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雪纯, 解文艳, 马晓楠, 周怀平, 杨振兴, 刘志平. 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玉米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8-13. |
[2] |
张楠, 潘仕球, 乔云发, 朱保国, 苗淑杰. 秸秆还田及添加生物炭对黑土玉米生长季N2O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79-85. |
[3] |
且天真, 李福, 厉雅华, 王丽芳, 张婷婷, 张佳倩, 王宏伟, 张德健.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58-69. |
[4] |
张奇, 刘海涛, 田静, 姚莉, 王宏, 林超文. 耕作方式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系统吸收累积镉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9): 109-113. |
[5] |
马超. 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基本情况及问题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7): 143-147. |
[6] |
李守华. 长期秸秆还田对提高小麦-玉米轮作耕层土壤养分及产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4): 60-64. |
[7] |
闫童, 杨化恩, 刘凤华, 孙玉莹. 不同培肥措施对新增耕地养分变化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2): 74-78. |
[8] |
付梦雪, 吴名宇, 韩碧波, 张倩, 韩燕来, 谭金芳, 李培培, 张涛, 李慧. 秸秆还田与生物炭配施对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8): 89-96. |
[9] |
林秀颜, 江赜伟, 陈曦, 张淑娜, 戴惠东, 杨士红. 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对水碳调控的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7): 75-80. |
[10] |
陈婉华, 袁伟, 王子阳, 周正萍, 刘世平. 作物秸秆还田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1): 54-58. |
[11] |
孙志祥, 韩上, 武际, 李敏, 王慧, 程文龙, 唐杉, 朱林.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9-13. |
[12] |
黄柯铭, 仝昊天, 韩燕来, 李培培. 秸秆还田与减氮对砂姜黑土理化指标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8): 21-26. |
[13] |
胡明芳, 赵振勇, 张科.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南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4): 1-6. |
[14] |
李霞,杨定清,李旭毅,周娅,罗丽卉,谢永红,王棚. 秸秆还田下配施石灰、尿素和腐熟剂 对水稻Cd 吸收累积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7): 1-6. |
[15] |
陆宁海,杨蕊,郎剑锋,吴利民,张强,霍云凤,石明旺,陈锡岭.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4): 102-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