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20): 121-127.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90
收稿日期:
2025-04-14
修回日期:
2025-06-06
出版日期:
2025-07-15
发布日期:
2025-07-21
作者简介:
王赫,男,2004年出生,山东郯城人,研究方向:森林保护学。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Tel:010-62336073,E-mail:hewang202211@163.com。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25-04-14
Revised:
2025-06-06
Published:
2025-07-15
Online:
2025-07-21
摘要: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对中国杨属、柳属、榆属及槭属等树种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基于其生活史隐蔽、寄主范围广、天敌资源匮乏等防治难点,亟需构建高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本文系统综述了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规律以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防治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1)构建“星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预警平台;(2)推广环保药剂与精准施药技术;(3)改良天敌生物品系并建立协同释放系统;(4)优化区域多树种配植,形成“预防为主、多措协同”的防控模式。综合策略通过“预防-调控-治理”的递进式干预,兼顾防治效果与生态可持续性,为光肩星天牛的长期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王赫. 中国光肩星天牛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0): 121-127.
WANG He. Research Progress 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in Chin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20): 121-127.
发育阶段 | 大小 | 颜色 | 主要特征 | 特殊结构 | 其他特征 | 主要活动特征 |
---|---|---|---|---|---|---|
卵 | 5~7 mm长 | 乳白色至淡黄色 | 长椭圆形, 两端略尖 | 表面光滑 | 孵化前颜色加深 | 雌虫选择树皮裂缝产卵, 单次产卵20~50粒 |
幼虫 | 50~55 mm长(老熟) | 乳白色至黄褐色 | 圆柱形,体节明显 | 发达黑色上颚, 骨化前胸背板 | 具9对气门, 腹部有步泡突 | 蛀食形成T型蛀道 |
蛹 | 25~40 mm长 | 乳白色渐变为 黄褐色 | 可见成虫雏形 | 卷曲触角, 明显翅芽 | 复眼逐渐变黑, 体表有绒毛 | 在木质部蛹室内完成羽化 |
成虫 | 22~38 mm长(雄较小)、 8~12 mm宽 | 黑色带金属光泽 | 鞘翅具白色斑点 | 雄虫触角可达 体长2倍 | 每翅约20个 不规则白斑 | 白天活动,具强飞行能力(单次>2 km) |
发育阶段 | 大小 | 颜色 | 主要特征 | 特殊结构 | 其他特征 | 主要活动特征 |
---|---|---|---|---|---|---|
卵 | 5~7 mm长 | 乳白色至淡黄色 | 长椭圆形, 两端略尖 | 表面光滑 | 孵化前颜色加深 | 雌虫选择树皮裂缝产卵, 单次产卵20~50粒 |
幼虫 | 50~55 mm长(老熟) | 乳白色至黄褐色 | 圆柱形,体节明显 | 发达黑色上颚, 骨化前胸背板 | 具9对气门, 腹部有步泡突 | 蛀食形成T型蛀道 |
蛹 | 25~40 mm长 | 乳白色渐变为 黄褐色 | 可见成虫雏形 | 卷曲触角, 明显翅芽 | 复眼逐渐变黑, 体表有绒毛 | 在木质部蛹室内完成羽化 |
成虫 | 22~38 mm长(雄较小)、 8~12 mm宽 | 黑色带金属光泽 | 鞘翅具白色斑点 | 雄虫触角可达 体长2倍 | 每翅约20个 不规则白斑 | 白天活动,具强飞行能力(单次>2 km) |
[1] |
骆有庆, 李建光. 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现状[J]. 植物检疫, 1999, 13(1):5-7.
|
[2] |
贾殿坤. 三北防护林中杨树天牛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J]. 林业勘查设计, 2023, 52(3):48-51.
|
[3] |
张建云, 杨哲. 西北地区光肩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 现代园艺, 2024(16):94-98.
|
[4] |
|
[5] |
|
[6] |
李浩培, 吕飞, 毕拥国, 等. 我国林业重要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研究进展[J].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 35(1):1-9.
doi: 10.13320 / j.cnki.hjfor.2020.0001 |
[7] |
杨炯. 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种类综述[J]. 现代园艺, 2022, 45(4):27-29.
|
[8] |
骆有庆, 李建光. 杨树天牛灾害控制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策略[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21(4):6-12.
|
[9] |
李银生. 光肩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09, 24(3):327-329.
