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24): 18-23.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36
杜明1(), 李潜龙1, 康云海1, 郑国利1, 方玉1,2(
)
收稿日期:
2022-07-04
修回日期:
2022-10-27
出版日期:
2023-08-25
发布日期:
2023-08-23
通讯作者:
方玉,男,1985年出生,高级农艺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通信地址:200233 上海市徐汇区桂平路470号12幢4层419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Tel:13637083070,E-mail:作者简介:
杜明,男,1994年出生,硕士,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通信地址:200233 上海市徐汇区桂平路470号12幢4层419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Tel:15055377972,E-mail:dm@zkwbreedig.com。
DU Ming1(), LI Qianlong1, KANG Yunhai1, ZHENG GUOLi1, FANG Yu1,2(
)
Received:
2022-07-04
Revised:
2022-10-27
Online:
2023-08-25
Published:
2023-08-23
摘要:
开展饲用玉米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为了加快中国饲用玉米的进展进程,本文综述了优质蛋白玉米的调控机制以及育种进程,同时对高蛋白青贮玉米的特点、育种进程做了详细介绍。指出了优质蛋白玉米和高蛋白青贮玉米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部分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玉米从粮食作物到饲料作物的结构性改革。
杜明, 李潜龙, 康云海, 郑国利, 方玉. 饲用玉米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4): 18-23.
DU Ming, LI Qianlong, KANG Yunhai, ZHENG GUOLi, FANG Yu. Research Progress of High Protein Forage Maiz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24): 18-23.
[1] |
|
[2] |
杜明, 方玉, 李潜龙, 等. 玉米淀粉调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3):8-14.
|
[3] |
李雅洁. 豆粕减量替代势在必行[J]. 农村工作通讯, 2022(19):26.
|
[4] |
|
[5] |
任雪梅, 南力彰, 李旭凯. 玉米胚乳醇溶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 2021, 49(11):1355-1360.
|
[6] |
李福军. 玉米品质育种研究[J]. 河南农业, 2018(17):26-27.
|
[7] |
王敏杰. 玉米品质育种研究进展[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6):1-3.
|
[8] |
唐贵, 隋冬华, 武新娟, 等. 中国青贮玉米饲用化研究进展[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9):26-28.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张文龙, 杨文鹏, 陈志伟, 等. 玉米o16基因回交渗入o2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 作物学报, 2010, 36(8):1302-1309.
|
[27] |
|
[28] |
张晓星, 朱慧, 张东民, 等. 糯玉米opaque2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创制[J]. 作物学报, 2017, 43(12):1760-1766.
|
[29] |
赵刚, 吴子恺, 陈亮, 等. 几个供体对优质蛋白玉米(QPM)近等基因系构建效果的比较[J]. 玉米科学, 2010, 18(6):11-14.
|
[30] |
陈志祯, 陈克庆, 毛庭彪, 等. 饲喂优质蛋白玉米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20):107-109.
|
[31] |
周健, 纪景欣. 中国优质蛋白玉米的应用价值及前景展望[J]. 农民致富之友, 2014(24):121.
|
[32] |
武书庚, 齐广海, 刁其玉, 等. 优质蛋白玉米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及鸡蛋品质的影响[J]. 饲料与畜牧, 2007(2):5-9.
|
[33] |
江水清, 毕志常. 优质蛋白玉米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7(6):10-11.
|
[34] |
|
[35] |
田清震. 优质蛋白玉米新品种——中单9409[J]. 中国农业信息, 2003(8):5.
|
[36] |
张乃雄. 优质蛋白玉米中单9409高产栽培及带棒青贮技术[J]. 种子世界, 2004(5):46-47.
|
[37] |
郑积德, 张文英, 张动敏, 等. 国审优质蛋白玉米冀玉10的选育报告[J]. 玉米科学, 2005, 13(S1):100-102.
|
[38] |
杨引福, 李耀文, 张仁和, 等. 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的选育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3(6):87-93.
|
[39] |
刘杭, 侯乐新, 王方明, 等. 中国青贮玉米育种现状和遗传改良策略[J]. 玉米科学, 2021, 29(1):1-7.
|
[40] |
蓝希骞. 高蛋白与高赖氨酸玉米杂交后代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及选育[J]. 北京农业科学, 1999(3):8-11.
|
[41] |
程祥恩.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5):152-153.
|
[42] |
么恩悦, 郑健, 房新鹏, 等. 不同种植地全株青贮玉米蛋白质营养价值及瘤胃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J].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815-826.
