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29): 32-38.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51
刘源1(), 李际红1(
), 秦光华2, 刘翠双1, 孙茂桐1, 牛牧歌1, 王锦楠1
收稿日期:
2022-10-14
修回日期:
2022-12-18
出版日期:
2023-10-15
发布日期:
2023-10-11
通讯作者:
李际红,女,1963年出生,山东泰安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林木遗传学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jhli@sdau.edu.cn。
作者简介:
刘源,男,1999年出生,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林木遗传学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1821896985@qq.com。
基金资助:
LIU Yuan1(), LI Jihong1(
), QIN Guanghua2, LIU Cuishuang1, SUN Maotong1, NIU Muge1, WANG Jinnan1
Received:
2022-10-14
Revised:
2022-12-18
Published-:
2023-10-15
Online:
2023-10-11
摘要:
柳树因其药用价值、生态修复能力及作为生物能源的潜力而受到关注。近些年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并在柳属植物基因组中定位到与经济性状及抗逆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建立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可以获得大量优质柳树苗,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研究。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影响柳树再生及遗传转化的不同因素,本文对柳树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柳属不同种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的筛选,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激素、外植体类型的筛选,遗传转化时最佳的农杆菌的类型、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及选择压等因素的筛选。目前柳树的愈伤组织再生和遗传转化仍存在难点,本研究对其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柳树的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为后续柳树基因工程研究及柳树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刘源, 李际红, 秦光华, 刘翠双, 孙茂桐, 牛牧歌, 王锦楠. 柳树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9): 32-38.
LIU Yuan, LI Jihong, QIN Guanghua, LIU Cuishuang, SUN Maotong, NIU Muge, WANG Jinnan. In Vitro Regeneration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Willow: Research Progres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29): 32-38.
[11] |
doi: 10.1080/15226510208500073 URL |
[12] |
doi: 10.2166/wst.2008.240 URL |
[13] |
T.A.VOLK, L.P.ABRAHAMSON,
|
[14] |
doi: 10.1890/1540-9295(2004)002[0411:GFASAO]2.0.CO;2 URL |
[15] |
|
[16] |
|
[17] |
doi: 10.1016/j.copbio.2009.03.007 pmid: 19361978 |
[18] |
唐效蓉, 李午平, 黎玉才, 等. 杂交柳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02, 29(4):28-30.
|
[19] |
关亚丽, 陈英, 黄敏仁. 簸箕柳组织培养初步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2(2):204-208.
|
[20] |
|
[21] |
M.LIESEBACH, G.NAUJOKS. Approaches on vegetative propagation of diffficult-to-root salix caprea[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2004, 79(11):239-247.
doi: 10.1007/s11240-004-0665-9 URL |
[22] |
陶双勇, 王庆斌, 邹威, 等. 钻天柳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林业科技, 2013, 38(5):1-3.
|
[23] |
崔敏. 8种柳属植物微体快繁关键技术的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
[24] |
张天宇, 燕丽萍, 夏阳, 等. 柳树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07, 37(2):17-19.
|
[25] |
季萍倩. 毛枝柳与钻天柳快速繁殖关键技术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
[26] |
王雅群, 辛晨, 陈玉珍, 等. 北京颐和园西堤古柳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J]. 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3):48-51.
|
[27] |
胡珊, 李青. 红叶腺柳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C]. 见: 张启翔.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5. 厦门: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292-297.
|
[28] |
|
[29] |
BHOJWANI, SANT S. Micropropagation method for a hybrid willow(Salix matsudana x alba NZ-1002)[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botany, 1980, 18(2):209-214.
doi: 10.1080/0028825X.1980.10426919 URL |
[30] |
余如刚, 杜雪玲, 夏阳, 等. 旱柳Q106组织培养及快繁体系的建立[J]. 草原与草坪, 2005, 112(5):57-59.
|
[31] |
doi: 10.1134/S0003683810080065 URL |
[32] |
朱美秋, 李燕玲, 杜克久. 垂柳组织培养初步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06, 21(3):269-271.
|
[33] |
王善娥. 观赏用柳树无性系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
[34] |
doi: 10.1007/BF00042271 URL |
[35] |
doi: 10.1007/s00468-010-0534-6 URL |
[36] |
|
[1] |
|
[2] |
中国植物志编委. 中国植物志第20(2)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81.
|
[3] |
赵能, 龚固堂. 中国柳属次级区分的探讨(一)[J]. 四川林业科技, 2005, 26(5):4-14.
|
[4] |
王本泉. 柳树:全身是宝[J]. 医药与保健, 1995, 3(3):12.
|
[5] |
牛德芳. 柳树浑身都是宝[J]. 内蒙古林业, 1995, 40(1):24-25.
