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任丽娜,高广磊,王海燕,等.我国林木营养诊断及人工施肥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11,4:43-47. [2]	吴立潮,胡日利.林木计量施肥研究动态[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8,18(2):57-61.
 [3]	陈竣,李贻锉,杨承栋.中国林木施肥与营养诊断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1998,3:58-65.
 [4]	姚姜铭,吴敏坤,王凌晖.林木施肥与桉树短轮伐期用材林施肥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13,42(3):259-262.
 [5]	曹继钊,农必昌,唐黎明,等.广西桉树人工林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示范效益研究与评价[J].广西林业科学,2010,39(3):136-139.
 [6]	李贻铨.林木施肥是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的基础技术措施[J].林业科学研究,1992,5(2):214-218.
 [7]	于一苏,于光明,李丛,等.皖东丘陵地区麻栎生长特性调查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09,2:1-15.
 [8]	罗侠,贾小丽,刘文娟,等.麻栎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4,16(2):102-104.
 [9]	刘志龙,虞木奎.麻栎资源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09(6):93-96.
 [10]	成向荣,虞木奎,葛乐,等.不同间伐强度下麻栎人工林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5):1175-1180
 [11]	李花兰.施肥对林木生长效应的理论研究.山西林业科技,2012,41(1):50-52
 [12]	张英楠,张启昌,其其格,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5种优势树种的热值和能量现存量[J].东北林业大学,2010,38(4):3-5.
 [13]	陈素传,于一苏,肖正东,等.施肥对麻栎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5):99-101.
 [14]	高程达,孙向阳,刘克林,曹吉鑫.杨树施肥技术研究综述[J].林业科	技开发,2008,22(1):6-9.
 [15]	柴修武,李贻全,陈道东.不同肥料效应对I-69杨木材性质影响研究[J].林业科学,1993,29(2):145-151.
 [16]	吴立潮.马尾松幼林计量施肥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1999,28(1):10-15.
 [17]	吴立潮,胡日利.林木计量施肥研究动态[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8,18(2):57-61.
 [18]	李贻栓.林木施肥营养与营养诊断[J].林业科学,1991,4:435-442.
 [19]	杨成源,张加研,李文政,等.滇中高原及干热河谷薪材树种热值研究[J].西南林学院院报,1996,16(4):294-302.
 [20]	鲍雅静,李政海,韩兴国,等.植物热值及其生物生态学属性[J].生态学报,2006,25(9):1095-1103.
 [21]	陈慧娟,张卓文,宁祖林,等.施肥对五节芒热值和表型性状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26(8):63-67.
 [22]	王云霖,党永峰,曾伟生.东北落叶松不同器官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2,3:100-106.
 [23]	官丽莉,周小勇,罗艳.我国植物热值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5,24(4):452-457.
 [24]	Bidwell R G S.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173-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