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9): 149-156.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5
收稿日期:
2024-09-27
修回日期:
2025-01-13
出版日期:
2025-03-25
发布日期:
2025-03-25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杨蕊萌,女,2000年出生,硕士,研究方向:群落生态学。通信地址:273165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E-mail:yangruimeng1108@163.com。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24-09-27
Revised:
2025-01-13
Published:
2025-03-25
Online:
2025-03-25
摘要:
互花米草作为外来入侵植物,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迅速扩散,加速土壤盐渍化,威胁本地物种,破坏了生态系统健康。本研究通过遥感卫星图片分析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互花米草入侵足迹,发现互花米草完成定殖后(2004年前),迅速占领入侵生境并快速扩散(2004—2014)。尽管最近10 a人为抑制了互花米草的入侵速度,减少了入侵面积(2014—2024),但其仍具有卷土重来、二次入侵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进一步对互花米草入侵不同阶段的假说进行了分类梳理,对比不同防治措施,考虑到互花米草入侵时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提出可以从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入手研究互花米草的防治,提高对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入侵的微生物学机制的认识,科学探索互花米草微生物学防治的前景。研究旨在为未来互花米草入侵提供新的防治思路。
杨蕊萌, 闫国永. 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入侵轨迹及防治前景[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49-156.
YANG Ruimeng, YAN Guoyong. Invasion Trajectory and Control Prospect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 Yellow River Delt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9): 149-156.
假说 | 定义 | 参考文献 |
---|---|---|
表型可塑性假说 Phenotypic plasticity hypothesis | 拥有同一种基因型的个体,由于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性状的适应特征 | [ |
繁殖体压力假说 Propagule pressure hypothesis |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概率常与繁殖体引入的数量与次数呈正相关; 繁殖体越多,成功入侵的可能性越大 | [ |
理想杂草特征假说 Ideal weed characteristics hypothesis | 外来种本身在形态、生理、生态、遗传和行为等方面具备先天优势, 帮助外来物种在新的生境中迅速定殖 | [ |
天敌释放假说 Enemy release hypothesis | 外来物种进入到新的区域后由于缺乏天敌, 可将用于抵御天敌的资源用于生长和繁殖 | [ |
新武器假说 New weapon hypothesis | 入侵者在新分布区环境中能释放抑制潜在竞争者的化感物质 | [ |
资源有效性的增强假说 The fluctuating resource hypothesis | 物种的扩植和建群均需要环境资源,资源水平的提高为入侵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 | [ |
互惠共生假说 Mutualism hypothesis | 2个或多个生物体相互受益,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 参与构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维持其稳定 | [ |
假说 | 定义 | 参考文献 |
---|---|---|
表型可塑性假说 Phenotypic plasticity hypothesis | 拥有同一种基因型的个体,由于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性状的适应特征 | [ |
繁殖体压力假说 Propagule pressure hypothesis |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概率常与繁殖体引入的数量与次数呈正相关; 繁殖体越多,成功入侵的可能性越大 | [ |
理想杂草特征假说 Ideal weed characteristics hypothesis | 外来种本身在形态、生理、生态、遗传和行为等方面具备先天优势, 帮助外来物种在新的生境中迅速定殖 | [ |
天敌释放假说 Enemy release hypothesis | 外来物种进入到新的区域后由于缺乏天敌, 可将用于抵御天敌的资源用于生长和繁殖 | [ |
新武器假说 New weapon hypothesis | 入侵者在新分布区环境中能释放抑制潜在竞争者的化感物质 | [ |
资源有效性的增强假说 The fluctuating resource hypothesis | 物种的扩植和建群均需要环境资源,资源水平的提高为入侵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 | [ |
互惠共生假说 Mutualism hypothesis | 2个或多个生物体相互受益,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 参与构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维持其稳定 | [ |
[1] |
葛芳, 田波, 周云轩, 等. 海岸带典型盐沼植被消浪功能观测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8):1784-1792.
|
[2] |
|
[3] |
|
[4] |
pmid: 22624213 |
[5] |
|
[6] |
|
[7] |
|
[8] |
于冬雪, 韩广轩, 王晓杰, 等.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口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影[J]. 生态学杂志, 2022, 41(1):42.
|
[9] |
|
[10] |
张俪文, 王安东, 赵亚杰, 等.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遗传变异及其与生境盐度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8):2362-2368.
|
[11] |
宋增磊. 微生物在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与日本鳗草生态竞争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D]. 烟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3.
|
[12] |
张帆, 刘长安, 姜洋. 滩涂盐沼湿地退化机制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8):99-101.
|
[13] |
任广波, 刘艳芬, 马毅, 等. 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遥感监测与变迁分析[J]. 激光生物学报, 2014, 23(6):596-603,608.
|
[14] |
王学金, 陈立强, 宋玉敏, 等. 三角洲地区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1):18-19.
|
[15] |
林琳, 刘健, 陈学群, 等. 黄河三角洲1961—2000 年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水资源保护, 2012, 28(1):29-33.
|
[16] |
李昱蓉, 武海涛, 张森, 等. 互花米草入侵和持续扩张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潮沟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J]. 湿地科学, 2021, 19(1):88-97.