|
[43] |
柳茜, 傅平, 苏茂, 等. 青贮玉米与拉巴豆混播生产性能研究[J]. 草业与畜牧, 2015(5):22-24.
|
[44] |
蒋苏苏, 金丽娜, 敬淑燕, 等. 添加中药渣对全株玉米青贮感官和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17, 34(9):1947-1954.
|
[45] |
庞冬梅, 李广有. 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J]. 草业与畜牧, 2012(3):18-19.
|
[46] |
王芳, 南张杰, 史利玉. 优质青贮玉米自交系筛选与评价[J]. 玉米科学, 2016(6):12-19.
|
[47] |
孟令聪, 路明, 张志军, 等. 中国青贮玉米育种研究进展[J]. 北方农业学报, 2016, 44(4):99-104.
|
[48] |
晓晨, 新雨. 粮饲兼用玉米ZY32粮草王[J]. 农村百事通, 2002(5):24.
|
[49] |
梁庆平, 蒙成, 李体琛. 一种高蛋白青贮玉米品系的选育方法[P]. 广西:CN107372090A, 2017-11-24.
|
[50] |
付万龄, 王军, 耿艳丽, 等. 曲辰九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种子世界, 2015(3):38.
|
[51] |
张采波, 余庭跃, 文守云, 等. 高蛋白玉米新品种Q玉518的选育[J]. 中国种业, 2019, 286(1):77-78.
|
[52] |
赵忠义, 周刚毅. 青贮玉米新品种宝单8号选育与示范推广[J]. 陕西农业科学, 2021, 67(4):82-85.
|
[53] |
孙晓光. 高蛋白玉米品种利民33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1)43-47.
|
[54] |
张文杰, 周玉龙, 赵健, 等. 抗逆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银玉439(宁单40号)的选育[J]. 中国种业, 2021(5):79-81.
|
[55] |
马飞. 玉米新品种庐玉9105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2.
|
[56] |
周伦理. 杂交玉米新品种川单青贮1号高产栽培技术[J]. 种子, 2011, 30(1):118-119.
|
[57] |
蔡正军, 常海滨, 赵俊立. 10个青贮玉米品种在黄冈地区的表现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21):134-137.
|
[58] |
康继伟, 张彪. 四川优质蛋白玉米育种问题的探讨[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2):214-217.
|
[59] |
巫永睿. 优质蛋白玉米形成机制与育种新思路[A]. 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C]. 2017:16.
|
[1] | 余兰, 王浩然, 张莹, 邢红运, 丁琪, 赵宝珍, 崔娜. 转录因子MYCs调控番茄表皮毛萜类化合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87-93. |
[2] | 陈思琪, 孙敬爽, 麻文俊, 王军辉, 赵曦阳, 胡瑞阳. 植物低温胁迫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7): 51-61. |
[3] | 马悦, 于冰. nsLTPs基因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应答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8): 95-101. |
[4] | 巫桂芬, 龙明华, 乔双雨. 蔬菜体内多环芳烃(PAHs)的调控机制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3): 42-48. |
[5] | 周余桉, 刘玉华, 张立峰. 覆膜方式对雨养饲用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5): 8-13. |
[6] | 郑霞,侯振平,戴求仲,陈青,吴端钦. 饲用苎麻与饲用玉米不同比例混合青贮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3): 137-140. |
[7] | 李俊男,燕晓杰,李枢航,张荣沭. 植物的AUX/IAA基因家族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5): 89-92. |
[8] | 张伟,褚文辉,李春义. 鹿茸成骨过程及其相关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8): 6-11. |
[9] | 谭华,郑德波,邹成林,韦新兴,黄爱花,吴永升,莫润秀,蒋维萍,韦慧,黄开健.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优质蛋白玉米近等基因系[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5): 146-150. |
[10] | 王瑞东 姜存仓 刘桂东 张祥 王运华 彭抒昂. 硼胁迫下植物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8): 12-16. |
[11] | 罗绪强 王世杰 王程媛 廖昕荣. 石灰性土植物磷胁迫的适应性调控机制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7): 223-228. |
[12] | 齐建双. 优质蛋白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配合力、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23): 137-141. |
[13] | 谭 华,郑德波,吴永升,陈国品,黄爱花,黄开健. 优质蛋白玉米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8): 211-211. |
[14] | mofang@cau.edu.cn. 不同玉米品种生物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的差异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5): 155-155. |
[15] | 刘 欣,李 云. 转录因子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4): 61-6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