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12): 158-164.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73
• 水产·渔业 • 上一篇
收稿日期:
2024-11-08
修回日期:
2025-02-12
出版日期:
2025-04-25
发布日期:
2025-04-24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黄菊,女,1998年出生,广东茂名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基础兽医。通信地址: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广云路33号,E-mail:3618497808@qq.com。
基金资助:
HUANG Ju1(), DENG Hua1, HOU Yuee1, BA Juan2, YANG Hong1(
)
Received:
2024-11-08
Revised:
2025-02-12
Published:
2025-04-25
Online:
2025-04-24
摘要:
凡纳滨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虾类,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尤其是弧菌病(包括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霍乱弧菌等)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性细菌在水生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给弧菌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养殖环境维护和水质监测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对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疾病及其生物防治措施开展了综述,包括生物絮团技术、微生态制剂、抗菌肽、群体感应抑制剂,以及蛭弧菌和噬菌体的应用。生物絮团技术与微生态制剂结合可改善水质,增强免疫,但受环境影响大,有益菌团稳定性难以控制。抗菌肽广谱抗菌安全不易耐药,但难保存且成本高。群体感应抑制剂能够精准防治,对环境的影响小,但机制研究少。蛭弧菌可以强效裂解革兰氏阴性菌,对阳性菌效果差且生长慢。噬菌体高度专一,但宿主范围窄。这些生物防治措施效果虽弱于抗生素,但对环境友好,不易耐药,能够减少对化学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效益。未来可以创新并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控技术,以应对病原菌耐药性和环保挑战。
黄菊, 邓桦, 侯月娥, 巴娟, 杨鸿. 凡纳滨对虾常见细菌性疾病及其生物防治措施[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158-164.
HUANG Ju, DENG Hua, HOU Yuee, BA Juan, YANG Hong. Common Bacterial Diseases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and Bi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12): 158-164.
[1] |
张婷, 杨梦华. 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J]. 微生物学报, 2020, 60(7):1345-1357.
|
[2] |
丹贾, 史成银, 倢黄, 等. 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病原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J].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39(3):9.
|
[3] |
陈晓玲, 邱亮, 魏海英, 等. 中国明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和池塘水体中弧菌的检测分析[J]. 渔业研究, 2020, 42(1):22-28.
|
[4] |
陈嘉媛. 对虾AHPND致病菌pVA1同源质粒水平转移的初步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8.
|
[5] |
孙一享, 常洪军, 杨行鑫, 等. 水产动物副溶血弧菌病及其噬菌体防治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23, 50(8):3620-3634.
|
[6] |
|
[7] |
|
[8] |
刘爽, 张庆利. 黄海所研究揭示对虾致"玻璃苗"弧菌的高致病性机制[J]. 水产科技情报, 2024, 51(1):66-67.
|
[9] |
|
[10] |
|
[11] |
|
[12] |
李锦锦, 洪宝华, 倪思圳, 等. 凡纳滨对虾中发光坎氏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J]. 水产学报, 2021, 45(4):600-612.
|
[13] |
许兵, 纪伟尚, 徐怀恕, 等. 中国对虾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J].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3(1):98-106.
|
[14] |
付汉清. 对虾养殖源弧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全基因组学研究[D]. 厦门: 集美大学, 2018.
|
[15] |
于鸽. 溶藻弧菌噬菌体,菌影疫苗及其对对虾免疫保护性的比较研究[D]. 湛江: 广东海洋大学, 2011.
|
[16] |
郑宏源, 杨超, 武雅蓉, 等. 溶藻弧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J]. 遗传, 2021, 43(4):12.
|
[17] |
吴友吕, 郑国兴. 中国对虾弧菌性红腿病的细胞病理研究[J]. 海洋学报, 1993, 15(2):5.
|
[18] |
郭平, 许美美, 国际翔, 等. 中国对虾“红腿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回接感染试验[J]. 水产科学, 1991(3):1-5.
|
[19] |
|
[20] |
|
[21] |
林嘉铭, 葛辉, 林克冰, 等. 凡纳滨对虾黑鳃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 36(8):120-12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9-1158 |
[22] |
|
[23] |
|
[24] |
|
[25] |
崔浩. 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细菌性白斑病的发生及其病原学病理学研究[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 2017.
|
[26] |
魏文娟, 赵姝, 王元, 等. 副溶血弧菌养殖对虾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16(1):8.
|
[27] |
李雪洁, 赵鑫, 李嘉欣, 等. 光合细菌在环境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 41(10):4.
|
[28] |
王青华, 孙晓晖, 唐旭, 等. 深海贝莱斯芽孢杆菌DH82的筛选、鉴定及其抗菌粗蛋白性质分析[J]. 海洋通报, 2019, 38(1):63-69.
|
[29] |
陈亮亮, 董宏标, 李卓佳, 等. 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J]. 海洋科学, 2014, 38(8):103-108.
