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马铃薯

    《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的马铃薯(土豆)有关种质资源发掘、育种新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育、栽培技术研发、储藏技术、产后生理学研究、加工新工艺等文章为本专题内容,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喷施翠康生力液对早熟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产量 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牛志敏,王立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1): 216-2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11216  
    摘要 + 2281 )     
    研究了四种常用叶面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叶面肥和同一种叶面肥的不同使用浓度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1)喷施“翠康生力液”和“肥力高”能明显提高产量;喷施“膨大素”和“植物动力2003”对产量影响不大。“肥力高”虽然产量提高比较明显但成本较高;2)喷施500倍液“翠康生力液”可提高产量45.2%,淀粉含量提高2.4%,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有效途径之一。
    马铃薯贮藏期间干物质、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变化
    陈彦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4): 84-8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484  
    摘要 + 1986 )      PDF ( 206919KB )( 767 )   
    针对生产中栽培的5个马铃薯品种贮藏期间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期间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干物质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品种不同贮藏时期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不同贮藏时期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贮藏期间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02。
    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
    何启明,王晔立,包 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6): 458-4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6458  
    摘要 + 1871 )      PDF ( 1404116KB )( 2296 )   
    :立足区域比较优势,走产业化之路,发展商品农业经济,同样是不发达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产业现状的评价,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运用产业经济的理论方法,讨论了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精深加工为先导、高度组织化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条件、政府推动为保障的产业化发展策略。
    马铃薯育种方法及研究进展
    殷丽丽,邢宝龙,刘 飞,王桂梅
    农学学报    2015, 5 (12): 9-1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5040017  
    摘要 + 1846 )      PDF ( 1146KB )( 1066 )   
    简要归纳了国内外马铃薯育种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介绍了引种鉴定、实生种育种、芽变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技术育种及转基因技术育种的研究方法,以期获得马铃薯育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马铃薯育种需要借鉴的方向和思路,充分挖掘马铃薯种质资源,加强生物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将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为马铃薯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并为继续培育马铃薯新品种提供参考。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因素研究概述
    丁俊杰,郑天琪,马淑梅,申宏波,宋宝琴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2): 253-25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2253  
    摘要 + 1789 )      PDF ( 1079000KB )( 750 )   
    世界各地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晚疫病的发生,不同地区晚疫病发生因素不尽相同,损失程度也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作者结合部分试验结果,论述了气候条件、种植品种、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四方面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其中气候条件对马铃薯晚疫病影响最大。
    定西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综合优势分析
    张世福
    农学学报    2011, 1 (5): 44-49.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327  
    摘要 + 1762 )      PDF ( 976KB )( 2048 )   

    为了研究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支撑,增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信心,分析区域内在自然和基础条件方面的优势,国内马铃薯消费、加工和国际贸易量的增加拉动需求变动、以及实现马铃薯单产增加的可行性和马铃薯相对其他粮食作物比较效益突出的现实表现等情况。结果表明,定西市境内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合时的气候特征、充裕肥沃的耕地资源是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优势所在;方便快捷的区位交通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基础优势所在;国内消费和加工需求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以及比较效益突出带来的机遇将成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后发优势所在。这些优势组合后所形成的优势合力,必将成为推动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20种植物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曹 静,客绍英,王树桐,柴凤瑞,李 川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2): 343-34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12343  
    摘要 + 1745 )     
    在室内测试了20种植物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9种植物提取物对孢子囊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种植物提取物对孢子囊产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Ts-86、Ts-39、Ts-109和Ts-121四种提取物抑菌效果与化学药剂“Ridomil”3000倍达到同一显著水平,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测试。结果表明,Ts-86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产孢及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另外3种提取物,与“Ridomil”3000倍达到同一显著水平。
    马铃薯遮光处理的效应研究
    李佩华,,彭 徐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4): 220-2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4220  
