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1):9-12. [2] 张胜利,李靖.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78-81. [3] 王春裕.诌议土壤盐渍化的生态防治[J].生态学杂志,1997,16(6):67-71. [4] 王丽燕,赵可夫.玉米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J].作物学报,2005,31(2):264-266. [5] 郁继华,杨秀玲,许耀照等.NaCl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光合速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5):554-556. [6] 张蔚榛,张瑜芳.对灌区水盐平衡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的一些认识[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8):13-18. [7] 张春兰,张耀东,朱建春等.施用稻草对防治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的作用[J].146-148. [8] 刘振奎.滨海盐碱菜地防治盐碱技术[J].北方园艺,2005,(1):28-29. [9] 刘兆普,王学勤,邓力群等.滨海盐土上过磷酸钙用量对油葵(G101B)生长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 23(4):46-50. [10] 仇荣亮,吴箐.陆地生态环境酸沉降敏感性研究环境科学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7,5(4):8-22. [11] 张林波,曹洪法,沈英娃等.苏、浙、皖、闽、湘、鄂、赣7省酸沉降农业危害——农业损失估算[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6):489-491. [12] 周青,黄晓华.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与防治研究[J].自然杂志,24(6):315-320. [13] 周希琴.木麻黄幼苗对酸雨胁迫的生理效应[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3):210-214. [14] 彭彩霞,彭长连,林桂珠.模拟酸雨对农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400-404. [15] 林慧萍.酸雨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机理[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1):60-64. [16] 颜戊利,陈志澄,杨冰仪.酸雨对苋菜中微量元素的影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11(9):61-64. [17] 姜文华,张晟,陈刚才.酸沉降对重庆南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2,15(6):8-11. [18] 张建萍,王进军,赵志模.酸雨对植物—害虫—天敌系统的作用[J].昆虫知识,2004,40(1):11-15. [19] 张峰.中国酸雨污染现状对策[J].上海化工,2005,30(2):1-6. [20] 许泽宏,李惟一,雷佳红等.钙、硅对酸雨胁迫下玉米生长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48-50. [21] 金琎,叶亚新,王玉红等.La-Gly-VB6对酸雨胁迫下玉米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4):54-58. [22] 肖艳,黄建昌.CaCl2对番木瓜幼苗酸雨伤害的生理保护效应[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1-4. [23] 成自勇.甘肃水土流失的灾害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27-30. [24] 刘洪生.生态修复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几种应用模式分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17(1):31-33. [25] 陈良.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环境效应——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4):370-374. [26] 吴淑芳,吴普特,冯浩等.高分子聚合物对坡地产流产沙特征影响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5,42(1):167-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