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世贤. 中国的农业发展及平衡施肥在农业上的应用[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9. [2] 于飞,施卫明.近10年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分析[J].土壤学报,2015,52(6): 1311-1324. [3] 吕东波,吴景贵,曲晓晶,等. 不同缓控尿素对土壤有效氮的动态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5, 29(5): 243-247. [4] 郑雨,唐树梅,李玉影,等. 控释尿素对黑龙江省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4, 22(1): 127-131. [5] 陈光,李立中,张平,等. 包膜尿素对玉米吸氮及产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6, 18(4): 61-65. [6] 李东坡,梁成华,武志杰,等. 缓/控释氮素肥料玉米苗期养分释放特点[J]. 水土保持学报,2006, 20(3): 166-169. [7] 闫童,丁文峰,曹永贞,等.控释氮肥对夏玉米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6):60-64. [8] 周丽平,杨俐苹,白由路,等.不同氮肥缓释化处理对夏玉米田间氨挥发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5:1-9(网络版). [9] 韩蔚娟,王寅,陈海潇,等.黑土区玉米施用新型肥料的效果和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2):307-311. [10]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11]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 土壤学报,2008, 45(5): 915-924. [12] 李兆君, 马国瑞, 王申贵, 等. 腐殖酸长效尿素在土壤中转化及其对玉米增产效应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4): 121-123. [13] 周礼恺. 土壤酶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4] 秦俊梅,陆欣,李兆君,等. 施用新型长效尿素对不同肥力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 (1): 78-83. [15] 李东坡,武志杰,梁成华,等. 缓/控释氮素肥料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 25(3): 664-669. [16] 诸海焘,田吉林,余廷园.玉米专用缓释复合肥对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上海农业学报,2009, 25(2): 45-48. [17] 张福锁.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概论[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18] 赵萍萍,王宏庭,郭军玲,等. 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效益、农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0, 38(11): 43-46, 80. [19] 樊小林,刘芳,廖照源,等. 我国控释肥料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 15(2): 463-473. [20] 龙继锐,马国辉,周静,等. 中国缓/控释肥料的研发现状及展望[J].作物研究, 2006(5): 514-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