    摘要 + 1711 )      PDF ( 1454655KB )( 822 )   
    【研究目的】研究探讨了在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的光处理效应,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间隙CO2浓度(CO2)、叶面温度(Tleaf)、叶绿素含量、光强(PAR)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植株体上、中、下层叶片对光合作用的贡献情况。【研究方法】采用两种类型的遮阳网遮光,设2个水平、4个时期,一个对照,共9个处理。【结果】块茎形成膨大期遮光,40%、65%透光率细胞间隙CO2浓度降低,蒸腾速率较对照下降,气孔导度、结薯数、商品薯率、叶绿素含量升高,产量较对照增产显著;苗期遮光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延迟生殖生长;淀粉积累期遮光增产不显著;全生育期65%透光率减产,40%透光率减产显著。遮光植株茎杆细长,自然光照则粗壮。【结论】块茎形成膨大期遮光有利于块茎形成。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王铁忠,项 雄,郑元煦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9): 167-16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9167  
    摘要 + 1708 )     
    于2004—2005年开展了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和肥料运筹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F1D4产量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下马铃薯产量随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产,马铃薯种植密度降低有利于形成大薯,平均单个薯重增加,提高商品性,提出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最低密度不宜少于60000穴/hm2,高肥下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低肥下应适当增加播种密度。
    马铃薯帚顶病毒研究进展
    雷艳 汤琳菲 王欢妍 熊兴耀 聂先舟 胡新喜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3): 10-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0881  
    摘要 + 1706 )      PDF ( 472368KB )( 820 )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马铃薯帚顶病毒(PMTV)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简述了PMTV的分布与传播、分子特征、病理特征、致病机理及其检测方法,认为PMTV主要出现在气温冷凉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马铃薯上,能通过种薯和粉痂菌传播,诱导马铃薯块茎发生环状坏死;分析了该病毒的特殊性及防治的难点;认为今后要深入研究粉痂菌、马铃薯、PMTV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挖掘PMTV抗性基因,开展马铃薯抗PMTV育种,建立快速准确的PMTV检测方法,探讨同时防治粉痂病和PMTV的途径。
    马铃薯卷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转化 及其转基因后代的表达
    南相日,刘文萍,刘 琦,夏善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7): 106-10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7106  
    摘要 + 1682 )      PDF ( 170346KB )( 703 )   
    根据GenBank中的马铃薯卷叶病外壳蛋白基因(PLRV-CP)全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马铃薯卷叶病毒RNA为模板,克隆了马铃薯卷叶病外壳蛋白基因,在pBI121的基础上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利用PLO(Poly-L-Ornithine)将PLRV-CP基因导入到马铃薯加工型品种大西洋的原生质体中,获得了转基因后代。在5株转化后代中扩增出长度为610bp的目标DNA片断,说明导入的外源PLRV-CP基因已经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PCR结果的正确性。RT-PCR结果表明,在3株转化后代叶片中具有阳性表达。马铃薯卷叶病毒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比对照有明显的马铃薯卷叶病抗性
    马铃薯组织培养过程中异常苗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孙秀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2): 164-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12164  
    摘要 + 1678 )     
    在马铃薯脱毒苗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非正常苗的情况,这给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在多年的试验研究及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这些异化苗的形成原因——不良的环境条件是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提出了预防此类苗出现的相应对策,以期减少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因异化苗的出现而对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
    马铃薯的休眠特性及其生理调控研究
    孙茂林,杨万林,李树莲 ,Enrique Chujoy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6): 81-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681  
    摘要 + 1667 )      PDF ( 1217388KB )( 760 )   
    试验马铃薯品种、自交实生薯、杂交实生薯的休眠特性。室温保存品种的强度和幅度分别为42~70d和35~42d;自交实生薯分别为56~77d和42~49d,杂交实生薯分别为56~91d和49~63d。赤霉素处理能使休眠期较室温保存期强度缩短25.0%~62.5%,幅度缩短34.7%~71.4%,但使芽的生长变弱。变温处理能有效缩短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对缩短休眠期短的品种和家系的休眠时间效果不明显,但能使休眠幅度较室温下缩短28.6%~50.0%,使芽生长得较粗壮。赤霉素处理和变温处理均不能改变3种类型试验材料之间休眠幅度的差异。CIPC抑芽剂处理块茎,能够有效地抑制芽的生长。
    河北、吉林两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对三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陈良华,杨志辉,丁明亚,朱杰华,韩彦卿,孙祥瑞,吴婧莲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3): 171-1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320  
    摘要 + 1661 )      PDF ( 576497KB )( 806 )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河北省和吉林省部分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精甲霜灵和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省被测的97个晚疫病菌株对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在被测的河北围场65株晚疫病菌株中,多数对精甲霜灵高抗,其中高抗、中抗和敏感比例分别为72.3%、26.2%和1.5%,而在被测的32株吉林长春菌株中,多数对精甲霜灵敏感,其中敏感、中抗和高抗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1.3%、15.6%和3.1%。在被测的35株河北省围场县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中,所有菌株都为抗性菌株,并且高抗菌株占97.1%;而在18株吉林长春晚疫病菌株中,多数为敏感菌株,其中敏感、中抗和高抗比例分别为77.8%、16.7%和5.5%。研究还发现精甲霜灵和甲霜灵对部分高抗菌株具有刺激菌丝生长的作用
    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李凤云,盛万民,刘昭军,田国奎,李庆全,王立春,吴 爽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8): 58-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858  
