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乡村振兴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和支持政策
    杨丹, 朱纯子, 刘自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153-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91  
    摘要 + 202 )   HTML 1 )    PDF ( 1757KB )( 34 )   

    特色农业是建立在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优势农业、高效农业和品牌农业,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厘清了特色农业的内涵, 指出其区域独特性、技术先进性、产业集聚性、市场风险性等基本属性, 并梳理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当前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特色农业逐渐做精做大做强,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仍受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特点不明显、投资渠道较少、产业链较短等因素制约。因此, 通过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吸引鼓励精英人才下乡、发挥多元主体带动作用、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树立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等路径;并从健全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投融资机制、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健全风险规避机制等方面设计支持政策, 有助于正确把握和推动各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高效实现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平遥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李雪, 贾宁凤, 乔陆印, 张玉怀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6): 156-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415  
    摘要 + 146 )   HTML 2 )    PDF ( 2664KB )( 445 )   

    为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有效推进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工作,以山西省平遥县为研究区,浅析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引入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村级尺度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库。研究表明:(1)平遥县农村居民点受自然区位条件影响,整体上呈现“北中密、东南疏”的集群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度较好,以高度适宜和较适宜为主,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靠近中心城区适宜度较好”的分布特征。(3)按照自然因素—综合评价—发展潜力—资源优势逻辑思路逐级将居民点归为城郊融合、集聚扩展、引导控制和搬迁合并4类,并针对性指出发展导向。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研究——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的综合评价
    吴文婕, 陈俏, 卢永荣, 赵艳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24  
    摘要 + 428 )   HTML 7 )    PDF ( 1390KB )( 36 )   

    推进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融合性、协调性、关联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2014—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分析探讨影响因素,揭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新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增强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产业经济是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城乡人口要素和城乡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2)新疆各地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口要素融合增长较快,公共服务融合增长较慢。据此,研究建议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有助于正确把握和评价新疆各地州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时代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振兴路径与对策探析
    袁合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0):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99  
    摘要 + 275 )   HTML 4 )    PDF ( 2110KB )( 31 )   

    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科技创新是产业振兴的关键,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产业振兴的作用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陕西省安康市的实证,深入分析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微观视角和实证层面研究产业振兴对科技的实际需求,探索提升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创新能力、新兴工业创新水平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并从主导产业重大创新、创新平台升级发展、科技资源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提出赋能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为同类地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振兴提供案例研究和决策参考。

    山东省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贾朕, 张怡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1): 150-1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45  
    摘要 + 270 )   HTML 1 )    PDF ( 2039KB )( 141 )   

    家庭农场是在“大国小农”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支撑。近年来,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质量不高,在新经济时期的发展要求下,全面推进家庭农场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在对山东省家庭农场支持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山东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对当前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以总结。研究认为,当前土地流转困难、经营者综合素质有限、融资困难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等问题是山东省家庭农场高质量转型的主要障碍。因此,要选择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村人才激励培养机制,提供多元化政府补贴支持,增加政府服务供给、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等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家庭农场由增量向提质导向转型升级。

    晋西北山区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研究——以山西省大水口村为例
    刘昕, 贾宁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1): 141-1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11  
    摘要 + 230 )   HTML 2 )    PDF ( 3180KB )( 32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传统村落仍然存在发展滞后、聚落结构混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是乡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晋西北山区宁武县大水口村为研究区,基于1980、1990、2008和2020年四期遥感影像,利用参与式调研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建立数据库,分析大水口村40年来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特征,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更多的传统乡村发展提供原型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聚落私有空间的规模在40年来逐渐增大,斑块数量和斑块面积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聚落的形状特征逐渐趋于简单,边界形状也变得更加规整。(2)聚落生产空间中农业生产用地减少,主要是转换为林地和居民点用地;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主要为占用农业用地。(3)聚落公共空间并没有随着聚落的发展而发展,而是呈衰退和废弃状态;仅有部分基础设施稍有改善。本研究将为未来的村庄规划和管理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海南自贸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王玮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1):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447  
    摘要 + 222 )   HTML 6 )    PDF ( 2188KB )( 31 )   

    海南是世界上唯一包含农业、农村、农民的全岛型自贸港,“三农”问题必须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海南农业保持了较好增长,但依然存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不够等问题,且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负。建议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盘活农村撂荒土地,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稳定橡胶保有量,发展林下经济,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通过高水平开放,促进海南农业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助力牧区振兴
    周程阳, 刘灏, 黄顶, 王洁, 励汀郁, 王明利, 张英俊, 李成玉, 翟熙玥, 杨午滕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0): 156-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06  
    摘要 + 230 )   HTML 3 )    PDF ( 2277KB )( 1135 )   

    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空前挑战,为增强青藏牧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合理利用高寒草地资源,减少天然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牧民收入和生计韧性。本研究团队承担实施了农业农村部(MARA)-世界银行(WB)-全球环境基金(GEF)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研究,在青海省祁连县默勒镇实施牧民参与式的春季休牧和免耕补播等天然草地管理技术,监测草地植被多样性和生产力,通过卫星影像计算了研究区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对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产生的社会影响、满意度和牧民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的任务。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试点和调查在默勒镇取得了丰富成果,草地生产力在春季休牧和免耕补播下分别提高了34.1%和50.0%,2种恢复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草地植被多样性,NDVI显示恢复措施下的植被长势要好于对照地,此外,牧民对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的满意程度达88.6%,实施管理技术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了项目户牧民的收入,当地约80.0%的牧民的科学素养都有所提高。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技术可以提高草地植被多样性、生产力和绿度覆盖,并且可以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牧民科学素质,增强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助力牧区振兴。

    基于CiteSpace的改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郑善枫, 王艳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6): 155-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24  
    摘要 + 212 )   HTML 6 )    PDF ( 1663KB )( 470 )   

    为梳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研究平台,收集了2010—2021年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中心点的中文样本文献1617篇,借助Citespace软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理论和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了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以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国内的学者聚焦于农村养老、农村公路、厕所改造、农村垃圾处理及农村污水处理等5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各方面都已取得阶段性的进展,结合关键词突现分析和研究热点趋势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5个方面依然是研究的热门主题。(2)现有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剖析较为浅显,定量分析的文章较少,未来的研究宜将2种方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