactive oxygen species;Host-pathogen interaction;ascorbate peroxidase;LINE Tr-353 |
1 | 58 | 0.855 | 2003 | Heterodera avenae;lethal effects;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Bionectriaceae;Triticum aestivum |
2 | 51 | 0.683 | 2010 | Heterodera avenae;Globodera pallida;electrical conductivity;nematode survey;organic matter |
3 | 51 | 0.692 | 2007 | cereal cyst nematode;Root-lesion nematode;bare patch;Fusarium crown rot;Rhizoctonia root rot |
4 | 45 | 0.766 | 2004 | Heterodera avenae;pyruvate dehydrogenase subunit;signaling pathways;Heterodera filipjevi;Meloidogyne javanica |
5 | 36 | 0.735 | 2011 | Heterodera avenae;cereal cyst nematodes;Heterodera pratensis;molecular species delimitation;population structure |
6 | 35 | 0.776 | 2011 | cereal cyst nematode;resistance genes;molecular markers;root lesion nematode;common root rot |
7 | 21 | 0.852 | 2007 | Heterodera avenae;rhizospheric soil;Heterodera filipjevi;Marker-trait associations;candidate gene |
8 | 20 | 0.903 | 1999 | cereal cyst nematodes;Heterodera avenae;genetic distances;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image computing analysis |
节点 编号 | 聚类 大小 | 同质性 | 年份 | 聚类标签 |
---|---|---|---|---|
0 | 91 | 0.756 | 2002 | cereal cyst nematode;reactive oxygen species;Host-pathogen interaction;ascorbate peroxidase;LINE Tr-353 |
1 | 58 | 0.855 | 2003 | Heterodera avenae;lethal effects;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Bionectriaceae;Triticum aestivum |
2 | 51 | 0.683 | 2010 | Heterodera avenae;Globodera pallida;electrical conductivity;nematode survey;organic matter |
3 | 51 | 0.692 | 2007 | cereal cyst nematode;Root-lesion nematode;bare patch;Fusarium crown rot;Rhizoctonia root rot |
4 | 45 | 0.766 | 2004 | Heterodera avenae;pyruvate dehydrogenase subunit;signaling pathways;Heterodera filipjevi;Meloidogyne javanica |
5 | 36 | 0.735 | 2011 | Heterodera avenae;cereal cyst nematodes;Heterodera pratensis;molecular species delimitation;population structure |
6 | 35 | 0.776 | 2011 | cereal cyst nematode;resistance genes;molecular markers;root lesion nematode;common root rot |
7 | 21 | 0.852 | 2007 | Heterodera avenae;rhizospheric soil;Heterodera filipjevi;Marker-trait associations;candidate gene |
8 | 20 | 0.903 | 1999 | cereal cyst nematodes;Heterodera avenae;genetic distances;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image computing analysis |
[1] |
张传伟, 巩中军, 郭姝辰, 等. 近30年河南省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演变特点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 2022, 42(3):29-38.
|
[2] |
李红梅, 王暄, 彭德良. 小麦孢囊线虫病概况及江苏省的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6):1-4.
|
[3] |
|
[4] |
|
[5] |
孔令安, 崔江宽, 彭焕, 等. 小麦对小麦孢囊线虫抗病性研究进展[J].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4):487-495.
|
[6] |
|
[7] |
侯金丽. 我国植物寄生线虫防治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7):136.
|
[8] |
梁连铭, 邹成钢, 张克勤. 微生物与线虫互作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 49(11):1508-1519.
|
[9] |
|
[10] |
|
[11] |
侯耀钧, 陈启斌, 王朝旭, 等.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人工湿地研究动态与未来展望[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3, 13(4):1275-1286.
|
[12] |
马龙龙, 杜灵通, 丹杨, 等. 基于CiteSpace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研究现状及趋势[J]. 生态学报, 2020, 40(15):5441-5449.
|
[13] |
严陶韬, 薛建辉. 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生态学报, 2021, 41(19):7879-7892.
|
[14] |
|
[15] |
胡利勇. 基于普赖斯定律的图书情报领域高被引论文核心要素测评[J]. 图书馆研究, 2019, 46(4):113-117.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齐淑华, 彭德良, 张东升, 等. 禾谷孢囊线虫在我国的新寄主及新分布区初报[J]. 植物保护, 1994, 20(4):52.
|
[21] |
李红梅, 王暄, 裴世安, 等.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初步调查[J]. 植物保护, 2010, 36(6):172-175.
|
[22] |
赵杰, 钮绪燕, 张管曲, 等. 陕西省中南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 20(6):181-185.
|
[23] |
李秀花, 马娟, 陈书龙. 河北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分布[J]. 植物保护, 2013, 39(1):162-165.
|
[24] |
黄文坤, 叶文兴, 王高峰, 等. 宁夏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0(1):74-77.
|
[25] |
彭德良, 黄文坤, 孙建华, 等. 我国天津发现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植物线虫学研究(第四卷)[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162-163.
|
[26] |
汪涛, 戚仁德, 吴向辉, 等. 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途径研究初报[J]. 植物保护, 2012, 38(1):98-100.
|
[27] |
刘静, 吴海燕, 彭德良. 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防治及控制策略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1629-1632.
|
[28] |
叶文兴, 徐秉良, 彭德良, 等. 甘肃小麦禾谷孢囊线虫rDNA-ITS和28S rDNA-D2/D3区序列特征及ITS-RFLP分析[J]. 植物保护, 2010, 36(3):58-65.
