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佟屏亚 . 20世纪中国玉米品种改良的历程和成就[J]. 中国科技史料, 2001(2):113-127. | 
																													
																						| [2] | 郭庆法, 王庆成, 汪黎明 . 中国玉米栽培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 [3] | 李常保, 宋建成, 姜丽君 . 玉米粗缩病及其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1999,25(5):34. | 
																													
																						| [4] | 邵群忠, 马卫东, 王成业 . 黄淮海夏玉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4):694-694,707. | 
																													
																						| [5] | 王忠孝, 马龙波 . 山东玉米[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 
																													
																						| [6] | 王峰, 李光, 单丽艳 . 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粗缩病抗性鉴定及其应用[J]. 山东农业科学, 2011(4):73-75. | 
																													
																						| [7] | 陶永富, 刘庆彩, 徐明良 . 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 2013,21(1):149-152. | 
																													
																						| [8] | 刘纪麟 . 玉米育种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 
																													
																						| [9] | 张世煌, 孙世贤 . 从品种试验看玉米育种面临的技术问题[J]. 作物杂志, 2006(2):10-12. | 
																													
																						| [10] | 秦文永 . 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 2004(5):23. | 
																													
																						| [11] | 路银贵, 苗洪芹, 田兰芝, 等. 玉米抗粗缩病性田间鉴定方法和抗性评价标准探讨[A].//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C]. 2005: 222-225. | 
																													
																						| [12] | 张会孔, 杨振霞, 陈振东 , 等. 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的研究[J]. 植物保护技术与推广, 1998,18(5):3-4. | 
																													
																						| [13] | 苗洪芹, 田兰芝, 路银贵 , 等. 简便易行的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J]. 植物保护, 2005(6):87-89. | 
																													
																						| [14] | 杨兴飞, 温广波, 杨轶 . 玉米不同种质对粗缩病的抗性鉴定和分析[J]. 玉米科学, 2010,18(3):144-146. | 
																													
																						| [15] | 陈永坤, 李新海, 肖木辑 , 等. 64份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的遗传变异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12):1848-1854. | 
																													
																						| [16] | 史利玉, 李新海, 谢传晓 , 等. 玉米抗粗缩病毒 SCAR 分子标记的开发[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44(9):1763-1774. | 
																													
																						| [17] | 番兴明, 潭静, 杨峻芸 . 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J]. 西南农业学报, 2000(1):107-111. | 
																													
																						| [18] | 张世煌, 彭泽斌, 李新海 .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J]. 中国农业科学, 2000(z1):34-39. | 
																													
																						| [19] | 毛建昌, 张世煌, 李向拓 . 选育高产、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的途径与方法[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5):872-878. | 
																													
																						| [20] |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7(4):16-24. | 
																													
																						| [21] | 肖木辑, 李明顺, 李新海 , 等. 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利用模式的比较[J]. 玉米科学, 2010,18(5):23-28,34. | 
																													
																						| [22] | 刘志增, 池书敏, 宋占权 , 等. 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抗粗缩病性鉴定与分析[J]. 玉米科学, 1996,4(4):68-70. | 
																													
																						| [23] | 薛林, 袁张, 丹袁徐 , 等. 玉米抗粗缩病自交系种质的发掘和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 作物学报, 2011,37(12):2123-2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