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34): 15-23.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65
收稿日期:
2024-01-22
修回日期:
2024-07-11
出版日期:
2024-12-05
发布日期:
2024-12-03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董奎军,男,1999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间作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通信地址: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E-mail:dongkuijun1999@163.com。
基金资助:
DONG Kuijun1,2(), ZHANG Yitao1(
), XI Bin3(
), LIU Hanwen2
Received:
2024-01-22
Revised:
2024-07-11
Published:
2024-12-05
Online:
2024-12-03
摘要:
为研究国内间作种植氮素利用的发展态势和热点,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的间作种植氮素利用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间作模式氮素利用领域2000—2022年的中文和英文文献的发文特点进行分析。从发文量看,文献整体呈逐年增加趋势,间作模式氮素研究的中文和英文发文差异较大,前10年以中文发文为主,近年来英文发文量已远超中文发文量,从来源期刊看,中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知名期刊为主,英文发文最多的期刊以《Plant and Soil》、《Field Crops Research》等国外主流1区期刊为主,影响因子均在3.5分以上。从研究机构看,中文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云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英文发文量主要贡献机构是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从研究侧重点和研究热点看,主要围绕产量、玉米、小麦、土壤、氮素及其利用效率开展,近年来研究热点出现一定的差异,英文论文注重土壤微生物以及氮与磷等养分相互作用等最前沿研究,中文论文研究热点仍是增产增效,侧重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更注重技术的落地应用。研究发现,中国虽然在该研究领域发文量和研究水平迅速提高,但中文发文相对减少,国内也缺少有影响力的英文主流期刊;研究机构与农户等从业人员的沟通交流机制存在问题,需要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出今后间作种植研究方向,开展多元化间作种植及其微生物和基因研究,推动配套农机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生态效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
董奎军, 张亦涛, 习斌, 刘瀚文. 2000—2022年国内间作种植氮素利用研究发文特点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15-23.
DONG Kuijun, ZHANG Yitao, XI Bin, LIU Hanwe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Papers on Nitrogen Utilization in Crop Intercropping Cultivation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22[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34): 15-23.
序号 | 期刊 | 发文量/篇 | 占比/% | 期刊综合排名(自然科学) |
---|---|---|---|---|
1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47 | 9.07 | 112 |
2 | 《应用生态学报》 | 26 | 5.02 | 144 |
3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4 | 4.63 | 101 |
4 | 《作物学报》 | 22 | 4.25 | 18 |
5 | 《中国农业科学》 | 21 | 4.05 | 11 |
6 | 《草业学报》 | 18 | 3.47 | 1 |
7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7 | 3.28 | 510 |
8 | 《水土保持学报》 | 16 | 3.09 | 276 |
9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14 | 2.70 | 1021 |
9 | 《华北农学报》 | 14 | 2.70 | 623 |
序号 | 期刊 | 发文量/篇 | 占比/% | 期刊综合排名(自然科学) |
---|---|---|---|---|
1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47 | 9.07 | 112 |
2 | 《应用生态学报》 | 26 | 5.02 | 144 |
3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4 | 4.63 | 101 |
4 | 《作物学报》 | 22 | 4.25 | 18 |
5 | 《中国农业科学》 | 21 | 4.05 | 11 |
6 | 《草业学报》 | 18 | 3.47 | 1 |
7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7 | 3.28 | 510 |
8 | 《水土保持学报》 | 16 | 3.09 | 276 |
9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14 | 2.70 | 1021 |
9 | 《华北农学报》 | 14 | 2.70 | 623 |
序号 | 期刊 | 发文量/篇 | 占比/% | 2022年影响因子 | JCR分区 | 中国科学院分区 |
---|---|---|---|---|---|---|
1 | 《Plant and soil》 | 47 | 7.309 | 4.993 | Q1 | 2区 |
2 | 《Field crops research》 | 41 | 6.376 | 6.145 | Q1 | 1区 |
3 |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 28 | 4.355 | 6.627 | Q1 | 1区 |
4 | 《Agronomy basel》 | 26 | 4.044 | 3.949 | Q1 | 2区 |
5 | 《Scientific reports》 | 19 | 2.955 | 4.996 | Q2 | 3区 |
6 |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16 | 2.488 | 6.064 | Q1 | 2区 |
6 | 《Plos one》 | 16 | 2.488 | 3.752 | Q2 | 3区 |
8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 15 | 2.333 | 4.384 | Q1 | 1区 |
9 |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 14 | 2.177 | 5.722 | Q1 | 1区 |
10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 | 13 | 2.022 | 6.576 | Q1 | 1区 |
序号 | 期刊 | 发文量/篇 | 占比/% | 2022年影响因子 | JCR分区 | 中国科学院分区 |
---|---|---|---|---|---|---|
1 | 《Plant and soil》 | 47 | 7.309 | 4.993 | Q1 | 2区 |
2 | 《Field crops research》 | 41 | 6.376 | 6.145 | Q1 | 1区 |
3 |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 28 | 4.355 | 6.627 | Q1 | 1区 |
4 | 《Agronomy basel》 | 26 | 4.044 | 3.949 | Q1 | 2区 |
5 | 《Scientific reports》 | 19 | 2.955 | 4.996 | Q2 | 3区 |
6 |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16 | 2.488 | 6.064 | Q1 | 2区 |
6 | 《Plos one》 | 16 | 2.488 | 3.752 | Q2 | 3区 |
8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 15 | 2.333 | 4.384 | Q1 | 1区 |
9 |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 14 | 2.177 | 5.722 | Q1 | 1区 |
10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 | 13 | 2.022 | 6.576 | Q1 | 1区 |
序号 | 题名 | 第一作者姓名 | 来源期刊 | 被引频次 |
---|---|---|---|---|
1 | 《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 李隆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80 |
2 | 《不同植被对土壤侵蚀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 张兴昌 | 《生态学报》 | 239 |
3 |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 | 肖焱波 | 《中国农业科学》 | 229 |
4 | 《农林复合系统中物种间水肥光竞争机理分析与评价》 | 赵英 | 《生态学报》 | 195 |
5 |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余常兵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152 |
6 |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 雍太文 | 《草业学报》 | 138 |
7 |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王晓龙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136 |
