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为了探索菲油果幼苗生长所需的最适土壤水分条件,对所试材料的耐性进行初步研究,采用不同梯度的土壤水分含量(20%、40%、60%、80%)分别对1年生菲油果扦插苗进行栽培处理,正常管理作为对照。通过对菲油果幼苗生长特性及生理生化特性,如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等指标的测定,研究菲油果幼苗对不同土壤含水量的耐受特性,并探索菲油果适宜生长的水分含量区间。结果表明,在不同含水量处理下,菲油果幼苗均可以生长;当水分含量高于80%时出现淹水胁迫,表现为茎干生长过快,其POD、SOD活性也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表现为持续上升;水分含量低于20%时出现干旱胁迫,菲油果则表现出生长受到抑制,POD、SOD酶活则随着胁迫的加剧,均出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菲油果在40%~50%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内生长最为健壮;所试材料在一定时间内(50天)对不适宜的含水量具有一定耐性。
从水果表面及土壤中分离到几十株细菌,通过平板筛选到6株拮抗效果较好的拮抗菌,其中2株拮抗菌T3和T8的发酵液对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表现出显著的拮抗效果。本实验对该两种菌的发酵液的抑菌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这两株拮抗菌T3和T8的发酵液稳定性表现出不同,分别用100℃高温或两种蛋白酶处理后,T3菌株的发酵液抑菌效果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而T8菌株的发酵液在100℃高温处理后,抑菌活性下降但仍保持部分活性,但用蛋白酶处理,其抗菌活性几乎丧失。T3与T8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在培养2天后几乎达到最大,T3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BPA,T8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PDA。两株菌的发酵液处理扩展青霉菌的菌丝后,引起菌丝畸形,原生质凝缩,出现空泡。根据细菌16SrDNA序列分析及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T3和 T8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两株菌之间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3.45%。
通过从菠萝皮渣中提取菠萝粗多糖,探讨菠萝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功能。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菠萝多糖,用羟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体系、多糖的还原能力体系研究菠萝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用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菠萝多糖去除羟自由基能力,当浓度为12 mg/mL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达90%以上。用邻苯三酚法测定菠萝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当浓度为6 mg/mL时,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达80%以上。菠萝多糖还原能力与浓度呈良好的量效关系。
茶多酚是茶叶的特征成分之一,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由于含有多个活性羟基,使其具有多种抗氧化、抗衰老、杀菌、预防心脑疾病等诸多保健功效,现已成为医药、食品、畜牧业等方面开发的热点,且已经开发出茶多酚含片、胶囊、减肥产品、美容产品等。茶多酚的抗氧化、杀菌、抗衰老等活性较强,因此能作为抗氧化剂在粮油食品、水产品、肉制品、方便食品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而能起到抗菌消炎、减肥、降压等功效能在医药、美容等方面广泛应用;同时也能应用于化工、畜牧业等方面。
蛋白质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 blot)是研究和分析蛋白质的重要手段,由于其步骤繁杂、影响因素众多,常出现背景噪音高、非特异条带多、拖尾等问题,严重影响后续蛋白质定量分析。为建立最佳的检测家兔动脉组织中蛋白质表达的Western blot实验条件,以家兔动脉组织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为目标蛋白,从电泳条件、抗体浓度、抗体孵育时间、温度及方法、免疫显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良,成功建立了快速、灵敏、特异的western blot体系;并比较了3种常用的酶免疫显色技术:3,3’-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增强化学发光法(enhanced chemilluminescence,ECL)X光片曝光及ECL化学发光冷却电感耦合成像系统(cooled charged-coupled device,CCD)成像的敏感性。结果表明ECL化学发光法比DAB显色法敏感性高出2~10倍,其中CCD系统敏感性高于X光片4倍,且操作简便,是最理想的检测方法。
水杨酸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信号分子之一,已被确认为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在植物的抗病、抗低温、抗旱、抗盐和抗紫外线等抗逆性方面和果实成熟、园艺产品保鲜等方面。本文就近年来水杨酸对植物表现出的各类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烟草黑胫病是烟草上重要毁灭性病害之一,生产上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农业防治、病害发生期的药剂防治,以及生物防治和植物诱导抗性的利用等,后两者已成为当前综合防治的研究重点。生物防治是烟草黑胫病防治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从烟草根际土样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ZY-19-2,为了评价该菌株利用价值,对菌株ZY-19-2进行了鉴定及不同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几丁质酶的活力。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以1.2%胶体几丁质为碳源,发酵液初始pH值为6.0,以1%蛋白胨为氮源,0.1%吐温80作为表面活性剂,发酵时间为60 h,接种量为1%,摇床转速为120 r/min,最高酶活达到0.216 U/mL。通过对菌株ZY-19-2发酵条件的优化,为应用该菌株规模化生产高效廉价的几丁质酶、几丁质寡糖及对烟草黑胫病防治奠定基础。
为研究CHS(chalcone synthase)基因间的同源性及其进化关系,以矮牵牛的CHS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网站对其进行碱基分布、氨基酸组成和亲疏水性预测,并与其他10个物种的CHS基因序列进行多重比对、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矮牵牛的CHS基因的单链mRNA序列含有1170个碱基对,蛋白质由389个氨基酸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42580.02,其中亮氨酸(Leu)含量最高达10.80%;疏水值最大为2.038,最小为-2.208,无明显的亲水或疏水区域;多重比对发现11个物种同源性达到了80.55%。通过以上结果得出CHS基因处于稳定状态,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进化过程中是保守的,获得的保守区段的序列信息为新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为探讨高品质实蝇基因组DNA提取,研究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dNTP浓度、退火温度及时间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以3种实蝇为材料,建立通用且稳定的实蝇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获得了高品质实蝇基因组DNA;确立了通用且稳定的实蝇ISSR-PCR反应体系:10×PCR Buffer 2.5 μL,模板DNA 50 ng,引物0.25 μmol/L,Taq DNA聚合酶0.50 U,dNTP 200 μmol/L,最后加ddH2O至25 μL;明确了ISSR-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2.4℃退火45 s,72℃延伸90 s,循环36次,最后72℃延伸7 min,4℃保存。体系的建立弥补了实蝇传统形态检测的不足,为快速准确鉴定、种群异质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