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Vol. 38 ›› Issue (29): 74-79.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02
孙彬1(
), 王芳2(
), 杨雨春2, 王君2, 陆志民2, 董广志3, 史婉玲3
收稿日期:2021-10-22
修回日期:2021-12-27
出版日期:2022-10-15
发布日期:2022-10-14
通讯作者:
王芳
作者简介:孙彬,男,1998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植物生态与应用。通信地址: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临河街3528号,E-mail: 基金资助:
SUN Bin1(
), WANG Fang2(
), YANG Yuchun2, WANG Jun2, LU Zhimin2, DONG Guangzhi3, SHI Wanling3
Received:2021-10-22
Revised:2021-12-27
Online:2022-10-15
Published:2022-10-14
Contact:
WANG Fang
摘要:
水曲柳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树种,也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为了对该树种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就水曲柳生理学、生态学、遗传改良和繁育技术等作了综述和探讨,并提出今后水曲柳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水曲柳大径材培育,水曲柳体胚,水曲柳作为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水曲柳药用价值的开发应用等,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
孙彬, 王芳, 杨雨春, 王君, 陆志民, 董广志, 史婉玲. 水曲柳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9): 74-79.
SUN Bin, WANG Fang, YANG Yuchun, WANG Jun, LU Zhimin, DONG Guangzhi, SHI Wanl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Fraxinus mandshuric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2, 38(29): 74-79.
| [1] | 吴文娟, 王庆成, 许丽娟. 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中水曲柳种群格局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 41(10):54-59. |
| [2] | 傅立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482. |
| [3] | 周以良. 黑龙江树木志[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89-92. |
| [4] | 林士杰, 张忠辉, 谢鹏, 等. 中国水曲柳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24):158-162. |
| [5] | 李莉. 我国水曲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辽宁林业科技, 2014, 13(2):52-54. |
| [6] |
TSUKAMOTO H, HISADA S, NISHIBE S. Coumarins from bark of Fraxinus Japonica and F. mandshurica var. Japonica[J].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08, 33(9):4069-4073.
doi: 10.1248/cpb.33.4069 URL |
| [7] |
GUO S, ZHAO H, MA Z, et al. Anti-Obesity and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effect of secoiridoid-enriched extract from Fraxinus mandshurica seeds on high-fat diet-fed mice[J]. Molecules, 2020, 25(17):1-19.
doi: 10.3390/molecules25010001 URL |
| [8] |
WANG J S, WU L H, ZHAO X H, et al. Influence of ground flora on Fraxinus mandshurica seedling growth on abandoned land and beneath forest canopy[J].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3, 132(2):313-324.
doi: 10.1007/s10342-012-0676-8 URL |
| [9] | 王红梅, 杨金英, 张学政, 等. Ca2+对低温胁迫下水曲柳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32(4):14-15. |
| [10] | 任城帅, 李慧, 翁小航, 等. 外源钙对水曲柳生长,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1(6):663-669. |
| [11] | 周玉梅, 韩士杰, 张军辉, 等. CO2含量升高对水曲柳幼苗净光合与水分利用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9(6):29-31. |
| [12] | 周玉梅, 韩士杰, 张军辉, 等. 不同CO2浓度下长白山3种树木幼苗的光合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1):41-44. |
| [13] | 周玉梅, 韩士杰, 张军辉, 等. CO2浓度升高对长白山三种树木幼苗叶碳水化合物和氮含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6):663-666. |
| [14] | 王希刚, 詹亚光, 张桂琴, 等. 施肥对水曲柳生长及开花结实的影响[J]. 植物研究, 2017, 37(2):298-303. |
| [15] | 崔晓阳. 落叶松、水曲柳对N营养行为及种间分异[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6):815-818. |
| [16] | 张新洁. 氮磷施肥对水曲柳生长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 [17] | 魏丽娜. 氮磷施肥对水曲柳幼树光合特性和各器官非结构性碳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 [18] | 吴楚, 王政权, 范志强, 等. 氮胁迫对水曲柳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3(11):2034-2038. |
| [19] | 吴楚, 范志强, 王政权. 磷胁迫对水曲柳幼苗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6):935-940. |
| [20] | 程国玲, 唐立君, 陈永亮.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pH值变化对比[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9(2):102-104. |
| [21] |
崔晓阳, 宋金凤, 张艳华. 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水曲柳幼苗的光合作用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6):794-802.
