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水产渔业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报道的水产渔业研究成果、生产实践、行业动态以及水产有关知识的论文为内容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丁香酚对澳洲长鳍鳗麻醉效果的研究
    孟庆磊 董学飒 朱永安 王俊鹏 安丽 杨玲 刘羽清 付佩胜
    农学学报    2011, 1 (7): 46-50.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414  
    摘要 + 4065 )     
    为了研究一种适合澳洲长鳍鳗测量、标记、取血等试验操作的麻醉技术,进行了丁香酚对澳洲长鳍鳗麻醉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丁香酚对澳洲长鳍鳗有较好的麻醉效果(P<0.05),20~120 mg/L浓度平均都可在10 min内使其达到麻醉期,且麻醉后平均都能在10 min内完成复苏,复苏率达100%。麻醉和复苏所需时间除40、60、80、100 mg/L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组间以及其他各组与40、60、80、100 mg/L组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麻醉需时并非总是随丁香酚浓度增加而缩短,浓度从20 mg/L提高到30 mg/L,平均需时从312.88 s下降到252.25 s;到40 mg/L时,平均需时却陡增至582.00 s;浓度40~120 mg/L间,麻醉需时总体随丁香酚浓度增加而缩短,与浓度呈较强负相关关系(r=-0.84,P<0.05),至120 mg/L时降至267.50 s。麻醉后平均复苏需时以20 mg/L最短,为233.50 s,30 mg/L次之,为420.05 s;整体趋势与浓度并不呈明显的线性关系,而是与浓度及麻醉时间均有一定相关(r=0.52,P<0.05)。可见,丁香酚是安全、有效的澳洲长鳍鳗麻醉剂,浓度20~30 mg/L效果最佳,平均可在4~5 min达到麻醉期,麻醉后可在4~7 min复苏,可满足常规实验操作的需要。
    脂多糖与β葡聚糖对迟钝爱德华氏菌亚单位疫苗的免疫促进效果研究
    刁菁 叶海斌 于晓清 许拉 樊英 李天保 王淑君 王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5): 46-5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1983  
    摘要 + 3691 )      PDF ( 1966113KB )( 722 )   
    为了研究脂多糖与β葡聚糖的协同免疫促进效果,本论文重组表达了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一个高效亚单位疫苗候选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利用纯化的重组GAPDH(rGAPDH)蛋白单独或混合脂多糖和β葡聚糖免疫牙鲆,免疫后通过检测牙鲆抗体水平、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保护力三方面指标变化对脂多糖和酵母β葡聚糖的免疫促进效果进行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显示,脂多糖和β葡聚糖与rGAPDH蛋白共免疫组牙鲆的抗体效价在免疫后第14和30天均显著高于单独免疫rGAPDH蛋白的牙鲆,在第30天时其效价为211.76;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相比PBS对照组,牙鲆在注射免疫后脾脏组织中IL-1β、IL-6、MHC-IIα、IgM、TCRα及C型溶菌酶6种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而其中脂多糖和β葡聚糖与rGAPDH蛋白共免疫组牙鲆在免疫后多个时间点其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独免疫rGAPDH蛋白的牙鲆;免疫保护性实验结果同样显示,脂多糖和β葡聚糖与rGAPDH蛋白共免疫组牙鲆在攻毒后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独免疫rGAPDH蛋白组,直至第14天累计死亡率为30%,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8%。研究表明,脂多糖和β葡聚糖作为疫苗免疫刺激剂使用可显著增强牙鲆的免疫应答水平,提升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
    王林,李冰,朱健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 (5): 10-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90065  
    摘要 + 2389 )      PDF ( 575KB )( 924 )   
    为了能够从微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解释湿地净化水体的原理。本文分析了下一代代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过程和原理,总结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的优缺点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同时本文得出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指出了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处理庞大数据等问题。但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对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云南珠江水系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龙山金线鲃
    李光华,吴俊颉,冷云,周睿,潘晓赋,韩非,李顺勇,梁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 (5): 153-1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80066  
    摘要 + 2164 )     
    旨在描述采集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树皮乡小新寨村龙山脚下一喀斯特洞穴出水口的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新种以采集标本的地名命名为龙山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longshanensis Li et Wu sp. nov.)。经形态学鉴定,该新种背鳍具有7根分枝鳍条,末根不分枝鳍条后缘呈锯齿状;眼正常;口亚上位;背部隆起;体侧分布有不规则黑褐色圆斑;侧线孔59~62。新种与背部隆起,体侧分布有不规则黑褐色圆斑,口端位、侧线孔81~88的麻花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maculatus)能明显区分;与口亚上位,背部无明显隆起,通体金黄色,侧线鳞71~81的阳宗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yangzongensis)亦能明显区分。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组合,亦可将该新种与金线鲃属其他种明显区别。
    不同施肥方式对鱼腥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林瑞余,,林豪森,柯玉琴,彭春华,,梁康迳,魏道智,,张重义,林文雄,,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2): 364-3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12364  
    摘要 + 2160 )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测定鱼腥草株高、分枝数和鲜重,分析了5种肥料对鱼腥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在种植初期生长较慢,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增加鱼腥草生长后期的株高和分枝数,其中以鸭粪和猪粪的作用最明显。施用有机肥对鱼腥草有增产作用,以中等施肥水平鸭粪的鱼腥草产量最高。增施有机肥量对鱼腥草地下部的增产作用高于化肥和常规肥。在鱼腥草人工栽培中,鱼腥草施肥宜选择鸭粪为主,与其它有机肥(人粪尿、猪粪)配合施用,并在植株生长前期和后期辅以少量速效化肥。在施肥水平上,人粪尿、猪粪、鸭粪、施用量依次以108000 kg/hm2,54000 kg/hm2,45000 kg/hm2为宜。
    鲜活水产品中甲醛本底含量状况调查
    段文佳 周德庆 张瑞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3): 383-39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3685  
    摘要 + 2024 )      PDF ( 696427KB )( 1486 )   

