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报道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农民致富以及有关乡村振兴政策、技术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为内容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文本分析的创意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感知研究——以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为例
    梅雪莹, 唐玲, 贾新平, 贾俊丽, 罗海蓉, 曹璞渊
    农学学报    2025, 15 (1): 100-10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54  
    摘要 + 68 )   HTML 4 )    PDF ( 1336KB )( 136 )   

    创意休闲农业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消费者感知对创意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主题创意农园是江苏省创意休闲农业的新模式。本研究以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为例,基于UGC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IPA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游客景观偏好特征、构建景观感知要素体系、开展定量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表明:游客积极情绪明显;景观感知要素满意度和关注度整体较高;创意景观和创意体验是关注重点;设施服务体验需进一步提升。据此,从完善基础配套服务、丰富景观创意表达、打造多重互动体验以及强化园区科学运营4个方面提出建议。

    基于GIS的安吉县茶树栽培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许金萍, 蒋晓梅, 胡波, 胡越, 李云, 程仡锴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 119-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0  
    摘要 + 64 )   HTML 2 )    PDF ( 2147KB )( 34 )   

    安吉白茶产业是安吉县核心农业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编制安吉县茶树种植区划可为茶农建设茶园提供有利支持。利用安吉县及周边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及49个加密自动气象站点的气温及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资料、基础地理数据及土壤资料,选取气象、地形、土壤9个因子进行空间分布的精细化模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茶树栽培适宜性区划评估模型,完成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区划。结果表明,安吉县适宜茶树栽培的面积为623.09 km2,分布在北部及中部的梅溪镇、溪龙乡、递铺街道、昌硕街道等地区;较适宜茶树栽培的面积为622.46 km2,分布于县域中北部的递铺街道、孝丰镇、鄣吴镇、杭垓镇西部、天荒坪镇北部等地区;不适宜栽培区域面积为441.43 km2,主要分布于县域的南部地区,包括章村镇、报福镇、上墅乡、天荒坪镇南部及山川乡等地。对安吉县茶树栽培的适宜性进行区划,可为安吉白茶种植提供地理位置选择参考,为扶贫茶苗优质生产提供思路。

    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化水平研究——以北大荒集团为例
    郭晓宇, 王玉斌, 吴伟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5): 156-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49  
    摘要 + 95 )   HTML 4 )    PDF ( 1270KB )( 91 )   

    研究旨在测度典型农业龙头企业北大荒农垦集团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期明晰其发展现状,为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从5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用德尔菲法测度权重,计算最终得分。研究发现,2008—2022年,北大荒集团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得分由0.296分提升至0.704分。虽然各分公司发展基础不一致,发展模式有所差别,发展速度不同,但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在2008—2022年总体均呈现出上升趋势,整体步调基本一致。北大荒集团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尤其是在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展较为迅速,为其他农业龙头企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最后从保持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大科技投入和转化、推动人才培养、推进产业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发展水平及发展路径研究——以五台山为例
    智慧勇, 焦钰, 韩伟宏
    农学学报    2024, 14 (11): 80-8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98  
    摘要 + 99 )   HTML 0 )    PDF ( 1465KB )( 115 )   

    本研究旨在探讨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18—2022年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五台山以农林为切入、以山水为背景、以生态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纽带,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融合;受疫情影响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变化波动较大,2022年五台山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C值为0.664,发展水平最高;从各个层面来看,经济层面>生态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还需重点关注社会和文化方面;2021年和2022年耦合协调程度均为良好协调。并提出着力产业提质、丰富产品业态、拓展营销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强化科技支撑和凝聚产业融合等发展优化路径。本研究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评价体系和科学依据。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永琪, 卢俊, 李刚
    农学学报    2024, 14 (11): 88-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3  
    摘要 + 107 )   HTML 3 )    PDF ( 4071KB )( 88 )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空间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已建设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不平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北地区,全省及不同区域在空间上均呈集聚分布形态。核密度估计显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依托的“一心三核”集聚连片分布格局。(2)广东省各地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布不均衡。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地市差距最大,粤北地区差距相对较小。县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广东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存在明显的集聚区域,有3个县区高—高集聚比较明显,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的黄埔区,粤西地区的化州市、电白区。(3)广东省主要依托种植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且多以粮油种植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类型共同发展。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集聚核心存在差异,但“多点集聚”的总体特征较稳定。(4)农田总量、水利灌溉、农业专业村镇、农业龙头企业等12个因素对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空间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存在双因子增强交互作用,其中农业龙头企业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一系列因素交互协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可从空间规划、制度设计以及地方建设等方面推动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水分与秸秆处理对玉米苗期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赵爱连, 范合琴, 杨豫龙, 温涛, 刘天学, 赵霞, 岳艳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7):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19  
    摘要 + 114 )   HTML 4 )    PDF ( 1183KB )( 35 )   