8 | 《施氮量对套作大豆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闫艳红 | 《草业学报》 | 131 |
9 | 《种间互作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 李玉英 | 《生态学报》 | 115 |
10 | 《施氮量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焦念元 | 《作物学报》 | 113 |
序号 | 题名 | 第一作者姓名 | 来源期刊 | 被引频次 |
---|---|---|---|---|
1 | 《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 李隆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80 |
2 | 《不同植被对土壤侵蚀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 张兴昌 | 《生态学报》 | 239 |
3 |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 | 肖焱波 | 《中国农业科学》 | 229 |
4 | 《农林复合系统中物种间水肥光竞争机理分析与评价》 | 赵英 | 《生态学报》 | 195 |
5 |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余常兵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152 |
6 |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 雍太文 | 《草业学报》 | 138 |
7 |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王晓龙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136 |
8 | 《施氮量对套作大豆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闫艳红 | 《草业学报》 | 131 |
9 | 《种间互作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 李玉英 | 《生态学报》 | 115 |
10 | 《施氮量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焦念元 | 《作物学报》 | 113 |
序号 | 题目 | 作者 | 刊名 | 被引频次 |
---|---|---|---|---|
1 | 《Diversity enhance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via rhizosphere phosphorus facilitation on phosphorus-deficient soils》 | Li 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561 |
2 | 《Using competitive and facilitative interactions in intercropping systems enhances crop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use efficiency》 | Zhang F S | 《Plant and soil》 | 444 |
3 | 《Wheat/maize or wheat/soybean strip intercropping I. Yield advantage an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on nutrients》 | Li L | 《Field crops research》 | 381 |
4 | 《Root distribut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ercropped species》 | Li L | 《Oecologia》 | 277 |
5 | 《Intercropping enhances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 Cong W F | 《Global change biology》 | 240 |
6 | 《Root exudates drive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by enhancing nodulation and N2 fixation》 | Li B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81 |
7 | 《Soil nutrients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osition in the semi-arid small cat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 Wang J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 170 |
8 |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of nutrient uptake by intercropped maize and faba bean》 | Li L |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 152 |
9 | 《Nitrogen fixation of faba bean (Vicia faba L.) interacting with a non-legume in two contrasting intercropping systems》 | Fan F L | 《Plant and soil》 | 142 |
10 | 《Effect of intercropping on crop yield and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rhizosphere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maize (Zea mays L.), and faba bean (Vicia faba L.)》 | Song Y N |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 140 |
序号 | 题目 | 作者 | 刊名 | 被引频次 |
---|---|---|---|---|
1 | 《Diversity enhance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via rhizosphere phosphorus facilitation on phosphorus-deficient soils》 | Li 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561 |
2 | 《Using competitive and facilitative interactions in intercropping systems enhances crop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use efficiency》 | Zhang F S | 《Plant and soil》 | 444 |
3 | 《Wheat/maize or wheat/soybean strip intercropping I. Yield advantage an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on nutrients》 | Li L | 《Field crops research》 | 381 |
4 | 《Root distribut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ercropped species》 | Li L | 《Oecologia》 | 277 |
5 | 《Intercropping enhances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 Cong W F | 《Global change biology》 | 240 |
6 | 《Root exudates drive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by enhancing nodulation and N2 fixation》 | Li B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81 |
7 | 《Soil nutrients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osition in the semi-arid small cat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 Wang J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 170 |
8 |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of nutrient uptake by intercropped maize and faba bean》 | Li L |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 152 |
9 | 《Nitrogen fixation of faba bean (Vicia faba L.) interacting with a non-legume in two contrasting intercropping systems》 | Fan F L | 《Plant and soil》 | 142 |
10 | 《Effect of intercropping on crop yield and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rhizosphere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maize (Zea mays L.), and faba bean (Vicia faba L.)》 | Song Y N |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 140 |
[1] |
冯晨, 黄波, 冯良山, 等. 不同配置对辽西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61-7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1.006 |
[2] |
|
[3] |
doi: 10.1073/pnas.2201886120 pmid: 36595678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曾昭海.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研究进展及前景[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1):57-61.