|
[10] |
遇文婧, 赵红盈. 光肩星天牛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10):114-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00109 |
[11] |
罗立平, 王小艺, 杨忠岐, 等. 光肩星天牛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生物灾害科学, 2018, 41(4):247-255.
|
[12] |
杨忠岐, 王小艺, 张翌楠, 等.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34(2):163-183.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8.02.001 |
[13] |
武亚敬, 彭宏嫣, 刘满光, 等. 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概述[J]. 中国林副特产, 2010, 106(3):98-101.
|
[14] |
栾海洋. 光肩星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6, 39(2):98-100.
|
[15] |
王建礼, 思彬彬. 光肩星天牛对寄主植物的趋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3):14633-14634.
|
[16] |
朱宁, 张冬勇, 沈红霞, 等. 光肩星天牛产卵偏好性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6):1059-1064.
|
[17] |
李建光, 金幼菊, 骆有庆, 等. 光肩星天牛不同寄主树种挥发性物质的比较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24(5/6):165-169.
|
[18] |
王紫薇, 徐华潮, 张娓娓, 等. 光肩星天牛对寄主的选择及主要寄主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4):558-563.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王艳平. 中国西部地区光肩星天牛风险分析[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32] |
王志刚, 黄大庄, 阎浚杰, 等. 东北地区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动态[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3(6):79-92.
|
[33] |
安榆林. 光肩星天牛分子遗传多样性及PCR鉴定技术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
[34] |
高宇, 赵红盈, 遇文婧, 等. 光肩星天牛检疫检验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5):96-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10100 |
[35] |
汪孟臣, 王英杰, 汪孟军. 浅谈光肩星天牛的危害特性及防治措施[J]. 绿色植保, 2022(5):69-71.
|
[36] |
邬颖, 王德朋, 和东旭, 等. 基于COI序列的光肩星天牛快速分子鉴定[J]. 植物检疫, 2014(4):46-49.
|
[37] |
马跃. 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及防治[J]. 农业与技术, 2017, 37(7):57-59.
|
[38] |
关永强, 孔繁英. 包头市综合防治光肩星天牛效果显著[J]. 内蒙古林业, 1997(3):15-15.
|
[39] |
覃建国, 牛玉玲, 马其. 光肩星天牛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 植物保护, 2023(6):35-37.
|
[40] |
王宝辉, 郑建伟, 黄大庄, 等. 绿僵菌MSO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不同温湿度下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J]. 林业科学, 2009, 45(9):158-162.
|
[41] |
邓彩萍, 闫喜中, 刘红霞, 等. 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扫描电镜及组织病理观察[J]. 林业科学, 2012, 48(3):105-109.
|
[42] |
王伦, 李创. 印楝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成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J]. 煤炭与化工, 2015, 38(2):66-68.
|
[43] |
谭昀, 李萍, 吴宗仁, 等. 花绒寄甲对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效果研究[J]. 南方林业科学, 2024, 52(4):52-56.
|
[44] |
胡加付. 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控制作用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
[45] |
万涛. 招引保护大斑啄木鸟自然控制光肩星天牛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
[46] |
季立荣, 来锡福, 杨万芳, 等. 释放方法和种源对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效果的影响[J]. 中国森林病虫, 2021, 22(2):23-26.
|
[47] |
姚万军, 杨忠岐.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08, 30(2):127-134.
|
[48] |
魏秀红, 王立祥, 马寿鹏, 等. 酒泉市不同生境人工引进大斑啄木鸟控制光肩星天牛效果比较[J]. 应用昆虫学报, 2023(1):264-274.
|
[49] |
李孟楼, 郭新荣, 庄世宏, 等. 混交林的多样性及其光肩星天牛的抗性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 41(1):157-164.
|
[50] |
骆有庆. 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生态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51] |
|
[52] |
吴斌, 温俊宝, 骆有庆, 等. 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光肩星天牛灾害的效益评估及决策[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3):128-32.
|
[53] |
|
[54] |
李丰, 刘荣光, 宝山, 等. 选择诱杀树种防治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21(4):85-90.
|
[55] |
邵鹏鹏, 杨兵军, 苏智, 等. 光肩星天牛对沙枣和新疆杨的偏好性[J].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4):122-128.
|
[56] |
田润民, 于静波, 赵卫东. 沙枣树对光肩星天牛种群诱控功能的初步研究[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3(4):23-25.
|
[57] |
桑巴叶, 朱玉伟, 巴哈提古丽, 等. 焉耆地区几种混交林对黄斑星天牛的抗虫性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0, 98(5):26-28.