    为了缓解因气候变化产生的播种期干旱对夏玉米幼苗发育的不利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河南省许昌市灌溉试验站,采用不同底墒条件和麦茬处理方式,研究不同处理组合对播种层土壤水分和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的变深而增大,表现为偏湿平茬>正常平茬>偏湿除茬>偏干平茬>正常除茬>偏干除茬。SPAD值、光合速率及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正常平茬>偏湿平茬>偏湿除茬>正常除茬>偏干平茬>偏干除茬。因此,平茬相比除茬可以更好地改善土壤水分环境,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光合速率和产量,可以在生产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青稞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
    李施蒙, 袁玉婷, 南志强, 王晋雄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7): 90-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29  
    摘要 + 71 )   HTML 2 )    PDF ( 1061KB )( 43 )   

    本研究旨在探讨西藏地区油菜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青稞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油菜秸秆资源的高效肥料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选用‘藏青3000’作为试验作物,设置4种不同的油菜秸秆还田水平(0、1500、3000、6000 kg/hm2)和4种施肥水平(尿素和磷酸二铵分别为0、60、120、180 kg/hm2和0、75、150、225 kg/hm2)。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秸秆还田量处理显著影响耕层土壤的全磷和有机质含量,而施肥处理则主要影响土壤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对其他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显著。在青稞的基本苗数、株高、有效穗数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方面,不同施肥量之间的差异显著;同时,基本苗数和产量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相较于单独施用化肥可以有效提高青稞的产量,尤其是当秸秆还田量达到6000 kg/hm2(全量还田),配合尿素、磷酸二铵各180、225 kg/hm2时,青稞的产量最高,比同等施肥水平下无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增加了4.03%。综上所述,在西藏地区,油菜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养分,还可以有效提升青稞的产量。

    基于DEA模型的陕西县域电商扶贫效率测度及空间特征研究
    魏笑笑, 邢婕
    农学学报    2024, 14 (9): 94-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75  
    摘要 + 77 )   HTML 2 )    PDF ( 1370KB )( 155 )   

    农村电商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测度电商扶贫效率及其空间特征分析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县域电子商务扶贫效率测度方法,对陕西省84个县域进行静态测算,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关中、陕北、陕南地区84个县域的电商扶贫综合效率均值为0.613,陕西大部分区县电商扶贫综合效率较低,陕北地区的电商扶贫综合效率最高,与关中、陕南的电商扶贫效率差距较大。陕西县域电商扶贫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空间特征方面,在陕西各县域,电商的发展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未能形成相似的产业集群。鉴于此,根据不同县域电商扶贫效率的特点,提出了促进电商扶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紫色叶片水稻在“稻田画”应用中的品种筛选研究
    陈淑慰, 郑伟才, 李昀哲, 罗敏, 王鸿昌, 莫坚强, 郑芝波
    农学学报    2024, 14 (6): 93-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72  
    摘要 + 136 )   HTML 4 )    PDF ( 3599KB )( 90 )   

