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25): 89-95.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57
收稿日期:
2023-09-14
修回日期:
2024-04-20
出版日期:
2024-09-05
发布日期:
2024-08-27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徐臻,男,1999年出生,江西宜春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通信地址: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黑龙江大学,E-mail:2442864345@qq.com。
基金资助:
XU Zhen1(), YE Lefu2, CHI Yang1, GAN Yangguang1, FU Xue1(
)
Received:
2023-09-14
Revised:
2024-04-20
Published:
2024-09-05
Online:
2024-08-27
摘要: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桃蚜(Myzus persicae)对多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案例,深入分析了桃蚜抗药性的各种可能机制,评述了桃蚜抗药性发展表现出的主要规律,包括交互抗性等,并基于这些规律对抗药性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针对日益突出的桃蚜抗药性问题,总结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和加强抗药性监测等,旨在为农林业害虫治理提供新思路,以应对桃蚜抗药性发展带来的挑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尾展望了昆虫抗药性研究的热点领域。
徐臻, 叶乐夫, 池阳, 甘杨广, 付雪. 桃蚜抗药性及抗性治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89-95.
XU Zhen, YE Lefu, CHI Yang, GAN Yangguang, FU Xue. Research Progress on Resistance and Resistance Management of Myzus persica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25): 89-95.
[1] |
池阳. 不同原料自制酵素对小白菜上桃蚜防效的研究[D].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23.
|
[2] |
王健君, 王伟, 赵丽娜, 等. 蔬菜蚜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策略[J]. 农村实用技术, 2021(4):87-88.
|
[3] |
陈澄宇, 康志娇, 史雪岩, 等. 昆虫对植物次生物质的代谢适应机制及其对昆虫抗药性的意义[J]. 昆虫学报, 2015, 58(10):1126-1139.
|
[4] |
孙瑞红, 姜莉莉, 武海斌, 等. 中国桃蚜防治药剂及抗药性发展[J]. 农药, 2020, 59(1):1-5.
|
[5] |
|
[6] |
|
[7] |
doi: 10.1016/j.pestbp.2014.11.014 pmid: 26047120 |
[8] |
|
[9] |
|
[10] |
伍一军. 近二十年我国杀虫剂毒理学研究进展(Ⅱ)——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研究[J]. 应用昆虫学报, 2020, 57(5):995-1008.
|
[11] |
俞发荣, 李登楼. 有机磷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5, 34(3):197-203.
|
[12] |
汤秋玲. 我国桃蚜田间种群抗药性和遗传变异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
[13] |
张薇. 马铃薯桃蚜的抗药性检测及抗药性机制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
|
[14] |
李艳琼, 赵临宇, 陆星星, 等. 玉溪菜区桃蚜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分析[J]. 农学学报, 2015, 5(11):30-3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5020014 |
[15] |
李文红, 李添群, 杨丽娟, 等. 贵州菜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J]. 应用昆虫学报, 2020, 57(4):868-876.
|
[16] |
高飞, 吕艳艳. 杏树蚜虫药剂防治效果对比试验[J]. 西北园艺(果树), 2023(1):44-47.
|
[17] |
|
[18] |
汤秋玲, 马康生, 高希武. 蔬菜蚜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策略[J]. 植物保护, 2016, 42(6):11-20.
|
[19] |
刘晓岚, 田兆丰, 李永丹. 我国多地区桃蚜种群对抗蚜威的抗性及乙酰胆碱酯酶敏感度检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20):112-116.
|
[20] |
|
[21] |
|
[22] |
|
[23] |
刘尚钟, 王敏, 陈馥衡.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研究和展望[J]. 农药, 2004(7):289-293.
|
[24] |
张平艳, 周小毛. 华南地区桃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10):81-84.
|
[25] |
|
[26] |
|
[27] |
李昌兴, 刘东东, 高一星, 等.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与开发进展[J]. 化学试剂, 2023, 45(3):29-36.
|
[28] |
莫建初, 程家安. 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03(1):91-96.
|
[29] |
王利平, 柳蕴芬, 张伟. 山东省桃蚜(Myzus persicae)对啶虫脒、吡虫啉的抗药性[J]. 中国蔬菜, 2016(2):48-51.
|
[30] |
|
[31] |
|
[32] |
何晓敏, 柴宝山, 孙旭峰, 等. 季酮酸类杀虫、杀螨剂的研究进展[J]. 农药, 2010, 49(6):391-396.
|
[33] |
孔月, 刘定蓉, 徐英, 等. 氟啶虫胺腈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J]. 山东化工, 2021, 50(13):70-72.
|
[34] |
廖逊. 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35] |
安静杰, 高占林, 党志红, 等. 棉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发展动态及田间种群抗性风险评估[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3(1):76-81.
doi: 10.13320/j.cnki.jauh.2020.0011 |
[36] |
曲春鹤, 王彭. 氟啶虫胺腈对桃蚜的室内杀虫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J]. 农药, 2017, 56(3):216-218.
|
[37] |
|
[38] |
|
[39] |
刘晓岚, 田兆丰, 李永丹. 桃蚜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克隆及我国多地区桃蚜S431F突变频率检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7):91-95.
|
[40] |
林建国, 张传溪, 唐振华. 与昆虫抗药性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突变研究进展[J]. 农药学学报, 2005(1):1-6.
|
[41] |
伍一军, 冷欣夫. 杀虫药剂的神经毒理学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03(3):382-389.