|
[58] |
宝山, 沈向海, 唐杰, 等. 林业措施控制杨树天牛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21(4):73-79.
|
[59] |
杨宗基, 王立祥, 骆有庆, 等. 生态自控光肩星天牛灾害的诱杀树沙枣与抗性树种新疆杨配植模式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 2024, 43(6):44-53.
|
[60] |
魏建荣, 王素英, 牛艳玲, 等. 花绒寄甲耐寒性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 2010, 29(5):19-21.
|
[61] |
周长祥.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寄主定位机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
[62] |
刘传银, 刘志晓, 刘清友. 杨树优选品种对光肩星天牛的抗性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1990, 76(3):39-42.
|
[63] |
李会平. 抗光肩星天牛优良黑杨无性系选择及抗虫机制的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01.
|
[64] |
李会平, 黄大庄, 杨敏生, 等. 高抗光肩星天牛优良杨树无性系的选择[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 31(5):30-32.
|
[65] |
赵蓬晖, 张江涛, 王念. 欧美杨豫林K-38号对光肩星天牛的抗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8):2308-2310.
|
[66] |
赵英铭, 郝玉光, 张格. 18个杨树无性系抗光肩星天牛的对比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2, 110(5):3-6.
|
[67] |
赵英铭, 王志刚, 刘静, 等. 光肩星天牛在18种杨树上寄生、发育的实验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12(4):32-34.
|
[68] |
王志刚, 苏智, 刘明虎, 等. 新疆杨与北抗杨抗光肩星天牛特性的比较[J]. 林业科学, 2018, 54(9):89-97.
|
[69] |
|
[70] |
赵鹏华. 光肩星天牛人工饲料筛选及其天敌花绒寄甲耐寒性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2):84-86.
|
[71] |
阎俊杰, 阎晔辉. 光肩星天牛生态控制模式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2(4):83-87.
|
[1] | 梁辉, 邓全, 刘国, 陈河竹, 马鹏, 李斌, 刘东阳, 余佳敏, 江连强, 蒲德强. 密度对十斑大瓢虫不同虫态生存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105-110. |
[2] | 杨莹, 樊丽, 杨志超, 曹鑫博, 葛菁萍. 壳寡糖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83-89. |
[3] | 王铭铰, 毛瑞清, 旷娜, 陈玉梅, 邹丹, 张明, 肖芳曦, 刘桂. 水稻镉吸收及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94-99. |
[4] | 曹军, 王茂森, 王国铸, 赵杰, 王建明, 郑思思, 陶弢, 赵怡宁, 张才喜, 纠松涛. 梨SSR指纹图谱身份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25-30. |
[5] | 刘威, 蔡卫佳, 王昊, 罗桂杰, 刘旭. 食叶草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36-41. |
[6] | 王恒杰, 戴梦杨, 王倩, 熊信宇, 王灿莉, 袁向阳. 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57-164. |
[7] | 廖慧, 张金凤, 张华, 张西西, 宋利娜, 张华丽, 舒健骅. 月季花器官变异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9): 49-55. |
[8] | 田媛, 李靖思, 张艳华, 姜睿原. 基于CiteSpace的四照花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45-53. |
[9] | 刘东亮, 曾凯, 刘春海. 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126-131. |
[10] | 赵振宇, 王娅林, 徐娥, 张德顺, 邓涛, 耿艳华, 凡善意, 李蕊, 朱兴党, 张源欣, 包广辉, 陈芬, 潘义宏. 烤烟根腐病拮抗菌B10的分离鉴定及抑病促生功能验证[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6): 125-133. |
[11] | 杨春林, 胡强, 席亚东, 李洪浩. 木霉β-葡聚糖酶对辣椒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土传病害的生防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6): 134-142. |
[12] | 李建, 魏冬梅, 熊建云, 王定开, 魏康碧, 王天明. 魔芋软腐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5): 110-116. |
[13] | 董晓庆, 陈铭, 唐治博, 牛小天, 陈秀梅, 王桂芹.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池塘养殖水质调控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5): 148-153. |
[14] | 郭宏坚, 刘超群. 百合鳞茎贮藏病害及保鲜现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4): 120-125. |
[15] | 黄菊, 邓桦, 侯月娥, 巴娟, 杨鸿. 凡纳滨对虾常见细菌性疾病及其生物防治措施[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158-16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