|
[6] |
蔡妲婧. 柳树药用验方[J]. 家庭医学, 2006, 19(4):59.
|
[7] |
汪友良, 王宝松, 李荣锦, 等. 柳树在环境污染生物修复的作用[J]. 江苏林业科技, 2006, 33(2):40-44.
|
[8] |
|
[9] |
|
[10] |
doi: 10.1111/j.1744-7909.2010.01015.x |
[37] |
|
[38] |
张云慧, 姜长阳. 三蕊柳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的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1, 27(3):76-79.
|
[39] |
黄华艳, 吴耀军. 柳窿桉芽器官离体培养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 2003, 32(1):26-28.
|
[40] |
郭小燕. 材用优良无性系杂交柳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
[41] |
宁婵, 贾双, 孙萌, 等. 圆叶柳无性系建立的研究[J]. 吉林林业科技, 2011, 40(3):1-4.
|
[42] |
徐娜, 宁淑香, 张美燕, 等. 钻天柳无芽嫩茎离体快速繁殖的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3(4):490-493.
|
[43] |
王向军, 陶晶, 张士俊, 等. 钻天柳腋芽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J]. 吉林林业科技, 2006, 35(2):8-11.
|
[44] |
任真. 钻天柳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北方园艺, 2012, 36(18):144-146.
|
[45] |
孙永莲, 戴晓港, 李小平, 等. 簸箕柳组培体系的建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 43(2):31-37.
|
[46] |
敖敦, 杨海峰, 王雷. 沙柳组培技术初探[J]. 福建林业科技, 2016, 43(1):80-83.
|
[47] |
|
[48] |
doi: 10.1139/x89-247 URL |
[49] |
|
[50] |
|
[51] |
张天宇.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rd29A基因转化苜蓿的研究及柳树组织培养再生技术初探[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7.
|
[52] |
|
[53] |
doi: 10.1093/treephys/tpt038 URL |
[54] |
pmid: 16585042 |
[55] |
孙永莲. 簸箕柳组织培养体系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初探[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7.
|
[56] |
王蒂. 植物组织培养[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
[57] |
doi: 10.1007/BF00234517 pmid: 24196227 |
[58] |
冯勤, 杨美珠, 郑学勤, 等. 根癌土壤杆菌介导的咖啡转化[J]. 生物工程学报, 1992, 8(3):255-260.
|
[59] |
doi: 10.1016/S0176-1617(11)81173-9 URL |
[1] | 王娇, 桂艳玲, 韩洁, 赵杰宏. 红曲霉过表达orf5基因对洛伐他汀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2): 93-98. |
[2] | 彭小群, 王梦龙. 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7): 1-5. |
[3] | 王海燕, 陈新, 周新成, 沈旭, 孔华, 王文泉. Mechlppdk基因在木薯中的表达分析及RNA干扰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7): 19-25. |
[4] | 王婷甄, 孙燕川, 唐文琨, 范双喜, 郝敬虹. 叶用莴苣无缝克隆构建LsE3基因过表达载体和新RNAi载体及遗传转化体系优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1): 15-23. |
[5] | 宋斯敏, 郑启明, 李世娇, 邓仕琪, 李琨, 刘新琼. 水稻OsAAA1基因超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2): 91-96. |
[6] | 邓莉. 转Cry1A基因海岛棉的获得和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4): 122-127. |
[7] | 王美玲,吴巧玲,张喜春. 番茄再生体系优化以及ProDH干扰载体的遗传转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1): 125-131. |
[8] | 陈修花,赵敬一,张喜春. 番茄NP24基因的遗传转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3): 57-63. |
[9] | 冉昆,王宏伟,王少敏. 梨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4): 74-79. |
[10] | 廖志强,王小武,孙亮,魏志英. 甘蓝型油菜带节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4): 40-45. |
[11] | 苗利娟,黄冰艳,张新友,董文召,刘 娟,秦利,张 俊,齐飞艳,石 磊. 花生组培再生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2): 15-20. |
[12] | 姚丙晨,孙玥,孙林静,苏京平,闫双勇,刘学军.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6): 24-33. |
[13] | 张笑寒,仇志浪,赵德刚. 农杆菌介导贵州平塘黑糯茎尖转化获得转McCHIT1基因水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7): 114-120. |
[14] | 冯 莹,朱里莹,丁安琪,潘东明. 中国水仙NtFT2 正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10): 162-168. |
[15] | 王亦学,杜建中,郝曜山,张欢欢,秦永军,吴家和,孙 毅. 导入TaNHX2基因提高中林美荷杨耐盐性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4): 203-20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