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数字乡村

    此专题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有关农村振兴战略下,进行乡村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升、生产生活信息化发展转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等有关论文为主题。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烟田精准施肥模式探索与实践
    江厚龙, 张春华, 王红锋, 郭保银, 陈少鹏, 李钠钾, 周鑫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1): 146-1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17  
    摘要 + 55 )   HTML 1 )    PDF ( 2117KB )( 91 )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将烟田按土壤养分含量划分不同肥力分区;利用多点大田试验获取关键参数建立推荐施肥模型;应用开发的数字烟田系统和烟田养分管理系统,将烟田测土配方结果推送给烟农以指导施肥实践。结果表明,奉节烟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属中等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中等偏高。施肥分区显示,中氮中高磷中高钾烟田比例最大,低氮低磷高钾和中氮高磷中钾烟田比例次之,低氮高磷高钾和中氮低磷低钾烟田比例最小。研究开发的数字烟田系统和烟田养分管理系统可将土壤养分信息和施肥配方结果实时便捷地推送给用户以指导精准施肥。这项研究的成果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最后一公里”,为烟田的科学施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基于数字化描述的烤烟中部叶外观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吴元华, 刘光亮, 刘阳, 罗忠锋, 李艾燃, 宋文静, 陶德欣, 王程栋, 包自超, 尚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62  
    摘要 + 89 )   HTML 1 )    PDF ( 1263KB )( 21 )   

    为阐明不同典型生态区烟叶外观质量特征及区域间差异,跟踪了2019—2021年11个典型生态区46个县的230个试验点的烟叶样品,通过构建“刻度尺”模式外观质量数字化描述评价方法,对不同生态区中部烟叶样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烤烟外观质量指标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不同区域间外观质量差异较明显,其中武夷山区和皖南山区单项指标和综合评价分值较高,其次是云贵高原、南岭山区、秦巴山区、东北产区、中原产区;黔中山、武陵山区、鲁中山区、雪峰山区整体品质偏低。年际间比较,2019年与2020、2021年单项指标和综合评价差异较明显,2020年与2021年际间无明显差异,样品质量较稳定。

    数字土壤制图方法研究进展
    李颖, 俄胜哲, 赵天鑫, 袁金华, 刘雅娜, 路港滨, 张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0): 146-15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18  
    摘要 + 95 )   HTML 1 )    PDF ( 1408KB )( 669 )   

    数字土壤制图是基于土壤成土学、地理学和数学理论知识,借助3S技术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土壤制图技术。国内外学者从环境协同变量的生成、样点数据的获取、数字土壤制图模型或方法的选择及土壤图的产生与验证这4个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对制图方法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数字土壤制图的五类方法,分别是地统计学方法、确定性插值、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专家知识模型。同时基于不同方法的特征,从样本的密度和分布状况、地形地貌特征及目标变量等方面考虑,选择适用于研究区域的制图方法。数字土壤制图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将人类活动因子加入环境协同变量;基于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建立更有效的采样方法;新型建模方法的应用(深度学习和多模态方法)。

    近40 a中国畜禽养殖信息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李全胜, 曹姗姗, 张志勇, 孙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48-1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83  
    摘要 + 133 )   HTML 4 )    PDF ( 2811KB )( 298 )   

    近40 a来,中国畜禽养殖信息技术研究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定量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脉络、现状、热点与趋势,可为畜禽养殖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学科布局和未来规划等提供有益借鉴。以中国知网1980年1月—2022年2月收录的畜禽养殖信息技术领域科研文献为数据源,构建多条件组合专业检索式,获取有效文献1908篇,建立文献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 5.8.R3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文献分布时间和演化趋势分析显示中国畜禽养殖信息化研究大致经历了1980—2004年、2005—2013年以及2014年至今3个发展阶段。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是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大部分机构和研究者还有很大的交流合作空间。热点分析表明出现频次最多的3个关键词为物联网、畜牧业、信息化,关键词聚类揭示畜禽养殖信息化研究主要围绕信息技术、饲养标准、畜牧生产等16个主题6大方向开展。未来的研究中还要加强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以新疆鄯善县为例
    卡德叶古丽·买尔丹, 海力且木·斯依提
    农学学报    2024, 14 (3): 81-9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83  
    摘要 + 104 )   HTML 2 )    PDF ( 1511KB )( 48 )   

    以新疆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的形式,对新疆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与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新疆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最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6项整治任务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评价值为2.9186,其中村庄规划管理效果评价值为2.8817,厕所革命与粪污治理效果评价值为2.83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评价值为2.8816,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评价值为3.1291,村容村貌整治的效果评价值为3.1480,建设和管护机制的效果评价值为2.610。根据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结果,分析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提出了应提高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度、因地制宜进行厕所改造与粪污治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等4个方面优化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展望。

