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渔业
运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法,先后对12种314个淡水鱼类样品、19种356个海水鱼类样品、9种147个虾蟹类样品、5种137个贝类样品和4种59个头足类样品共计1013个鲜活水产样品中本底甲醛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鲜活水产品中甲醛含量中位值为0.25mg/kg,平均值为6.31mg/kg,中位值远低于平均值,因而多数水产品中甲醛的本底含量处于低端水平。在调查的49个水产品样品种类中,龙头鱼、鳕、中国枪乌贼、口虾蛄、梭子蟹等种类甲醛本底含量较高,另外淡水鱼类样品中的罗非鱼甲醛含量要显著高于其它种类的淡水鱼类(p<0.05)。不同类型的水产品之间甲醛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海水鱼类样品中甲醛含量最高,其次为头足类样品、甲壳类样品和贝类样品,淡水鱼类样品中甲醛含量最低 。
为寻找合理的方法评估比较克氏原螯虾和红螯鳌虾出肉率的高低,从而为其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虾的出肉率和可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出肉率高于克氏原螯虾出肉率,第一腹节宽为影响克氏原螯虾出肉率的重点性状;体长和头胸甲长为影响红螯螯虾出肉率的重点性状,全长次之。得出结论:(1)可量性状与出肉率的相关性相较于可量性状与肉质量的相关性更能突出重点性状;(2)通过测量可量性状或通过性状比值进行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出肉率方面的选育都是可行的。
通过研究史氏鲟鱼鱼籽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利用蛋白质营养的化学评估,为鲟鱼鱼籽的深加工提供参考,为鲟鱼资源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常规测定方法分析史氏鲟鱼鱼籽中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史氏鲟鱼鱼籽中粗蛋白含量为26.00%;18种氨基酸含量为25.21%,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10.16%,占氨基酸总量的40.30%,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67.51%,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色氨酸,其氨基酸评分为92;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2.8%,EPA和DHA共占10.3%;矿物质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达22.07 mg/kg和18.00 mg/kg。因此,史氏鲟鱼鱼籽具有高蛋白、低糖的特点;蛋白中氨基酸种类齐全,配比合理;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值得大力开发研究与推广的优质资源。
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是一种优良的冷水性养殖鱼类,为了进行山女鳟养殖群体的遗传管理,本研究构建了山女鳟的AFLP分析体系,试验采用两组酶切组合酶切山女鳟基因组DNA,并对酶量及酶切时间、预扩增模板用量、预扩产物稀释倍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00ng DNA用3U的EcoRI在37℃酶切3h后,再分别用3U的TaqI和Tru9I在65℃酶切4h连接效果最佳,取3μL连接产物进行预扩增,将预扩增产物稀释5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可以得到清晰的扩增图谱;对两组酶切组合进行对比发现,EcoRI-Tru9I组合扩增的条带数多于EcoRI-TaqI组合,但后者的多态性位点比例高于前者。
为研究分析长江铜陵地区紫薄鳅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以紫薄鳅头肾为材料,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体内直接注射培养,空气干燥法制片制备紫薄鳅染色体标本,对紫薄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核型分析的结果表明:紫薄鳅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6m+10sm+8st+26t,臂数为66。研究结果丰富了紫薄鳅细胞遗传学参数,为紫薄鳅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探讨高铁酸钾在水环境中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简称ORP)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种属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测定了ORP在水环境中随浓度、时间、pH变化的数值,并采用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高铁酸钾对鲤鱼、罗非鱼、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高铁酸钾进入水环境后,水体ORP与高铁酸钾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并逐渐降低,至48 h后达到最低值;pH对ORP有一定的影响,碱性水体中ORP的下降速率快于酸性和中性水体。高铁酸钾对不同的鱼类表现出不同的毒性作用,其对鲤鱼、罗非鱼、斑马鱼的96 h LC50值分别为156.36、145.31、123.74 mg/L,且毒性效应表现在鱼体接触染毒物质后的48 h内,在48~96 h不表现毒性作用。研究表明,高铁酸钾对鱼类的急性毒性与其ORP的动态变化相关。研究认为,高铁酸钾对鱼类的毒性主要是由其自身的强氧化性所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