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研, 李灵芝, 郭文忠, 温江丽, 李银坤, 范凤翠, 武月胜, 李海平. 腐植酸对西葫芦幼苗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3): 47-53. |
[2] |
王小林, 张盼盼, 纪晓玲, 张静, 张雄, 乔文渊. 黄土塬区施肥策略对大豆生物量分配及转化积累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3): 23-29. |
[3] |
刘颖川, 杨凯, 王金贵. 青海东部旱地玉米覆膜对产量及水热效应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2): 17-21. |
[4] |
崔爱花, 刘帅, 白志刚, 胡启星, 孙巨龙, 沈家兴, 张允昔. 间作对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8): 1-5. |
[5] |
沈芳芳, 张哲, 袁颖红, 周际海. 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红壤酶活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8): 65-74. |
[6] |
张述强, 姚志龙. 旱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对氮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7): 45-50. |
[7] |
康婷, 周春火, 魏宗强, 缪玉琳, 卢志红. 江西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4): 66-71. |
[8] |
成艳红, 黄欠如, 武琳, 黄尚书, 李小飞, 张昆. 红壤旱地一株自生固氮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固氮能力评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00-106. |
[9] |
陈传信, 赛力汗·赛, 张永强, 薛丽华, 雷钧杰, 陈兴武, 刘云霄, 刘新艳, 吴伟, 库勒达那·卡达尔江. 耕作方式对伊犁河谷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8): 17-20. |
[10] |
张哲, 司鹏飞, 张旭, 冯良山, 董雯怡, 刘恩科, 冯晨, 张燕卿, 孙占祥. 风沙半干旱区不同时期覆膜对玉米田固碳及碳平衡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0): 40-48. |
[11] |
高春香, 杨玉辉. 兴安盟半干旱地区谷子适宜种植区与不同播种期生长性状分析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1): 19-24. |
[12] |
毕红园, 柴永峰, 赵智勇, 李秀绒, 王倩, 潘田雨. 耐旱耐热小麦新种质筛选及新品种选育[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7): 1-6. |
[13] |
胡丹丹, 王惠明, 吴昌强, 胡秋萍, 宋惠洁, 刘金友, 胡惠文. 硼镁钙土壤调理剂对红壤旱地土壤酸化的阻控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1): 82-85. |
[14] |
周 珂,王晓军,李华芝,徐 欣,高洪生,焦晓光. 秸秆深埋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3): 6-11. |
[15] |
王 平,郭小俊,谢成俊,陈娟,王国宇,胡建萍. 兰州市旱作区马铃薯品种(系)比较试验[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2):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