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ROKER S J, GASKINP, BEALE M H. Ent-3-beta-hydroxykaur-16-ene and ent-17-hydroxy- kaur-15-ene in paclobutrazol-treated wheat seedlings[J]. Phytochemistry,1995,39(1):11-14.
[2] COX W J, OTIS D J.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as influenced by chlormequat chloride and ethephon[J]. Agronomy journal,1989(81):264-270.
[3] 刘永红,杨勤,何文铸,等.花期干旱和灌溉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流和光合生理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305-1309.
[4] 马树庆,王琪,王春乙,等.玉米抗低温助长剂的试验效果及应用前景[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5):580-584.
[5] 张吉旺,胡昌浩,王空军,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初步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3):343-346.
[6] 于洪波,于树涛,史普想,等.“易丰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生上的 应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133-5135.
[7] 郑明辉.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生生产上的应用[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8(4):258-260.
[8] 余明慧,余新春,申关望,等.花生施用多效唑的效果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1):35-37.
[9] 曹导叶,刘承德,陈继选,等.噻苯隆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1):49-50,54.
[10] 张玲,金先春,周百芳,等.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BN对小麦的增产作用[J].河南农业科学,1995(12):11-12.
[11] 赵春玲,王秀萍,董朋飞,等.化学调控对玉米抗倒防衰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5):41-44.
[12] 张海生,李秀珍,吴聚兰,等.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晋遗31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4,31(4):688-690.
[13] 权宝全,王国桐,白冬梅,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4):368-369.
[14] 王熹,俞美玉,陶龙兴.烯效唑化控技术对水稻的增产效果[J].中国水稻科学,1994,8(3):181.
[15] 徐宝才,张铭铁,王览欲,等.复合型生长调节剂益穗素对水稻生物学效应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3(4):173-175.
[16] 王曙光,宁幸连,王保明,等.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4):365-367.
[17] 田小海,王晓玲,许凤英,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立丰灵对超级杂交稻抗倒性和冠层结构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0,25(3):64-67.
[18] 杨又平,王春虎,李恒昌.叶面喷施ALA对水稻豫粳6号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2011,50(7):1313-1315.
[19] 王玲,黄世文,王全永,等.植物生长素对水稻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8(3):310-313.
[20] 李晓伟,王恩广,王杨,等.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0(12):314-315.
[21] 黄发松,孙宗修,胡培松,等.食用稻米品质形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稻科学,1998,12(3):172-176.
[22] 李曙轩.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农业生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6-33.
[23] 勒克威尔著,殷宏章译.生长调节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3-11.
[24] 杨文钰,攀高琼,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20.
[25] 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4-104.
[26] 吴桂成,张洪程,钱银飞,等.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266-276.
[27] 潘圣刚,黄胜奇,江洋,等.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3):134-138.
[28] 敖和军,王淑红,邹应斌,等.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点与产量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7):1927-1936.
[29] 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外源植物激素对水稻光合能力与产量的关系[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5,16(1):27-31.
[30] 彭忠华,吴盛黎,何帮金,等.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1998,26(4):28-31.
[31] 徐宝才,张铭铁,王览欲,等.复合型生长调节剂益穗素对水稻生物学效应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3(4):173-175.
[32] 唐启源,邹应斌,黄志远.中后期化学调控对两系杂交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7(1):4-6.
[33] 王丰.ABA与水稻灌浆关系的研究进展[J].种子,2003(5):51-52.
[34] 周勇,文铁桥,宋国清,等.植酸和氯离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1995,9(4):217-222.
[35] 盛宏达,徐庆海,郑宝福,等.水稻抽穗期根外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1997,13(5):2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