    摘要 + 1626 )      PDF ( 214789KB )( 644 )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9份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用30对引物组合进行了初筛,选出7对有多态性的引物组合进行了详细研究。每对AFLP引物组合扩增出54~90条带,共获得49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02条。AFLP分析表明19个材料的遗传距离介于0.2091~0.7679之间,平均值为0.4811。聚类分析将19份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第2类包括14个品种,占总数73.86%,表明多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但有少数品种亲缘关系较远,说明克新系列马铃薯的遗传基础有所拓宽。研究表明:AFLP指纹分析技术具有很高的分辨率,适于进行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研究
    马铃薯品质性状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盛万民,王立春,李凤云,牛志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6): 179-17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6179  
    摘要 + 1613 )      PDF ( 1243311KB )( 722 )   
    较为简要地叙述了目前马铃薯品质性状分子育种研究进展状况,对马铃薯炸片颜色基因、高蛋白质基因两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提高蛋白质含量、选育优质品种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对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马铃薯品质研究中分子标记、基因工程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为今后开展马铃薯分子育种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马铃薯品质前景进行了展望。
    广西高海拔地区春夏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薯试验研究
    韦威泰, 韦本辉, 唐荣华, 甘秀芹, 宁秀呈, 覃维治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196-1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196  
    摘要 + 1599 )      PDF ( 1082762KB )( 613 )   
    广西是全国马铃薯冬种生产区域。脱毒种薯未能自繁是制约这一地区晚秋和冬季马铃薯发展的主因。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3个马铃薯品种的脱毒微型薯,在广西那坡县海拔800m地区进行春夏繁育脱毒种薯试验,2月25日种植,6月18日收获,植株生长良好,大西洋、中薯3号、费乌瑞它hm2种薯产量分别为34504.5kg、29004.0kg、37500.0kg。为广西高海拔地区建立脱毒马铃薯春夏繁种基地提供了初步技术经验。
    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丁玉川 焦晓燕 聂督 李丽君 黄明镜
    农学学报    2012, 2 (6): 49-53.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2-xb0052  
    摘要 + 1562 )      PDF ( 988KB )( 1494 )   

    为了给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硝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3个氮源,0、75、300 kg/hm2 3个硫酸镁施用量,研究不同氮源与镁配合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源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氮源与镁肥配施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单施硝态氮与镁肥配合或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与镁肥配合都能提高马铃薯大、中块茎比例。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马铃薯块茎总淀粉、粗蛋白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全硝态氮或50%硝态氮+50%铵态氮混合与硫酸镁75 kg/hm2配合对马铃薯鲜块茎维生素C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马铃薯块茎氮、磷、钾和镁养分吸收量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氮源对马铃薯块茎氮、磷、钾和镁养分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除钾吸收量没有受到施镁的影响外,马铃薯块茎中的氮、磷和镁养分吸收量随施镁量增加而相应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等量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与适量镁肥配合施用可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提高养分吸收、改善品质和提高商品率。

    马铃薯不同品种茎段再生系统的筛选
    李凤云,盛万民,于天峰,王立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8): 99-9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899  
    摘要 + 1560 )     
    研究了2种培养基系统对10个马铃薯不同品种无叶芽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②号培养基系统(MS+0.01mg/L NAA+2mg/L BA+5mg/L GA3)适合于供试材料中的大多数品种。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的品种是克新16号,愈伤率为98.74%;植株再生率最高的品种也是克新16号,再生率达90.32%。
    炭基肥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任少勇 王姣 黄美华 肖强 魏翠果 宋树慧 蒙美莲 陈有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6): 233-2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3-1258  
    摘要 + 1558 )      PDF ( 482791KB )( 800 )   
    生物炭与化肥混合加工制成的炭基肥具有改良土壤,保水保肥,延长肥效的作用。为了给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生产中合理施用炭基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克新1号’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0、300、600、900、1200 kg/hm2炭基肥及等量N、P、K化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基肥施肥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逐渐增加。炭基肥施用量300、600、900、1200 kg/hm2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26.01%、34.77%、43.39%、49.71%,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200 kg/hm2的炭基肥施肥量下,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大薯率均高于对照。块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支链淀粉含量、淀粉总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与对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各炭基肥处理均可降低块茎还原糖含量,且600、900、1200 kg/hm2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等量N、P、K条件下,施炭基肥的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大薯率、产量、块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效益均高于化肥,还原糖含量低于化肥。炭基肥施用量为1200 kg/hm2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最好,是适合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施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