doi: 10.17521/cjpe.2004.0104 |
| [22] | 崔晓阳, 宋金凤, 屈明华. 土壤水势对水曲柳幼苗水分生态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2):2237-2244. |
| [23] | 吴楚, 王政权. 外源水杨酸对水曲柳幼苗遭受冷害后抗光氧化能力的影响I.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2, 22(4):303-308. |
| [24] | 吴楚, 王政权. 冰冻条件下两种外源植物凝素对水曲柳幼叶叶绿体外膜的影响[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1, 21(2):144-148. |
| [25] | 江莎, 中村辉子, 山本福寿. 赤霉素对水平放置水曲柳幼苗的负向重性和木材形成的影响[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25(3):336-346. |
| [26] | 慕长龙, 王义弘, 李茹秀. 立地条件对落叶松和水曲柳带状混交效应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2, 24(5):31-36. |
| [27] | 王庆成, 王春丽, 张国珍. 落叶松纯林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4, 22(6):24-29. |
| [28] | 王文章, 陈杰, 张宝有, 等. 长白落叶松的人工纯林与天然水曲柳混交林生理特性的研究[J]. 植物研究, 1992, 12(2):195-204. |
| [29] | 张彦东, 沈有信, 白尚斌, 等. 混交条件下水曲柳落叶松根系的生长与分布[J]. 林业科学, 2001, 37(5):16-23. |
| [30] | 冯玉龙, 刘利刚, 金钟跃, 等. 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增产机理的研究(I)——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生态条件的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6, 24(2):8-13. |
| [31] | 王政权, 张彦东. 水曲柳落叶松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3):346-350. |
| [32] | 王政权, 王军邦, 孙志虎, 等. 水曲柳苗木地下竞争与地上竞争的定量研究[J]. 生态学报, 2003, 23(8):1512-1518. |
| [33] | 孙晓阳, 刘婷岩, 那萌, 等. 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碳储量[J]. 森林工程, 2018, 34(4):15-20,26. |
| [34] | 邵彬. 水曲柳 (实生) 幼林适生立地条件的研究[J]. 东北林学院学报, 1983, 11(2):21-31. |
| [35] | 马建路, 石家琛, 景凤鸣. 水曲柳立地质量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水胡黄椴专刊, 1991, 19(S1):69-73. |
| [36] | 梁淑娟, 潘攀, 孙志虎, 等. 坡位对水曲柳及胡桃楸生长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33(3):17-19. |
| [37] |
SU H Y, Lin D B. Influence of main site factors on Fraxinus mandshurica (Oleaceae) plantation[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3, 14(1):83-86.
doi: 10.1007/BF02856770 URL |
| [38] | 范志强, 沈海龙, 王庆成, 等. 水曲柳幼林适生立地条件研究[J]. 林业科学, 2002, 38(2):38-43. |
| [39] | 郭明辉. 间伐强度对水曲柳木材材质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9(6):36-37. |
| [40] | 马双娇. 抚育间伐对水曲柳天然林林分结构、天然更新及职务多样性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 [41] | 宣海憧. 不同间伐强度下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生长特征及环境解释[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 [42] | 马惠英, 文英, 韩云花, 等. 水曲柳阔叶混交林冠层光分布与天然更新相关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1, 36(2):97-101. |
| [43] | 王继刚. 水曲柳最佳种源选择与种源区划[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1. |
| [44] | 田俊德, 陈晓波, 叶燕萍, 等. 吉林地区水曲柳种源选择试验初报[J]. 吉林林业科技, 1994, 2(109):14-16. |
| [45] | 王继志, 杨励, 陈晓波. 水曲柳优良种源选择及造林技术[J]. 林业科技开发, 2004, 18(3):17-19. |
| [46] | 朱航勇. 水曲柳种源主要性状的变异[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
| [47] | 赵兴堂, 夏德安, 曾凡锁, 等. 水曲柳生长性状种源与地点互作及优良种源选择[J]. 林业科学, 2015, 51(3):140-147. |
| [48] | 王永范, 董元海, 徐金民, 等. 水曲柳外径7cm年轮数选优方法研究[J]. 吉林林业科技, 2006, 34(5):15-19. |
| [49] | 李京, 苏明焱, 罗旭. 水曲柳无性系初级种子园营建技术标准[J]. 中国林副特产, 2007, 6(5):30-31. |
| [50] | 姚盛智, 许安贵, 王冰, 等. 水曲柳种子园无性系配置的研究[J]. 林业科技, 1995, 20(3):23-26. |