|
[30] |
|
[31] |
谭洪新, 庞云, 王潮辉, 等. 驯化硝化型生物絮体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初步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7, 26(4):490-500.
|
[32] |
|
[33] |
王丽娜, 吴联熙. 蛭弧菌用作水质污染指示菌的可能性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1993(3):106-107.
|
[34] |
郑美林, 李璟, 周雪, 等. 噬菌蛭弧菌的裂解机制及其在水体监控上的应用[J]. 四川畜牧兽医, 2018, 45(8):24-26.
|
[35] |
|
[36] |
赵海永. 水产用蛭弧菌11问[J]. 当代水产, 2020, 45(7):88-91.
|
[37] |
|
[38] |
邓益琴. 水产动物弧菌病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4):553-563.
|
[39] |
刘力萍, 王宏华, 王峰, 等. 副溶血弧菌CHY5-M1M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 生物技术进展, 2022, 12(6):900-905.
doi: 10.19586/j.2095-2341.2022.0069 |
[40] |
|
[41] |
袁高亮. 克氏原螯虾混合感染病原诊断及Rab7免疫学功能研究[D].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21.
|
[42] |
doi: 10.1007/pl00000764 pmid: 11028917 |
[43] |
|
[44] |
doi: 10.1007/s10126-011-9381-8 pmid: 21533916 |
[45] |
杨辉. 对虾抗脂多糖因子ALF的功能分析和开发利用[D]. 青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6.
|
[46] |
齐志涛, 徐杨, 邹钧, 等. 水产动物抗菌肽研究进展[J]. 水产学报, 2020, 44(9):1572-1583.
|
[47] |
|
[48] |
王铭遥, 郑明静, 任中阳, 等. 凡纳滨对虾抗菌肽的筛选及与DNA的结合机制[J].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23(7):140-151.
|
[49] |
|
[50] |
刘雪晴, 吕欣然, 白凤翎, 等. 基于群体感应的弧菌生物膜形成,耐药性及其控制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44(2):8.
|
[51] |
|
[52] |
|
[53] |
|
[54] |
孙梦桐. 对哈维氏弧菌群体感应具有抑制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锦州: 渤海大学, 2019.
|
[1] | 杨莹, 樊丽, 杨志超, 曹鑫博, 葛菁萍. 壳寡糖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83-89. |
[2] | 梁辉, 邓全, 刘国, 陈河竹, 马鹏, 李斌, 刘东阳, 余佳敏, 江连强, 蒲德强. 密度对十斑大瓢虫不同虫态生存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105-110. |
[3] | 卫甜, 杨倩, 刘怀阿, 朱锦磊, 吕敏. 高地芽孢杆菌对稻瘟病的防治及促生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23-128. |
[4] | 符百文, 许炼, 郑梅霞, 朱育菁.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毒素的研究现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88-96. |
[5] | 魏莲, 刘虹伶, 伍兴隆, 陈河竹, 彭应力, 肖科军, 蔡鹏, 房超, 李跃建, 蒲德强. 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105-109. |
[6] | 林接英, 崔一平, 黄峰, 牟桂萍, 岳茂峰, 宋晓兵. 柑橘黄龙病防治技术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26-131. |
[7] | 杨洋, 赵官涛, 王露, 王琼, 朱珍花, 张佩, 何玉娇, 赵长增. 昆虫对Bt作物的抗性机制以及治理策略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41-149. |
[8] | 刘虹伶, 何蓉, 余佳敏, 邓全, 刘东阳, 李思翰, 张培旭, 雍艳萍, 伍兴隆, 肖科军, 蒲德强. 氯化胆碱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50-156. |
[9] | 周翰林, 吴春, 张高伟, 王宣朋. MABR膜对比微生态制剂对河蟹池塘水质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57-164. |
[10] | 杨玉玲, 王灿, 屈用函, 茹瑞红, 孙宏伟, 李雪萍, 杨清松, 陶永宏. 文山地区三七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及与土壤类型的关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94-101. |
[11] | 雍艳萍, 许冰燕, 刘虹伶, 李杨, 何恒果, 蒲德强. 密度对多异瓢虫幼虫生存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15-120. |
[12] | 刘宇, 王重庆, 梁静泊, 潘兴亮, 刘钧. 抗生素替代物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26-132. |
[13] | 钟锦, 潘文泽, 蒋胜兰, 杨光源, 张轲, 户艳霞, 夏振远, 陈斌.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10-119. |
[14] | 王增澔, 宋群, 韦柳利, 高佑凯, 孙艳春.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在引诱天敌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03-109. |
[15] | 徐臻, 叶乐夫, 池阳, 甘杨广, 付雪. 桃蚜抗药性及抗性治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89-9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19
|
|
|||||||||||||||||||||||||||||||||||||||||||||||||
摘要 8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