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晋,宇海萍.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2(4):26-28.
[2] 鄣文善,封超年,严六零,等.小麦开花后源库关系分析[J].作物学报,1995(3):334-340.
[3] 何丽,尹钧,周苏致,等.不同筋型小麦籽粒的物质积累特性及其播期调节效应[J].华北农学报,2008.23(2):17-20.
[4] 于文明,于振文,魏守江.施氮量和基本苗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 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4):35-37.
[5] 乔玉辉,宇振荣, Driessen P M.冬小麦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累积和分配规律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543-546.
[6] 胡延青,兰进好.不同时期3个主栽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9,30(4):404-408.
[7] 赵满兴,周建斌,杨绒,等.不同施氮量对旱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运输和分配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2):143-149.
[8] 荆奇,戴廷波,姜东,等.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1-5.
[9] 姜丽娜,邵云,金毓翠,等.氮肥施用时期与比例对超高产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2):70-73.
[10] 闫永銮,郝卫平,梅旭荣,等.拔节期水分胁迫一复水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2):190-195.
[11] 李秀灵.河南省水资源短缺现状及对策[J].水电能源科学,2009,27(6):32-33,215.
[12] 朱兆良.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J].土壤与环境,2000,9(1):1-6.
[13] 叶优良,王桂良,朱云集,等.施氮对高产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351-358.
[14] 任义方,赵艳霞,王春乙.河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J].应用气象学报,2011,22(5):537-548.
[15] 李金才,尹钧,李德福.不同生育时期渍水对冬麦K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447-455.
[16] 任巍,姚克敏,于强,等.水分调控对冬小麦同化物分配与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l(4):92-94.
[17] 姜冬,谢祝捷,曹卫星,等.花后干旱和渍水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物质运转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4,30(2):175-182.
[18] 张正斌.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9] 盛坤,杨丽娟,蒋志凯,等.不同灌水处理对强筋小麦新麦19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5):42-45.
[20] 韩占江,于振文,王东,等.测墒补灌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3):457-465.
[21] 王育红,姚宇卿,吕军杰,等.水分调控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6):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