    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分析
    丁慧媛, 王寿辰
    农学学报    2024, 14 (1): 90-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60  
    摘要 + 196 )   HTML 4 )    PDF ( 1394KB )( 913 )   

    新时期,抓住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山东省16地市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准确测度全省及16地市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及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数字经济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间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数字经济通过提升人才资源发展潜力、地区创新发展活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数字经济渗透度、提升农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和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探索——基于水平、驱动力与模式的研究
    王德斌, 吴文婕, 刘珊珊, 陈俏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91-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82  
    摘要 + 172 )   HTML 1 )    PDF ( 1657KB )( 448 )   

    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发展新模式,旨在进一步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实现农村产业可持续繁荣。研究基于新疆和田地区2016—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熵值法、熵权TOPSIS综合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测算研究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熵权TOPSIS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表明新疆和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处在发展阶段,产业融合行为、产业融合效果已初见成效。(2)市场需求因素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影响最为突出;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关联产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较为密切。(3)和田地区各县市之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与距离和田市市区距离呈一定正相关,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综上,研究提出“一产为基础,二产连两头”、“一产连三产,发挥多功能”、“二产中间连,一三齐发展”等产业融合模式,为和田地区实现脱贫巩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基于HJ卫星的冬小麦白粉病监测研究
    庄东英, 殷敏, 耿安红, 李卫国, 崔必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8): 137-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38  
    摘要 + 123 )   HTML 1 )    PDF ( 1622KB )( 49 )   

    对不同区域处在开花期的冬小麦进行白粉病病情指数(DI)调查,并同步进行冠层光谱测定及田间取样。选择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和空气温度3个对小麦生长起重要作用的因子,分别将这些因子与DI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型和专题图制作。结果表明,3个因子与DI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叶片叶绿素、叶片含水量和DI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16和0.633。叶片叶面积指数(LAI)和温度与D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72和0.561。可以通过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温度和LAI(用NDVI转换)的变化了解白粉病病情指数变化,研究证明遥感监测病情指数是可行的,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反演小麦的白粉病病情指数。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遥感监测白粉病病情指数的专题图。

    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和支持政策
    杨丹, 朱纯子, 刘自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153-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91  
    摘要 + 202 )   HTML 1 )    PDF ( 1757KB )( 34 )   

    特色农业是建立在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优势农业、高效农业和品牌农业,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厘清了特色农业的内涵, 指出其区域独特性、技术先进性、产业集聚性、市场风险性等基本属性, 并梳理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当前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特色农业逐渐做精做大做强,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仍受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特点不明显、投资渠道较少、产业链较短等因素制约。因此, 通过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吸引鼓励精英人才下乡、发挥多元主体带动作用、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树立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等路径;并从健全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投融资机制、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健全风险规避机制等方面设计支持政策, 有助于正确把握和推动各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高效实现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浅析数字农业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中的应用
    杨玲
    农学学报    2023, 13 (6): 97-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52  
    摘要 + 232 )   HTML 14 )    PDF ( 1025KB )( 352 )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特点,阐述了数字农业技术可在以下几方面助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生产过程管控、监管效能提升和产销顺畅对接等。结合数字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从统筹主体登录、突出推进重点、开展生产经营主体分类指导和强化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福建平潭青观顶村为例
    詹伟鹏, 蔡晨璐
    农学学报    2023, 13 (3): 107-11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14  
    摘要 + 311 )   HTML 5 )    PDF ( 1092KB )( 751 )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两者间的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壮大。但乡村生态旅游业中存在的建设管理不严格、科学规划不到位、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产品模式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借鉴福建省平潭青观顶村生态旅游发展实例,从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生态旅游立法、明确政府职责、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3个方面的对策,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

    乡村振兴时代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振兴路径与对策探析
    袁合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0):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99  
    摘要 + 275 )   HTML 4 )    PDF ( 2110KB )( 31 )   

    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科技创新是产业振兴的关键,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产业振兴的作用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陕西省安康市的实证,深入分析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微观视角和实证层面研究产业振兴对科技的实际需求,探索提升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创新能力、新兴工业创新水平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并从主导产业重大创新、创新平台升级发展、科技资源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提出赋能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为同类地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振兴提供案例研究和决策参考。

    基于阿里云的无土栽培营养液信息采集系统
    王莹, 乔晓军, 姚世元, 王志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8): 150-1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05  
    摘要 + 320 )   HTML 3 )    PDF ( 1920KB )( 84 )   