|
[17] |
陈方涛, 刘国宁, 李秋霞, 等. 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 41(8):109-113.
|
[18] |
王健生, 田新元, 袁琳, 等. 中国改革报[EB/OL]. Http://www.cfgw.net.cn/epaper/content/202402/23/content_64866.htm, 2024-02-23/2024-06-22.
|
[19] |
刘建, 李钧敏, 余华, 等. 植物功能性状与外来植物入侵[J]. 生物多样性, 2010, 18(6):569.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doi: 10.1126/science.290.5491.521 pmid: 11039934 |
[25] |
|
[26] |
|
[27] |
doi: 10.1111/mec.13013 pmid: 25421056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pmid: 16913942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doi: 10.1086/650373 pmid: 20100104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pmid: 12783298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于祥, 田家怡, 李建庆, 等. 黄河三角洲外来入侵物种米草的分布面积与扩展速度[J]. 海洋环境科学, 2009, 28(6):684-686.
|
[50] |
邓自发, 安树青, 智颖飙, 等. 外来种互花米草入侵模式与爆发机制[J]. 生态学报, 2006, 26(8):2678-2686.
|
[51] |
doi: 10.1111/mec.15192 pmid: 31339595 |
[52] |
pmid: 19886483 |
[53] |
doi: 10.1111/j.1461-0248.2009.01418.x pmid: 20002494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宋君. 植物间的他感作用[J]. 生态学杂志, 1990, 9(6):43-47.
|
[68] |
杜玮, 何池全, 陈玉丽, 等.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水浸液对莴苣的化感效应[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4):869-875.
|
[69] |
doi: 10.1126/science.1136674 pmid: 18487183 |
[70] |
|
[71] |
李博. 植物入侵生态学:互花米草案例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
[72] |
doi: 10.1007/s00442-002-0972-y pmid: 28547417 |
[73] |
|
[74] |
|
[75] |
|
[76] |
|
[77] |
|
[78] |
|
[79] |
骆永明. 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海岸科学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0):1133-1142.
|
[80] |
王蔚, 张凯, 汝少国. 米草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7):38-42.
|
[81] |
李富荣, 陈俊勤, 陈沐荣, 等. 互花米草防治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 2007, 16(6):1795-1800.
|
[82] |
郭云文, 陈莉丽, 卢百灵, 等. 我国对互花米草的研究进展[J]. 草业与畜牧, 2007, 9:1-5.
|
[83] |
杨东, 万福绪.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的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14, 40(2):5-10.
|
[84] |
谢宝华, 韩广轩.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防治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0):3464.
doi: 10.13287/j.1001-9332.201810.006 |
[85] |
管伟, 廖宝文, 邱凤英, 等. 利用无瓣海桑控制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初步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4):603-607.
|
[86] |
|
[87] |
侯清晨, 冯燕楼, 周玉洁, 等. 植物入侵机制的主要假说[J].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11):3105-311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11.005 |
[88] |
doi: 10.1007/s004420000456 pmid: 28547337 |
[89] |
doi: 10.1111/1574-6976.12028 pmid: 23790204 |
[1] | 赵铭, 常春艳, 王卓然, 赵庚星. 黄三角濒海区土壤盐渍化的驱动力分析及预测模拟[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75-83. |
[2] | 梁海波, 李升东, 刘丰华, 曹永昌, 王香玲, 徐艳. 基于Meta分析的黄河三角洲玉米产量及肥效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4): 103-110. |
[3] | 甘国娟, 刘秀, 罗赵慧, 梁萍, 杨景竣, 李进华, 田红灯. 互花米草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大数据可视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135-145. |
[4] | 刘宏元, 周志花, 王娜娜, 王艳君.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74-78. |
[5] | 石笑娜, 陈红, 江旭聪, 高怡, 张孝倩, 唐小倩, 肖新. 农业园区中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策略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6): 112-117. |
[6] | 李小艳, 孟娟, 牛瑞瑞, 翟红莲, 薛鹏飞. 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人造白蜡林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2): 53-57. |
[7] | 郑乾坤,毛伟兵,孙玉霞,傅建国,杨庆贺. 颗粒组成变化对粘质盐土含盐量和小麦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1): 88-94. |
[8] | 陈环宇,贾春青,胡赵华,王建林. 水肥耦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根系形态和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0): 1-10. |
[9] | 丁莹,洪文秀,左胜鹏. 外来植物土荆芥入侵的化学基础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1): 127-131. |
[10] | 刘春来. 我国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0): 130-134. |
[11] | 刘桂民,陈苗苗,李长贵,刘德玺,杨庆山,魏海霞,王霞,杜振宇. 基于因子分析的盐碱地人工林土壤改良效应评价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8): 50-54. |
[12] | 贾利梅,毛伟兵,孙玉霞,郑乾坤,常红娟. 不同改良材料对粘质盐土物理性状和棉花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3): 81-87. |
[13] | 张玉文,毛伟兵,刘鸿敏,孙玉霞,贾利梅,郑乾坤. 秸秆还田对滨海粘质盐土物理性状和棉花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6): 75-80. |
[14] | 王薇,王昕,黄乾,孙力.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2): 172-177. |
[15] | 杜振宇 刘方春 马丙尧 马海林 邢尚军.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长期人工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4): 17-2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