    运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法,先后对12种314个淡水鱼类样品、19种356个海水鱼类样品、9种147个虾蟹类样品、5种137个贝类样品和4种59个头足类样品共计1013个鲜活水产样品中本底甲醛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鲜活水产品中甲醛含量中位值为0.25mg/kg,平均值为6.31mg/kg,中位值远低于平均值,因而多数水产品中甲醛的本底含量处于低端水平。在调查的49个水产品样品种类中,龙头鱼、鳕、中国枪乌贼、口虾蛄、梭子蟹等种类甲醛本底含量较高,另外淡水鱼类样品中的罗非鱼甲醛含量要显著高于其它种类的淡水鱼类(p<0.05)。不同类型的水产品之间甲醛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海水鱼类样品中甲醛含量最高,其次为头足类样品、甲壳类样品和贝类样品,淡水鱼类样品中甲醛含量最低 。

    世界鱼类数据库(FishBase)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曾首英 静莹 张晓琴 岳昊 杨宁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6): 382-3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0973  
    摘要 + 1978 )      PDF ( 750134KB )( 1405 )   
    世界鱼类数据库(FishBase)是目前所有生物多样性物种的数据库中最具规模、推动最广的渔业专业性数据库。迄今为止,该库收集了31 000多种鱼类的信息,几乎涵盖了每个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分类学、种群动态、遗传、生理等特征及其经济价值等信息,极具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国于2007年成为其第9个成员国。文章对FishBase的主要功能与信息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纳,并对其检索途径与方法进行介绍,旨在为国内相关企业和渔业科研机构提供便捷的信息索取手段与方法,并为水产行业提供技术支撑信息。也期望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一宝贵的信息资源。
    硝酸稀土对鲫鱼生长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王 松,鲍方印,肖明松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5): 0-null.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5696  
    摘要 + 1973 )      PDF ( 311829KB )( 1223 )   
    在鲫鱼的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硝酸稀土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稀土元素对鲫鱼生长性能和体内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45mg/kg的硝酸稀土效果最为明显,可以大大提高鲫鱼的生长速度,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1)、增强抗病力、降低死亡率,还可明显提高鱼体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p﹤0.05)。
    升温对不同管足颜色中间球海胆家系和红、白管足中间球海胆免疫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丁文君,丁君,张伟杰,丁玉龙,何鹏
    农学学报    2015, 5 (9): 110-11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4110017  
    摘要 + 1940 )      PDF ( 1353KB )( 1020 )   