|
[42] |
王颢. 桃蚜钠离子通道基因鉴定及功能初探[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43] |
张丽阳, 刘承兰. 昆虫抗药性机制及抗性治理研究进展[J]. 环境昆虫学报, 2016, 38(3):640-647.
|
[44] |
郭林朝, 杨鸿浩, 李文烨, 等. 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杀虫剂研究进展[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23, 40(4):7-13.
|
[45] |
汪哲超. 褐飞虱细胞色素P450-CYP4基因家族及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22.
|
[46] |
乔宪凤, 王康, 彭雄, 等. CPR和P450基因在昆虫抗药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环境昆虫学报, 2023, 45(4):862-870.
|
[47] |
|
[48] |
|
[49] |
纪明山. 植物有害生物抗药性及治理对策[J]. 新农业, 2017(2):33-34.
|
[50] |
陈亚红. 加拿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与启示[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7, 31(4):15-19.
|
[51] |
|
[52] |
|
[53] |
陈泽坦, 刘奎.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与可持续农业[J]. 热带农业科学, 2000(4):69-71.
|
[54] |
向志国, 郑榜高, 吴学渊. 昆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其治理对策[J]. 植物医生, 2009, 22(5):6-8.
|
[55]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花昆虫研究小组. 控制棉铃虫猖獗危害的区域性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体系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5(1):1-7.
|
[56] |
张一宾, 孙晶. 国内外有机磷农药的概况及对我国有机磷农药发展的看法[J]. 农药, 1999(7):3-5.
|
[57] |
周明国, 叶钟音. 植物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及相关杀菌剂的抗药性[J]. 植物保护, 1987(2):31-33.
|
[58] |
罗万春, 慕立义. 杀虫剂现状及发展前景[J]. 农药, 1997(6):7-9.
|
[59] |
陆亚平, 张海滨. 杀虫剂二嗪磷的合成[J]. 安徽化工, 2005(4):37-38.
|
[60] |
|
[61] |
华小梅, 单正军. 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状况及其污染环境因子分析[J]. 环境科学进展, 1996(2):33-45.
|
[62] |
贺红武. 有机磷农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世界农药, 2008, 30(6):29-33.
|
[63] |
张国生, 侯广新. 烟碱类杀虫剂的应用、开发现状及展望[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4(3):22-26.
|
[64] |
钟锋. 我国桃蚜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世界农药, 2015, 37(4):16-19.
|
[65] |
李勇, 何林. 烟蚜抗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6, 44(7):44-48.
|
[66] |
|
[67] |
|
[68] |
|
[69] |
宫亚军, 王泽华, 石宝才, 等. 北京地区不同桃蚜种群的抗药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1):4385-439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21.007 |
[70] |
唐平华, 陈国平, 朱明库, 等. 蚜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13, 39(2):5-12.
|
[71] |
|
[72] |
doi: 10.1002/ps.5599 pmid: 31461217 |
[1] | 江珊, 吴龙英, 赵宝生, 黄佳惠, 蒋宇喆, 焦元, 黄进. 植物耐受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9): 132-138. |
[2] | 梁馨亓, 唐思琼, 苏杰, 张建萍. 昆虫冷驯化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9): 150-156. |
[3] | 卫甜, 杨倩, 刘怀阿, 朱锦磊, 吕敏. 高地芽孢杆菌对稻瘟病的防治及促生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23-128. |
[4] | 刘迪, 施秋萍, 蒋琴杰, 唐鑫, 李黄开媚, 安丰轩, 陈恩海. 基于CiteSpace的杀虫剂对昆虫亚致死效应研究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35-143. |
[5] | 魏莲, 刘虹伶, 伍兴隆, 陈河竹, 彭应力, 肖科军, 蔡鹏, 房超, 李跃建, 蒲德强. 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105-109. |
[6] | 董瑶, 俞胡伟, 刘智硕, 赵秀芳, 戎郁萍. 东莞市河道底泥特征及作为绿化种植土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69-73. |
[7] | 符百文, 许炼, 郑梅霞, 朱育菁.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毒素的研究现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88-96. |
[8] | 韩军, 薛焘, 胡宇, 何永涛, 梁欢欢, 晁孝荣, 贠慧玲, 田福平. 保水剂在牧草生产和草地沙化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 158-164. |
[9] | 杜珊珊, 罗静, 姚青青, 何忠盛, 王东力, 孙绘健. 巴州地区棉花对化学打顶剂的响应机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11-17. |
[10] | 张欢, 何恒果, 刘国, 余佳敏, 刘东阳, 邓全, 李思翰, 张培旭, 雍艳萍, 伍兴隆, 肖科军, 蒲德强. 3种瓢虫对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控制能力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143-147. |
[11] | 刘东阳, 刘国, 黎洁, 邓全, 马鹏, 陈娟, 李斌, 王勇, 江连强, 郭仕平, 伍兴隆, 李杨, 蒲德强. 温度对十斑大瓢虫产卵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114-119. |
[12] | 宋可欣, 王丽霞, 刘永霞, 黄思豪, 姜成君, 何应对. 根际微生态环境中氮源转化及循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91-98. |
[13] | 程新杰, 施伟, 张梦龙, 岳红亮, 代金英, 胡蕾, 朱国永. 水稻垩白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 1-7. |
[14] | 吴丽, 王永芬, 余宏伟, 丁明碧, 白亭亭, 李舒, 郑泗军. 物理诱变技术在提升有益微生物拮抗香蕉真菌病原菌方面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115-124. |
[15] | 刘超逸, 王宇航. 植物生长素响应基因SAUR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83-8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