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uan J Y,Ma L F,Shi Y Z,et al. The impacf of pH and Calcium on the uptake of fluoride by tea plants(Camellia sinensis L.)[J].Annals of Botany,2004,93:97-105.
[2] 陆丽君,宗良纲,罗敏,等.江苏典型茶园的茶叶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83-2185.
[3] 王凌霞,付庆灵,胡红青,等.湖北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土壤氟分组[J].环境化学,2011,30(3):662-667.
[4] 沙济琴,郑达贤.福建茶树鲜叶含氟量的研究[J].茶叶科学,1994,14 (1):37-42.
[5] GB 19965—2005.砖茶氟含量[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5.
[6] 国家标准第一编辑室.茶叶标准汇编[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7] 宗良纲,陆丽君,罗敏,等.茶园土壤酸化对氟的影响及茶叶氟安全限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1):100-103.
[8] 沙济琴,郑达贤.茶叶中氟的浸出量与人体氟摄入量的关系[J].福建茶叶,1993(4):15-19.
[9] 孙殿军,刘立志.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研究的回顾及展望[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1):1-2.
[10] 向勤锃,刘德华.氟对人体的作用及茶树富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茶叶通讯,2002(2):34-37.
[11] 王开勇,赵天一,黎成厚,等.铁铝盐基离子对土壤中水溶态氟环境效应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9(12):885-888,892.
[12] 王凌霞,胡红青,闵艳林,等.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模拟调控[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7):1517-1525.
[13] 于群英,慈恩,杨林章.皖北地区土壤中不同形态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333-1340.
[14] 张永航,周旋,王昌琴,等.氟污染区土壤中水溶氟与总氟土壤性质的相关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6):9-10.
[15] 袁连新,胡歌鸣.农业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191- 194.
[16] 李友勇,王家金,梁名志,等.云南不同茶树品种氟含量变化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4):1344-1346.
[17] 梁远发,刘声传,王家伦,等.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富集特征[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24-26.
[18] 石元值,王新超,方丽,等.四个茶树品种的氟吸收累积特性比较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396-403.
[19] 谢忠雷,邱立民,董德明,等.茶叶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2(4):81-84.
[20] 冯雪,肖斌.陕西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影响因素[J].西北农业学报, 2011,20(1):109-113.
[21] 陈卓.茶园土壤—茶叶体系中氟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迁移规律[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2] 谢正苗,吴卫红,徐建民.环境中氟化物的迁移和转化及其生态效应[J].环境科学进展,1999,7(2):40-53.
[23] 马立锋,阮建云,石元值,等.钙(Ca(NO3)2和CaO)对茶树氟吸收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5,36(1):85-87.
[24] 施嘉璠,何春雷,杜晓.降低黑茶(Dark Green Tea)含氟量的研究Ⅱ降氟的方法及效果[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1,9(3):411-416.
[25] 李静,谢正苗,徐建明.我国氟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标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概况[J].土壤通报,2006,37(l):194-199.
[26] 刘超,吴方正,傅柳松,等.茶叶中的氟含量及测定方法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8,17(3):132-135.
[27] 沙济琴,郑达贤.茶树黄棪对氟的生物积累特征[J].福建茶叶,1993, 3:25-28.
[28] 杨晓弟,宗清文,吴运军.安徽茶叶中氟化物含量的分析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5,14(5):224-226.
[29] 陈瑞鸿,梁月荣,陆建良,等.茶树对氟富集作用的研究[J].茶叶, 2002,28(4):187-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