    为研究升温对不同管足颜色中间球海胆家系和红、白管足中间球海胆免疫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实验设置不同温度梯度(15、20、22、24及26℃),分别对不同管足颜色海胆家系和红、白管足海胆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ZM)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随着水温升高,RR、RW、WR和WW家系中间球海胆SOD、CAT、POD、LZM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范围为2.39 ~4.36U/ml、2.79 ~5.17U/ml、2.71 ~4.97U/ml、3.66 ~5.69U/ml;CAT活性范围为63.02 ~112.76U/ml、62.47 ~169.37U/ml、66.40 ~140.77U/ml、72.29 ~149.20U/ml;POD活性范围为1.65 ~14.59U/ml、0.89 ~13.88U/ml、2.08 ~14.68U/ml、2.49 ~15.62U/ml;LZM活性范围为9.82 ~109.23U/ml、12.10 ~110.37U/ml、7.82 ~112.16U/ml、11.18 ~107.83U/ml;RR、RW、WR家系中间球海胆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含量范围为0.97 ~2.34nmol/ml、0.82 ~2.40nmol/ml、0.96 ~2.23nmol/ml,WW家系中间球海胆MDA含量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含量范围为1.55 ~2.60nmol/ml。(2) 红、白管足中间球海胆SOD 、CAT、POD、LZM活性也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红管足海胆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白管足海胆MDA含量则呈升高的趋势。(3) 随着水温升高,RR家系海胆SOD活性对升温胁迫响应早于WW家系海胆;RW家系海胆CAT活性高于WW家系海胆;RR家系海胆MDA含量低于WW家系海胆MDA含量;红管足海胆SOD、POD活性均高于白管足海胆,其中POD活性变化差异显著(P<0.05);26℃时,红管足海胆MDA含量显著低于白管足海胆MDA含量 (P<0.05)。以上结果表明,以红管足海胆为亲本培育的海胆家系对升温响应更灵敏、更耐高温。
    虾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bkt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及对玉米的遗传转化
    徐 静,曲延英,杨庆利,禹山林,檀琮萍,侯艳华,秦 松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8): 69-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869  
    摘要 + 1879 )      PDF ( 326062KB )( 977 )   
    虾青素是一种具有极强抗氧化活性的类胡萝卜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β-胡萝卜素酮化酶(Bkt)是由玉米黄素合成虾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采用La Taq DNA聚合酶用PCR的方法从pET-28a(+)bkt中扩增得到bkt基因,用bkt基因替换pBI221中的GUS基因形成含有CaMV 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的bkt基因表达盒,然后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的多克隆位点,最终获得带有选择标记和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bkt。通过农杆菌LBA4404介导将其转化进入玉米自交系齐319,转化后的愈伤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bkt基因已经转入玉米胚性愈伤组织
    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出肉率与可量性状的相关性
    安丽 孟庆磊 董学飒 付佩胜 刘超 张红 朱永安
    农学学报    2012, 2 (12): 54-56.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2-xb0300  
    摘要 + 1864 )      PDF ( 1090KB )( 1840 )   

    为寻找合理的方法评估比较克氏原螯虾和红螯鳌虾出肉率的高低,从而为其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虾的出肉率和可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出肉率高于克氏原螯虾出肉率,第一腹节宽为影响克氏原螯虾出肉率的重点性状;体长和头胸甲长为影响红螯螯虾出肉率的重点性状,全长次之。得出结论:(1)可量性状与出肉率的相关性相较于可量性状与肉质量的相关性更能突出重点性状;(2)通过测量可量性状或通过性状比值进行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出肉率方面的选育都是可行的。