    为筛选适合东莞乃至华南地区种植的观赏性佳、抗性强、产量高、性状稳定的彩色稻品种,引进14个紫色叶片的彩色稻品种进行早晚造种植试验,在全生育期调查记录叶色、株高、抗倒性、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同品种早晚造及品种间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早造、晚造的叶色、生育期、株高、产量都有明显差异;14个彩色稻品种(系)间叶色和农艺性状也有显著差别,综合各个性状研究分析,筛选出分别适合早造、晚造种植的彩色稻品种。早造最优推荐为‘省紫’、‘花紫’、‘优紫’和‘紫叶红米’,其次是‘杭紫’、‘坚紫2号’、‘矮紫’和‘英紫’;晚造最优推荐为‘省紫’、‘花紫’和‘优紫’,其次是‘坚紫2号’、‘矮紫’、‘英紫’、‘紫叶红米’、‘江紫1号’、‘江紫2号’和‘紫红1号’;颜色最为好看的是‘英紫’,但它存在植株比较矮小、产量低等问题,为了“稻田画”图案的美观,可以选择小范围应用。研究可用于指导“稻田画”的制作用种,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粮食丰收,推动湾区都市高品质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角度
    陈洁, 王贺, 李玉, 石常峰
    农学学报    2024, 14 (5): 24-3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4  
    摘要 + 130 )   HTML 7 )    PDF ( 1423KB )( 67 )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探索治理长效机制是目前农村环境治理相关研究的薄弱点,旨在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首先将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和农户三方作为博弈主体,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然后运用Python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三方主体的策略演化路径。结果发现,政府积极监管得到的奖励以及成本、政府消极监管成本以及由于消极监管导致的损失、乡镇企业积极履行环保策略的总收益及成本等因素都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的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演化博弈探究结果,提出在法治机制、财政稳定投入机制、行政监督与奖罚机制、科技创新驱动机制以及多主体参与机制方面构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并从博弈三方主体角度给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胡举伟, 郑磊, 黄乐秋, 孟鑫, 朱晓洁, 刘辉, 李新柱, 宋涛
    农学学报    2024, 14 (5): 33-3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26  
    摘要 + 133 )   HTML 5 )    PDF ( 1129KB )( 156 )   

    壳聚糖是一种从几丁质生产的天然、安全且低成本的生物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性质,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综述聚焦于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在农业领域的多重作用,特别是在种子处理、土壤修复、肥料和农药增效方面。研究表明,壳聚糖可用于种子包衣,形成物理屏障以抵御病原体侵染,并且其抗菌活性有助于促进作物生长及提高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此外,低分子量壳聚糖能显著诱导植物的抗病性。近年来,壳聚糖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已被开发用于包裹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和微量元素等,旨在实现农药和肥料使用的减量化和效率化,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研究还探讨了壳聚糖及其纳米粒的未来研究方向。

    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于中国农村应急科普的思考
    冯桂真, 王长海
    农学学报    2024, 14 (4): 101-10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54  
    摘要 + 113 )   HTML 5 )    PDF ( 1164KB )( 185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频发的突发事件以及相对薄弱的应对和自救能力。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中国农村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应急科普能力不足和科普效能低下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研究发现,提高农村居民的应急科学素养是提升农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基于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居民特点,提出了以加强农村应急科普队伍建设为关键措施、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理念引导实践、创新应急科普手段为主要途径、优化丰富应急科普资源为保障支撑等系列针对性建议。旨在通过开展应急科普教育,增强农村居民的预防意识和科学应对能力,从而为农村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生物多样性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陈俊斌, 胡广
    农学学报    2024, 14 (4): 42-5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39  
    摘要 + 149 )   HTML 10 )    PDF ( 1648KB )( 208 )   

    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农业固碳增效被写入“双碳目标”,低碳农业随之兴起。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基础,在农业低碳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是实现农业减排固碳的重要路径。收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0—2022年的文献,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的关键词共现以及聚类分析,对近年来国际低碳农业中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对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是目前低碳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而生物防治是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低碳化的主要途径,通过对不同生物类群多样性的生态价值进行梳理,发现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从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尺度,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助力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人才与科技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吴骏泽, 郭静如
    农学学报    2024, 14 (3): 106-10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28  
    摘要 + 133 )   HTML 2 )    PDF ( 1181KB )( 137 )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才和科技工作对于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中国农学会的实践案例,系统阐述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及其成效。在人才工作方面,研究指出夯实人才工作基础、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以及优化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通过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举荐品牌,有效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识别与晋升;在科技工作方面,提出加强科技战略规划、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发展农业科技志愿服务等关键措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研究结论表明,人才和科技是实现农业强国梦想的双重驱动力。只有深入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确保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大食物观指导下的农业科学创新
    朱长青, 王岳, 林良夫, 孙崇德
    农学学报    2024, 14 (3): 110-11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30  
    摘要 + 167 )   HTML 5 )    PDF ( 998KB )( 122 )   