|
[29] |
姚珂, 郑经武, 黄文坤, 等. 植物寄生线虫效应蛋白调控寄主防卫反应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5):517-530.
|
[30] |
杨耀权, 李飞腾, 李延鹏, 等. 基于CiteSpace的线虫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139-14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00 |
[31] |
陈品三, 王明祖, 彭德良. 我国小麦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鉴定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339-343.
|
[32] |
崔磊, 高秀, 王晓鸣, 等. 不同抗性小麦根与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互作的[J]. 作物学报, 2012, 38(6):1009-1017.
|
[33] |
侯璐. 小麦抗孢囊线虫病基因发掘及分子定位研究进展[J]. 青海科技, 2018, 25(3):38-43.
|
[34] |
张春龙, 肖炎农, 朱景全, 等.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13(7):21-23.
|
[35] |
刘志勇.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资源发掘与育种利用[A].//见: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武汉: 中国作物协会, 2020:62.
|
[36] |
|
[37] |
韩尚明. 甘陕冀豫冬小麦孢囊线虫发生,抗性评价及化防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8] |
|
[39] |
袁虹霞, 陈莉, 张飞跃, 等.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J]. 植物保护学报, 2011, 38(1):52-58.
|
[40] |
武玉环, 彭焕, 葛逢勇, 等. 5株生防真菌对孢囊线虫的杀线活性测定[J]. 生物技术通报, 2022, 38(11):22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0691 |
[41] |
张洁, 郭雪萍, 夏明聪, 等. 粉红螺旋聚孢霉NF-06固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 36(1):105.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9.06.007 |
[42] |
doi: 10.1111/tpj.15316 pmid: 33974322 |
[43] |
|
[44] |
李春杰, 王从丽. 植物寄生线虫对化感信号的识别及机制[J].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37(7):35-44.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1-0514 |
[45] |
刘文德, 代玉立, 邵小龙, 等. 我国主要农作物病害灾变机制与综合防控研究进展:2018年-2022年[J]. 植物保护, 2023, 49(5):1-31.
|
[46] |
杨新玲, 张利兰. 植物寄生线虫防治的新策略[J]. 世界农药, 2001, 5:26-29.
|
[47] |
李军平, 卢智琴, 罗宁, 等. 燕麦孢囊线虫生防真菌TL16发酵条件优化[J]. 草原与草坪, 2022, 42(5):126-131.
|
[48] |
张辉民, 黄文坤, 孔令安, 等. 禾谷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4):190-194.
doi: 10.3969/j.issn.1000-7091.2013.04.035 |
[49] |
李婷, 黄文坤, 彭德良, 等. 3株生防真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6(1):42-46.
|
[50] |
林森, 武侠, 曹君正, 等. 产生几丁质酶的交枝顶孢(Acremonium implicatum)对南方根结线虫生防潜力[J].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5):509-517.
|
[51] |
冯家阳, 李常凯, 丁胜利, 等. RNAi在农业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农药学学报, 2022, 24(6):1302-1313.
|
[52] |
于海燕, 李香菊. 节节麦在我国的分布及其研究概况[J]. 杂草学报, 2018, 36(1):1-7.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丁海燕, 梁晨, 赵洪海, 等. 山东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rDNA-ITS序列特征和基于I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3):326-336.
|
[1] | 陈伟红, 祁宝川, 王凯丽, 张萌, 钱大益. 反硝化细菌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9): 75-82. |
[2] | 吴少博, 邢力元, 王进朝, 贾梦珂, 刘春晖, 周琼琼, 王龙.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148-156. |
[3] | 张喆, 雷雪双, 刘志, 李兆华, 张劲.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的福寿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55-164. |
[4] | 王雨菡, 陈莲, 张培珍, 李高聪, 王振江, 唐翠明, 林森, 罗国庆, 钟建武, 李智毅, 王圆.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44-154. |
[5] | 张述伟, 宗营杰, 黄琳丽, 何婷, 刘成洪, 徐红卫, 郭慧敏. 近十年国内外藜麦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145-152. |
[6] | 杨丽莉, 刘春光, 付海燕, 宋新宇, 杨峰山. 基于Web of Science的精喹禾灵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140-149. |
[7] | 刘子明, 张春吉, 刘丹, 高秀红. 基于CiteSpace的羊肚菌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7): 149-157. |
[8] | 吐尔逊阿依·达吾提, 刘梦文, 沈静, 王倩, 曹芳, 徐维盛, 肖辉. 基于CNKI数据库的蔬果中多酚类化合物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5): 151-158. |
[9] | 胡皓楠, 冯海萍, 张凯, 吴宏亮, 康建宏. 土壤微生物对种植模式的响应——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3): 146-156. |
[10] | 王仁成, 高云龙, 杨迪, 李程, 吴慧光, 于鹏.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粪污堆肥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0): 150-158. |
[11] | 王含瑞, 肖雯丽, 王梦亮, 王俊红. 2013—2022年植物氮素代谢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0): 140-149. |
[12] | 朱懿, 徐志宇, 孙仁华, 袁毅, 冯浩杰, 薛颖昊. 基于文献计量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 102-111. |
[13] | 陆姣云, 田宏, 张鹤山, 熊军波, 刘洋. 基于中国知网的氮循环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158-164. |
[14] | 杨海峰, 李梦荷, 王雅丽, 董彦琪, 顾国兵, 王泽, 孙玉镯, 申思洋, 张栩.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2000—2021年CRISPR技术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41-51. |
[15] | 杨耀权, 李飞腾, 李延鹏, 佘容, 杨晓燕. 基于CiteSpace的线虫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139-14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