    中国大城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和消费特征对比分析
    孙 琛,王建国,张海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8): 86-9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2289  
    摘要 + 1842 )      PDF ( 770KB )( 658 )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因此导致了水产品消费水平和消费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利用2013年在北京、上海、西安3个城市的问卷调研数据,从区域角度出发,对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以及包括购买倾向、消费种类、消费形态、消费场所、购买场所等消费特征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不同地区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的对策。
    叉斑狗母鱼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谈佳玉 徐文其 欧阳杰 陈庆余 沈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5): 71-7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040  
    摘要 + 1817 )      PDF ( 535864KB )( 663 )   
    为了研究叉斑狗母鱼(Synodus macrops)各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及对体重的影响,随机选取叉斑狗母鱼150尾,测定体长(X1)、体宽(X2)、体高(X3)、头长(X4)和体重(Y)共5个性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叉斑狗母鱼4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体长、体宽和体高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它们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指标,其中体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体高、体宽;头长通过间接作用影响体重;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剔除对体重直接作用不显著的性状,建立体长(X1)、体宽(X2)、体高(X3)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Y=-50.198+0.299X1+0.695X2+1.238X3(R2=0.930)。
    史氏鲟鱼鱼籽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饶秋华 罗土炎 苏德森 钱爱萍
    农学学报    2011, 1 (5): 28-31.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379  
    摘要 + 1799 )      PDF ( 1169KB )( 2122 )   

    通过研究史氏鲟鱼鱼籽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利用蛋白质营养的化学评估,为鲟鱼鱼籽的深加工提供参考,为鲟鱼资源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常规测定方法分析史氏鲟鱼鱼籽中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史氏鲟鱼鱼籽中粗蛋白含量为26.00%;18种氨基酸含量为25.21%,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10.16%,占氨基酸总量的40.30%,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67.51%,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色氨酸,其氨基酸评分为92;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2.8%,EPA和DHA共占10.3%;矿物质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达22.07 mg/kg和18.00 mg/kg。因此,史氏鲟鱼鱼籽具有高蛋白、低糖的特点;蛋白中氨基酸种类齐全,配比合理;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值得大力开发研究与推广的优质资源。

    江黄颡鱼、 黄颡鱼、 粗唇鮠及其杂交F1代形态差异分析
    王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2): 36-4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060  
    摘要 + 1756 )      PDF ( 880296KB )( 693 )   
    为了更好的为鲿科鱼类良种繁育提供判别依据,通过测定杂交组合Ⅰ(江黄颡、黄颡及其正反交 F1代)、杂交组合Ⅱ(黄颡、江黄颡、粗唇鮠及黄颡♀×粗唇鮠♂F1代、江黄颡♀×粗唇鮠♂ F1代)的形态和框架数据,用聚类和判别2种方法进行分析。聚类结果显示:组合Ⅰ中,黄颡与江黄颡在杂交 F1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母性效应;组合Ⅱ中,江黄颡♀×粗唇鮠♂比较倾向于其母本江黄颡,而黄颡♀×粗唇鮠♂比较倾向于父本粗唇鮠;判别结果显示:组合Ⅰ正反交中,其形态均匀的表现出黄颡和江黄颡的特征,没有较明显的表现出父本或母本的特征;组合Ⅱ中5群体的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5.33%,清楚地显示出各群体之间的形态学差异。结论:(1)黄颡、江黄颡的正反交杂种和江黄颡♀×粗唇鮠♂杂种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母性效应,而黄颡♀×粗唇鮠♂杂种则比较倾向于其父本粗唇鮠;(2)对比例性状参数和校正框架参数,综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更能提高形态分类的判别能力,说明参数越详尽判别能力越强。
    水产科研热点学科的期刊载文计量分析
    张晓琴,吴 均,陈欣然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2): 420-4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12420  
    摘要 + 1755 )      PDF ( 195853KB )( 496 )   
    通过分析《水产学报》和《中国水产科学》2002—2006年载文信息,对载文内容进行学科分类,试图探讨载文数量与水产科研热点学科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两刊在5年间的载文量共计1186篇,其中,以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的论文发表量最多,为290篇,占总载文量的24.5%。水产生物病害与防治学科的论文发表量居第二位,为195篇,占总载文量的16.4%。水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学科,但论文发表量并不多,5年间在两刊中达到发表水平的文章只有21篇,占总载文量的1.8%。对于渔业环境与生态学科而言,由于作者投稿选择期刊较分散,分析结果与实际略有偏差。结论认为,期刊载文计量分析能够反映出热点学科中的优势学科的基本水平,也能发现热点学科中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弱势学科。本研究旨在为学术期刊的组稿优化和学科凝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科研人员的论文策划提供借鉴。
    不同养殖密度下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的通径分析
    范立民,Kamira Barry,宋超,裘丽萍,郑尧,孟顺龙,胡庚东,陈家长,徐跑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11): 83-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4110027  
    摘要 + 1751 )      PDF ( 455KB )( 436 )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下吉富罗非鱼(GIFT)成鱼体长、全长、体高和体宽对体重的影响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罗非鱼生长性状之间的差别。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各养殖密度下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对不显著变量进行了剔除。结果发现:除在养殖密度为18000尾/hm2和22500尾/hm2时体长和全长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指标在不同养殖密度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3个养殖密度下对体重影响最大的变量分别是体长(18000尾/hm2)、体宽(22500尾/hm2)、全长(27000尾/hm2),回归方程中,在养殖密度为22500尾/hm2时全长和体高被剔除,在养殖密度分别为18000尾/hm2和27000尾/hm2时体长被剔除。不同养殖密度下同日龄吉富罗非鱼的其他生长指标对体重的影响存在差别,在选育时应充分考虑。
    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AFLP体系建立的研究
    张 超1,2,佟广香1,匡友谊1,张春雷1,3,尹家胜1,贾钟贺1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4): 553-5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1423  
    摘要 + 1744 )      PDF ( 4128501KB )( 807 )   

