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罗罡辉,吴次芳.效益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367-370. [2]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204-309.
 [3] 陈荣.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5(4):28-33.
 [4] 颜开发,叶祥峰,苏黎馨.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关系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4(4):449-453.
 [5] 潘竟虎,石培基.甘肃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土壤, 2010,42(4):658-663.
 [6] 陶江,吴世新,董雯.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9,32(6):985-990.
 [7] 叶敏婷,王仰麟,彭建,等.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J].资源科学,2008,30(3):401-408.
 [8] 张忠国,高军.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探索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 (2):104-107.
 [9] 雨晴,宋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 2006,26(6):743-745.
 [10] 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评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3-94.
 [11] 黄奕龙,王仰麟,卜心国,等.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J].热带地理,2006,26(2):145-150.
 [12] 袁丽丽.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益演变及问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2):92-96.
 [13] 于开芹,冯永军,郑九华,等.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3):213-218.
 [14] 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l):127-133.
 [15] 顾朝林,陈田,丁金宏,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 1993,48(4):317-328.
 [16] 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J].经济地理,1996(3): 18-22.
 [17] 章文波,方修琦.利用遥感影像划分城乡过渡带方法的研究[J].遥感学报,1999,3(3):199-202.
 [18] 欧向军,陈修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4(5):338-360.
 [19]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2-63.
 [20] 李植斌.一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城市规划,2000, 24(8):62.
 [21] 宋戈.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73-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