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庆逵主编. 中国水稻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30-55. | 
																													
																						| [2] | 张诗阳, 王向荣. 宁绍平原河网水系的形成、演变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J]. 风景园林, 2017(07):89-99. | 
																													
																						| [3] | 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局. 绍兴市土壤[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19. | 
																													
																						| [4] | 古汉虎. 平原湖区潜育化水稻土改良与利用的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3(02):125-136. | 
																													
																						| [5] | 向万胜, 李卫红, 童成立.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J]. 土壤与环境, 2000(03):214-217. | 
																													
																						| [6] | 古汉虎, 彭佩钦, 张满堂. 平原湖区潜育化水稻土综合治理的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0(06):50-53. | 
																													
																						| [7] | 陈桥驿, 吕以春, 乐祖谋. 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J]. 地理研究, 1984,13(03):29-43. | 
																													
																						| [8] | 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 浙江土壤[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 1994, 266-390. | 
																													
																						| [9]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1-50. | 
																													
																						| [10] | 张树夫. 宁绍平原的泥炭层及其对海面变化的反映[J]. 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15(01):76-84. | 
																													
																						| [11] | 朱诚, 郑朝贵, 马春梅, 等. 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J]. 科学通报, 2003,48(23):2428-2438. | 
																													
																						| [12] | 徐建春, 郑升. 太湖—宁绍平原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J]. 东南文化, 1990(05):253-258. | 
																													
																						| [13] | 史威, 马春梅, 焦锋, 等. 宁绍平原史前遗址、埋藏泥炭与中全新世海面变化[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30(04):169-175. | 
																													
																						| [14] | 景存义. 鉴湖的形成演变与肖绍平原的环境变迁[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13(2):80-84. | 
																													
																						| [15] | 王宗涛, 冯怀珍. 全新世浙江的海岸变迁与海面变化[J]. 杭州大学学报, 1981,13(1):8-13. | 
																													
																						| [16]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 土壤野外描述、水热动态观测方法及土壤信息系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100. | 
																													
																						| [17] | 章明奎. 土壤地理学与土壤调查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93-95. | 
																													
																						| [18] | 张甘霖, 龚子同. 土壤调查实验室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150. | 
																													
																						| [19] | 方利平, 章明奎. 利用方式改变对水稻土发生学特性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6(04):815-816. | 
																													
																						| [20] | 张益农, 范俊方, 黄锦法, 等. 浙北嘉湖平原水稻土中的古土壤层[J]. 土壤通报, 1993(03):100-101 | 
																													
																						| [21] | 于天仁, 陈志诚. 土壤发生中的化学过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132-148. | 
																													
																						| [22] | 龚子同, 张效朴, 韦启璠. 我国潜育性水稻土的形成、特性及增产潜力[J]. 中国农业科学, 1990(01):45-52. | 
																													
																						| [23] |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 中国土壤[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11-112. | 
																													
																						| [24] | 熊明彪, 舒芬, 宋光煜, 等. 南方丘陵区土壤潜育化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建设[J]. 土壤与环境, 2002(02):197-201. | 
																													
																						| [25] | 梁永超, 马同生, 朱克贵. 沼泽起源的水稻土发生分类的研究——以江苏里下河地区为例[J]. 土壤通报, 1993(02):49-52. | 
																													
																						| [26] | 邢世和, 吴金奖, 林景亮. 水稻土发生分类的研究Ⅱ.两种水型水稻土中有机质淋溶累积的特点及其与铁锰淋淀的关系[J].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89(02):212-217. | 
																													
																						| [27] | 李伟波, 徐琪. 地形因素对太湖地区水稻土的发生与肥力的影响[J]. 土壤, 1982(06):215-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