    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是一种优良的冷水性养殖鱼类,为了进行山女鳟养殖群体的遗传管理,本研究构建了山女鳟的AFLP分析体系,试验采用两组酶切组合酶切山女鳟基因组DNA,并对酶量及酶切时间、预扩增模板用量、预扩产物稀释倍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00ng DNA用3U的EcoRI在37℃酶切3h后,再分别用3U的TaqI和Tru9I在65℃酶切4h连接效果最佳,取3μL连接产物进行预扩增,将预扩增产物稀释5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可以得到清晰的扩增图谱;对两组酶切组合进行对比发现,EcoRI-Tru9I组合扩增的条带数多于EcoRI-TaqI组合,但后者的多态性位点比例高于前者。

    紫薄鳅染色体核型分析
    孟妍 方翠云 祖国掌 唐燕高 徐大宝 洪斌
    农学学报    2011, 1 (4): 48-51.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272  
    摘要 + 1742 )      PDF ( 1262KB )( 1784 )   

    为研究分析长江铜陵地区紫薄鳅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以紫薄鳅头肾为材料,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体内直接注射培养,空气干燥法制片制备紫薄鳅染色体标本,对紫薄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核型分析的结果表明:紫薄鳅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6m+10sm+8st+26t,臂数为66。研究结果丰富了紫薄鳅细胞遗传学参数,为紫薄鳅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水体中高铁酸钾氧化还原电位的动态变化以及对鱼类的毒性研究
    裘丽萍 吴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26): 99-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333  
    摘要 + 1739 )      PDF ( 631393KB )( 1102 )   

    为了探讨高铁酸钾在水环境中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简称ORP)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种属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测定了ORP在水环境中随浓度、时间、pH变化的数值,并采用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高铁酸钾对鲤鱼、罗非鱼、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高铁酸钾进入水环境后,水体ORP与高铁酸钾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并逐渐降低,至48 h后达到最低值;pH对ORP有一定的影响,碱性水体中ORP的下降速率快于酸性和中性水体。高铁酸钾对不同的鱼类表现出不同的毒性作用,其对鲤鱼、罗非鱼、斑马鱼的96 h LC50值分别为156.36、145.31、123.74 mg/L,且毒性效应表现在鱼体接触染毒物质后的48 h内,在48~96 h不表现毒性作用。研究表明,高铁酸钾对鱼类的急性毒性与其ORP的动态变化相关。研究认为,高铁酸钾对鱼类的毒性主要是由其自身的强氧化性所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