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都兴林,金润洲,方秀芹,等.水稻不同产量水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8(1):17-21. [2]	蒋彭炎,冯来定,沈守江,等.水稻不同群体条件与子粒灌浆的关系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87(1):1-5.
 [3]	邓飞,王丽,刘利,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38(10):1930-1942.
 [4]	马均,朱庆森,马文波,等.重穗型水稻光合作用、物质积累与运转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4):375-381.
 [5]	斋藤邦行,下田博之.水稻多收性品种の乾物质生产特性解析6.新旧品种の比较を通ヒて[J].日本作物学会纪事,1993,62(4):509-517.
 [6]	吴长明,孙传清,付秀林,等.稻米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籼粳分化度的相互关系研究[J].作物学报,2003,29(6):822-828.
 [7]	王成瑷,张文香,寇洪萍,等.吉林省水稻主推品种产量与品质的相关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480-487.
 [8]	叶定池,吴春赞,林华,等.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04-206.
 [9]	闫平,武洪涛,牟凤臣,等.优质超级稻松粳9号干物质积累动态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5-7.
 [10]	田淑华.水稻新品种松粳6号的引进与推广[J].华北农学报,2004,19(1):144-145.
 [11]	孙淑红.日本优异种质资源藤系138的利用与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5):4-6.
 [12]	杨惠杰,李义珍,杨仁崔,等.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1,15(4):265-270.
 [13]	苏祖芳,李永丰,郭宏文,等.水稻单茎茎鞘重与产量形成关系及其高产栽培途径的探讨[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3,14(1):1-10.
 [14]	洪植蕃,林菲,庄宝华,等.两系杂交稻栽培生理生态特性.Ⅱ.干物质生产特性[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2,21(2):129-136.
 [15]	陈丽楠,彭显龙,刘元英,等.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5):52-55.
 [16]	孙世臣,尹春佳,李彩凤,等.黑龙江省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3):6-11.
 [17]	范乐乐,冯跃华,何腾兵,等.黔中地区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7):184-190.
 [18]	马均,朱庆森,马文波,等.重穗型水稻光合作用、物质积累与运转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4):375-381.
 [19]	彭显龙,刘元英,罗盛国,等.实地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2286-2293.
 [20]	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29(2):101-105.
 [21]	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