|
[10] |
杨欢, 周颖, 陈平, 等. 玉米-豆科作物带状间套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优势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6):1476-1487.
doi: 10.3724/SP.J.1006.2022.13017 |
[11] |
李隆. 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4):403-415.
|
[12] |
李隆, 李晓林, 张福锁, 等. 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 6(2):140-146.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77-87.
|
[19] |
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1-13.
|
[20] |
梁丽娜, 赵亚慧, 吴佳俊, 等.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与前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4):99-112.
|
[21] |
刘波, 李学斌, 何高吉, 等.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土壤呼吸知识图谱分析[J]. 土壤通报, 2021(2):443-453.
|
[22] |
|
[23] |
李洋, 温亮明. 我国科学数据外流:表现、问题与对策[J]. 图书馆杂志, 2019, 38(12):72-81.
|
[24] |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5):965-973.
|
[25] |
安庆蓉, 赵西宁, 赵连豪, 等. 黄土高原间作大豆对幼龄果园土壤水分及氮素累积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3, 37(5):152-159.
|
[26] |
王建鹏, 蔡明, 胡永琪, 等. 应用15N示踪法研究马铃薯燕麦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3, 58(5):71-77.
|
[27] |
张亦涛, 任天志, 刘宏斌, 等. 玉米大豆间作降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残留的效应与机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13):2580-259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13.010 |
[28] |
雍太文, 刘小明, 刘文钰, 等.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2):474-482.
|
[29] |
雍太文, 杨文钰, 向达兵, 等. 玉/豆套作模式下玉米播期与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09, 28(3):439-444.
|
[30] |
范虹, 殷文, 柴强. 间作优势的光合生理机制及其冠层微环境特征[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30(11):1750-1761.
|
[31] |
|
[32] |
|
[33] |
doi: 10.1038/s41477-020-0680-9 pmid: 32483328 |
[34] |
叶优良, 包兴国, 宋建兰, 等.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小麦玉米间作产量、氮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13-119.
|
[35] |
|
[36] |
唐艺玲, 管奥湄, 周贤玉, 等.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12):1529-1535.
|
[37] |
何春霞, 孟平, 张劲松, 等.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华北低丘山区核桃-小麦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利用研究[J]. 生态学报, 2012, 32(7):2047-2055.
|
[38] |
吴瑕, 胡艺琛, 杨凤军, 等. 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氮素吸收和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28(8):1478-1493.
|
[39] |
周泉, 王龙昌, 熊瑛, 等. 绿肥间作和秸秆覆盖对冬季油菜根际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6, 37(3):1114-1120.
|
[40] |
汪雪, 刘晓静, 王静, 等. 紫花苜蓿-燕麦连续间作下根系及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10):2683-269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0.017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1] | 陈伟红, 祁宝川, 王凯丽, 张萌, 钱大益. 反硝化细菌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9): 75-82. |
[2] | 刘迪, 施秋萍, 蒋琴杰, 唐鑫, 李黄开媚, 安丰轩, 陈恩海. 基于CiteSpace的杀虫剂对昆虫亚致死效应研究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35-143. |
[3] | 王雨菡, 陈莲, 张培珍, 李高聪, 王振江, 唐翠明, 林森, 罗国庆, 钟建武, 李智毅, 王圆.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44-154. |
[4] | 张喆, 雷雪双, 刘志, 李兆华, 张劲.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的福寿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55-164. |
[5] | 刘迪, 汤胡欣, 蒋琴杰, 周亚男, 唐鑫, 安丰轩, 马婷婷, 李黄开媚. 基于Citespace的农业害虫斜纹夜蛾研究进展与热点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110-121. |
[6] | 梁展图, 段双刚, 李文景, 王嘉乐, 姚琼. 基于CiteSpace的昆虫基因组学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23-130. |
[7] | 王文赞, 韩建, 李鑫, 王琛, 李瑞娟, 岳艳军, 张丽娟. 不同新型尿素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及生产效益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24-33. |
[8] | 吴杰, 吴雷, 万能胜, 储茵, 王肖飞, 张俊. 基于CiteSpace的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动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1): 69-77. |
[9] | 韩明明, 李文倩. 秸秆还田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39-44. |
[10] | 崔瀚元, 张越, 宋兆伟, 陈颖, 丁舒, 张宇微, 张峻, 陈晓明. 紫玉米花青素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157-164. |
[11] | 宋健, 王洁, 司彤. 施氮部位对花生生长、氮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20-26. |
[12] | 沈毅, 李程, 石光, 高思华, 辛治坤, 于鹏. 利用固体废弃物进行育苗基质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133-143. |
[13] | 叶鸿雁, 赵梓含, 刘春晖, 岳士忠, 王瑞萍.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81-88. |
[14] | 高敬文, 郭子燕, 王峰. 盐碱胁迫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响应机理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4): 44-50. |
[15] | 苗运彩, 何铁虎, 刘德燕, 丁维新. 抑制剂和包膜尿素对河套灌区土壤养分含量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92-9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