    为实现对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影响作物生长的各重要因子的精准测量与控制,笔者研制了一种基于阿里云的温室无土栽培营养液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采集模块、控制模块、云平台和应用终端4个部分。首先利用传感器实时测量营养液的电导率、酸碱度、液温、液位和含氧量等影响因子信息,然后进行数据整合处理,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送至控制模块及阿里云平台进行数据保存,最后通过Web端实时监控营养液各信息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准确监测营养液的信息,合理反馈供给作物所需营养液信息,达到功能设计要求,而且系统成本低,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农业科学普及助力乡村振兴实证研究——以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例
    陈秋菲, 贾国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1): 160-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87  
    摘要 + 313 )   HTML 3 )    PDF ( 1266KB )( 357 )   

    研究旨在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全国各地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借鉴。在文献研究农业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以及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五位一体”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9—2021年间,平台累计向全省提供科学普及服务1130.71万例,现已成为辽宁“互联网+农业”的典型案例,是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品牌。各地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借鉴辽宁12316平台的建设经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各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必要建立“星系式”科普服务体系,跨区域开展科普活动;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叶面积测量中的应用
    宋英博
    农学学报    2022, 12 (2): 73-7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218  
    摘要 + 322 )   HTML 5 )    PDF ( 1123KB )( 634 )   

    传统测量叶面积方法费时、低效,叶面积仪法高成本、维修不便。本研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测量叶面积,从解决图像阈值的分割、叶片阴影去除以及叶片边缘检测算法等问题出发,应用大津法求得阈值,中值滤波法去除杂点,采用Roberts算子检测边缘,进而计算叶面积。叶面积仪法与图像处理法比较叶面积值相关系数R2为0.962,剪纸法与图像处理法比较叶面积值相关系数R2为0.949,最后验证本方法适合大量叶面积的测量工作,且具有速度快、数据准确、精度高的特点。

    农业大数据信息采集平台建设研究
    李婷婷, 马娟娟, 张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245  
    摘要 + 231 )   HTML 5 )    PDF ( 2896KB )( 130 )   

    农业大数据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决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充分分析农业大数据信息采集平台建设意义与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大数据信息采集平台的建设思路以及整体框架,描述了平台采集的信息方式、采集内容方式,并设计了系统的核心功能,试图通过搭建农业大数据信息采集平台,推动农业相关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为农业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奠定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马晓蕾, 云振宇, 张延龙, 丁瑶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35): 147-15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37  
    摘要 + 587 )   HTML 5 )    PDF ( 1232KB )( 65 )   

    为了促进数字时代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实现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基于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相关研究的梳理,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法和模糊集法筛选出智慧城市评价共性指标,并在结合乡村地域特点选取特色指标的基础上,将智慧城市部分评价指标延伸至数字乡村,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着科学、全面、可靠与可得的原则,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包含发展支撑、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治理、数字民生、产业数字化等5个维度的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相比,更加全面、科学,既体现了以智慧城市发展带动数字乡村发展的本质内涵,也较为客观地从县村之间的互动关系上体现了城乡在数字建设融合发展上的融合程度。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思考
    孙宁, 瞿阳, 冯献, 李瑾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26): 159-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768  
    摘要 + 417 )   HTML 8 )    PDF ( 1114KB )( 145 )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利用文献演绎法和归纳综述法,研究了当前中国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发现中国乡村文化服务仍存在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源供给形式单一、治理机制尚未完善、数字型人才紧缺等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缩小城乡文化鸿沟、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提供了全新机遇。应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加速乡村文化振兴,重点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财政支持,完善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资源供给和治理机制等实现乡村文化跨越式发展,并通过鼓励数字消费和培养数字型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加速乡村文化振兴进程。

    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
    李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25): 150-1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226  
    摘要 + 220 )   HTML 4 )    PDF ( 1296KB )( 149 )   

    为了解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比较各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差距与不足,以万方数据库《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收录的33种国内涉农大学学报为调研对象,采用网络调查统计方法对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建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期刊网站、在线采编系统得到普及,基本实现期刊当期内容的在线发布、过刊浏览、在线预出版,微信公众号、RSS订阅、邮件推送等多元化传播服务也在不断建设中,也存在网站建设良莠不齐、提供的服务水平欠佳、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期刊网站建设,整合期刊资源、提升数字化,加强数字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学科助力涉农大学学报建设等方法来提高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水平。

    数字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基于Coral组件架构
    张瑞, 朱春燕, 刘畅, 徐识溥
    农学学报    2021, 11 (8): 90-9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136  
    摘要 + 433 )   HTML 15 )    PDF ( 3678KB )( 465 )   

    随着信息化进程在农业领域的快速推进,人们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笔者以果业为背景,针对果业种植过程中信息服务需求,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Coral组件架构的数字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分为数据采集层、服务层、应用层。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系统功能结构有农业物联网监控管理、种植生产管理、专家远程服务、农产品安全溯源与农产品网上商城5个功能模块。该平台为果业从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信息资讯以及规范标准,对推动果业种植过程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