    探讨了大食物观对农业科学创新的指导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提出了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农业科学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论文认为,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希望农业科学创新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丰富食物品种,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论文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基础数据少、农业生产与科技脱节、农业人才层次不均衡、农业物流体系革新慢、学科间科研水平不一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加强基因与表型研究、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等对策。进而根据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的需要,提出了鼓励农业种质原始创新、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发展等农业科学创新的具体举措。大食物观指导下的农业科学创新,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以新疆鄯善县为例
    卡德叶古丽·买尔丹, 海力且木·斯依提
    农学学报    2024, 14 (3): 81-9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83  
    摘要 + 104 )   HTML 2 )    PDF ( 1511KB )( 48 )   

    以新疆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的形式,对新疆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与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新疆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最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6项整治任务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评价值为2.9186,其中村庄规划管理效果评价值为2.8817,厕所革命与粪污治理效果评价值为2.83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评价值为2.8816,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评价值为3.1291,村容村貌整治的效果评价值为3.1480,建设和管护机制的效果评价值为2.610。根据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研究结果,分析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鄯善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提出了应提高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度、因地制宜进行厕所改造与粪污治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等4个方面优化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展望。

    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池江涛, 王艳伟, 郑善枫
    农学学报    2024, 14 (3): 91-10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1  
    摘要 + 186 )   HTML 12 )    PDF ( 5293KB )( 322 )   

    为系统梳理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前沿,以2000—2022年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4609篇文献为数据样本,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和文献计量研究法,对国内外农村基础设建设的研究现状、关键词聚类与突现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发文整体呈增长趋势,国外研究热度整体高于国内;国内研究更关注经济、财政等学科领域,国外研究涉及环境、科学、生态等学科领域;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均较少,相较于国外研究机构,国内机构彼此之间项目交流与研究合作更少;国外研究关键词主要聚焦于绿色基础设施、农村卫生、农村电气化以及可持续生计等方面,国内研究关键词主要包括乡村振兴、农田水利、农村经济等;现阶段,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国内重点关注乡村振兴与农村电商等内容。最后,探讨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关注可持续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吴少博, 邢力元, 王进朝, 贾梦珂, 刘春晖, 周琼琼, 王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48-1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51  
    摘要 + 193 )   HTML 5 )    PDF ( 2705KB )( 2771 )   

    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不仅将废弃的生物质“变废为宝”,还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是实现绿色、循环、低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对1990—2022年国内外发表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工具,对该领域发文数量的年变化趋势、关键词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外近10年,从2002年开始国际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和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国内,年发文量的增长趋势也显著高于国内,国内外发文量的差距也在逐年扩大。国内外对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不完全相同,国内偏向于将废弃物用于生产有机肥,以实现绿色低碳农业的循环利用;国外侧重于将废弃物进行生物质材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以弥补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未来国内应该努力拓宽农业废弃物的处置方式,将农业废弃物原材料进行分类处置,用于基质化、饲料化、肥料化、材料化和能源化,同时将废气、废热、废渣进行回收利用,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无害化、减量化、多元化的多级利用。研究结果为国内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现状、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
    王建伟, 李东晓, 王红光, 李浩然,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6): 67-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42  
    摘要 + 151 )   HTML 3 )    PDF ( 1313KB )( 1601 )   

    农业生态系统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固碳端,在固碳减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类型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来源、固定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现有研究成果、减排潜力以及存在问题,总结了推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固碳相关领域的研究,展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探索途径。为中国进一步固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尽快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广西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韦敬楠, 白宇航
    农学学报    2024, 14 (2): 76-8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80  
    摘要 + 132 )   HTML 4 )    PDF ( 1310KB )( 143 )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了研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广西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会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农村道路设施与农业经营规模对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增收对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起到中介效应。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全面提高广西农业机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