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焕成,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 [2]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37. [3]何景明.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 旅游学刊,2004,(01):92-96. [2017-09-26]. [4]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M].北京黄海辉: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 [5]郭焕成,吕明伟.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经济地理,2008,04:640-645. [6]张艳,张勇.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 经济地理,2007,03:509-512. [7]杜江,向萍.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旅游学刊,1999,14(1):15-18. [8]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44, 270-271. [9]黄海辉. 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6:112-114. [10]何景明, 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28(5): 125-128. [11]肖佑兴,明庆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8-10. [12]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 [13]陈志永,吴亚平,费广玉. 基于核心力量导向差异的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比较与剖析——以贵州天龙屯堡、郎德苗寨和西江苗寨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3:283-290. [14]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 [15]何小怡.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0,14:405-408. [16]张耀一.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开发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2017,03:65-66. [17]方旭红,王静.依法治国理念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辨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9-12. [18]袁定明. 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2006,09:53-56. [19]刘丽君,郭宏杰.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16:6907-6908. [20]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336-339. [21]毛凤玲.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深度开发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 农村经济,2007,04:64-66. [22]李锦宏,金彦平. 喀斯特山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农业经济,2008,05:20-23. [23]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0,02:119-124. [24]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2005(1):63-67. [25]高文智. 旅游圈层结构理论对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借鉴与启示[J]. 农业经济,2016,03:53-55. [26]周继霞,苏维词. 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乡镇经济,2007,(07):36-40. [2017-09-10]. [27]韩卢敏,焦华富,李俊峰.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兼论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02):186-190. [28]罗盛锋,黄燕玲,王利朋.循环经济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以桂林恭城红岩村旅游点为例[J].旅游论坛,2009(6):886-889. [29]张环宙,周永广,魏蕙雅,黄超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浦江仙华山村为例[J].旅游学刊, 2008(2): 65-71. [30]胡巍,赵玲玲. 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299-15301. [31]徐清. 乡村旅游产品谱系及开发模式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2009,02:68-72. [32]郁娇,史亚军. 北京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机制研究[J]. 农学学报,2016,6(08):75-80. [33]胡文海.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8,(07):82-86. [34]梁华,周武生.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以广西为例[J]. 农业经济,2012,(11):83-85. [35]石培基,张胜武.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J]. 开发研究,2007,(04):104-107. [36]Randelli F, Romei P, Tortora M.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rural tourism: The case of Tuscany[J]. Land Use Policy, 2014, 38(5):276-281. [37]Macdonald R, Jolliffe L. Cultural rural tourism : Evidence from Canad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2):307-322. [38]张云,杨晓霞. 最近10年国内地理类、旅游类学术期刊所载乡村旅游文献综述[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9):1-7. [39]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 资源科学,2014,36(01):200-205. [40]唐步龙.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447-12450. [41]罗明义. 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J]. 旅游学刊,2006,(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