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帅, 杜春英, 于成龙, 等. 黑龙江省农业与气候[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 2012:5-30.
|
[2] |
沈能展, 任红玉, 陈克农, 等. 黑龙江省节能日光温室冬季光温特点的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2002, 23(1):29-34.
|
[3] |
刘蕾.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3, 226(4):57-58.
|
[4] |
陈思宁, 黎贞发 等.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0):302-307.
|
[5] |
崔学明, 闫洁 等. 呼和浩特市几种蔬菜棚室光温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1(1):125-127.
|
[6] |
马成芝, 孙立德, 穆春华, 等. 喀左日光温室内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 23(5):49-52.
|
[7] |
赵淑兰, 李春 等. 天津市北辰区设施农业温光气候资源变化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 36(1):32-35.
|
[8] |
张索铁, 马树庆, 庞义, 等. 东北地区大型日光温室最高、最低温度预报模式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3):249-253.
|
[9] |
符国槐, 张波, 杨再强, 等. 塑料大棚小气候特征及预报模型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3):242-248.
|
[10] |
杨再强, 朱凯, 赵翔, 等. 中国南方塑料大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J]. 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5):213-221.
|
[11] |
黄川容, 杨再强, 刘洪, 等. 北京日光温室风灾风险分析及区划[J]. 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3):43-49.
|
[12] |
张波. 温室风灾与雪灾预警技术的研究[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
[13] |
祝青林, 王丽娜, 徐梅, 等. 河南设施农业黄瓜寡照灾害时空分布及风险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6):235-240.
|
[14] |
张明洁, 赵艳霞.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方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3):278-286.
|
[15] |
张明洁, 赵艳霞. 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研究-以北方地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5):40-48.
|
[16] |
魏瑞江, 赵春雷. 基于GIS的河北果菜日光温室最佳发展区域确定[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26(1):35-38.
|
[17] |
孙立德. 温室气象与作物保护研究[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1-60.
|
[18] |
黄秉维.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光合潜力[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
[19] |
李秀芬, 赵慧颖, 朱海霞, 等. 黑龙江省玉米气候生产力演变及其对伺候变化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8):2561-2570.
|
[20] |
王秀芬, 杨艳昭, 尤飞, 等. 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0(5):25-28.
|
[21] |
孙彦坤, 田宝星, 高见, 等.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4(11):44-49.
|
[22] |
康西言, 魏瑞江, 王鑫, 等. 基于经验模型的日光温室生产潜力估算及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33(2):225-229.
|
[23] |
许彦平, 姚晓红, 蒲永义, 等. 天水日光温室光温生产潜力估算及区划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 2004, 16(1):52-56.
|
[24] |
褚金翔, 孙忠富, 杜克明, 等. 基于TOMSIM模型的温室番茄中杂9号生产潜力的空间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1):49-53.
|
[25] |
姚益平. 基于能耗与作物生产潜力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26] |
张明洁. 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