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杨婷,王秀荣,张钤森,等.基于景观适宜性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以贵阳黔灵山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0,36(4):117-121. | 
																													
																						| [2] | 高谦.中国苔藓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0. | 
																													
																						| [3] | 李小芳,张朝晖,王智慧.苔藓植物群落在重庆小寨天坑垂直梯度上的分布规律[J].生态科学,2020,39(2):18-24. | 
																													
																						| [4] | 蒙文萍,戴全厚,冉景丞.苔藓植物岩溶作用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9,43(5):396-407. doi: 10.17521/cjpe.2019.0020
 | 
																													
																						| [5] | 刘润,申家琛,张朝晖.4种苔藓植物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意义[J].水土保持学报,2018,32(6):141-148. | 
																													
																						| [6] | 程军.上海地区苔藓群落生态及其景观利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49-61. | 
																													
																						| [7] | 刘雪涵,戚朝辉.苔藓微景观生态空间设计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7,47(5):101-104. | 
																													
																						| [8] | 刘智涵,李奇,于志会.浅析苔藓微景观的主题表达与意境营造[J].吉林农业,2018(6):93-93. | 
																													
																						| [9] | 熊源新.贵州苔藓植物志[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14:7-8. | 
																													
																						| [10] | 林涓,李惠敏,陈持宇,等.异质城市景观中苔藓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3):3-5. | 
																													
																						| [11] | 陈利顶,傅伯杰,刘雪华.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设计与物种保护——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0(2):164-169. | 
																													
																						| [12] |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49-201. | 
																													
																						| [13] | 卢峰,杨晋苏,曹风晓.景观融合视角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构建及实践探索[J].中国园林,2021,37(1):38-43. | 
																													
																						| [14] | 谭萌佳,严力蛟,李华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应用[J].科技通报,2007(3):439-445. | 
																													
																						| [15] | 吴竞雄,李峻峰,刘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云门山地区生态适宜度评价[J].华中建筑,2011,29(3):87-90. | 
																													
																						| [16] | 肖燕,刘凯.黄淮海平原农业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以聊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58-13361. | 
																													
																						| [17] | 李振.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3. | 
																													
																						| [18] | 袁维,张杰,周波,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朗乡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J].林业科学,2015,51(5):21-27. | 
																													
																						| [19] | 聂艳,喻婧,崔灿.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8):1000-1005. | 
																													
																						| [20] | 吴岱.大学校园山地环境的适应性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6:52-56. | 
																													
																						| [21] | 孙静,易治伍,尹林克,等.乌鲁木齐市附属绿地植物适宜性评价[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5):566-571. | 
																													
																						| [22] | 翁殊斐,柯峰,黎彩敏.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广州公园植物景观单元[J].中国园林,2009,25(4):78-81. | 
																													
																						| [23] | 陈云辉.苔藓植物景观资源及其应用案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8-10. | 
																													
																						| [24] | 王琦,申琳,程军,郭水良.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城市苔藓的景观价值——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7(5):565-572. | 
																													
																						| [25] | 罗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研究——以贵州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7):3. | 
																													
																						| [26] | 杨磊,王秀荣,李宇其,等.贵阳市观山湖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色彩定量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1,9(1):1-10. | 
																													
																						| [27] | 杨婷.基于景观适宜性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营建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9:45-49. | 
																													
																						| [28] | 王力宾.多元统计分析:模型、案例及SPSS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0-100. | 
																													
																						| [29] | 杨科.成都市综合公园植物群落景观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