| [51] | 栾柯权. 水曲柳亲本无性系与子代生长性状变异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 [52] | 郭睿达, 曾凡锁, 詹亚光, 等. 水曲柳优树子代测定与家系选育技术[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 41(5):1-6. |
| [53] | 陈晓波, 杨世桢, 王江, 等. 水曲柳个体生长节律及优良单株选择试验[J]. 防护林科技, 2019, 2(185):50-53. |
| [54] | 凌世瑜, 董愚得. 水曲柳种子休眠生理的研究[J]. 林业科学, 1983, 19(4):349-359. |
| [55] | 张鹏, 孙红阳, 沈海龙. 温度对经层积处理解除休眠的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 43(1):21-24. |
| [56] | 卢艳. 初生休眠解除状态和干燥处理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J]. 植物研究, 2020, 40(4):490-495. |
| [57] | 侯丹, 许新, 李莉, 等. 水曲柳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36):12942-12944. |
| [58] | 沈海龙, 赵霞, 邢朝斌, 等. 水曲柳扦插繁殖影响因子的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33(3):5-6. |
| [59] | 沈庆宁, 刘文武, 王金成, 等. 水曲柳嫁接繁育及造林技术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02, 1(2):85-87. |
| [60] | 周建会. 水曲柳的芽接繁殖技术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7, 6(1):69-71. |
| [61] | 程政军. 水曲柳嫁接试验[J]. 现代园艺, 2018, 5(8):24. |
| [62] | 张树录. 禾本科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体细胞胚胎发生[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5(6):15-20. |
| [63] | 张惠君, 罗凤霞. 水曲柳未成熟胚的离体培养研究[J]. 林业科学, 2003, 3(39):63-69. |
| [64] | 邢朝斌. 水曲柳的无菌发芽与胚轴的离体再生[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3. |
| [65] | 谭燕双. 水曲柳组织培养外植体的筛选及植株再生的途径[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3. |
| [66] | 黄剑. 水曲柳离体再生系统的建立与完善[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4. |
| [67] | 张丽杰, 赵丽蒙, 陆秀君, 等. 水曲柳子叶和下胚轴愈伤组织和体胚的诱导[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15(7):1645-1652. |
| [68] | 刘林. 水曲柳快速繁殖体系及下胚轴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 [69] |
LIU Y, WEI C, WANG H, et al. Indirect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regeneration of Fraxinus mandshurica plants via callus tissue[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21, 32(4):1613-1625.
doi: 10.1007/s11676-020-01199-3 URL |
| [70] |
YANG L, BIAN L, SHEN H L, LI Y H.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mature zygotic embryos of Manchurian ash (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2013, 115(2):115-125.
doi: 10.1007/s11240-013-0345-8 URL |
| [71] | 张宇, 沈海龙. 植物体细胞胚同步化发生的控制[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 43(3):583-587. |
| [1] | 高忠奎, 蒋菁, 韩柱强, 黄志鹏, 熊发前, 唐秀梅, 吴海宁, 钟瑞春, 刘菁, 唐荣华, 贺梁琼. CRISPR/Cas9系统及其在粮油作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0): 26-34. |
| [2] | 董春燕, 梁卫红, 程辉, 于东明, 吕东, 孙炎锋, 苗琛. 植物脂氧合酶在逆境胁迫应答中功能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3): 102-107. |
| [3] | 李其勇,李星月,朱从桦,向运佳,杨晓蓉,张鸿. 杂草稻的竞争优势及耐逆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1): 115-123. |
| [4] | 王雅静,黄桂荣,张欣莹,钟秀丽. 磷脂酶Ds的逆境胁迫响应功能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6): 31-41. |
| [5] | 段硕楠,李国良,张园园,郭秀林.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家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5): 36-43. |
| [6] | 李 涛,李光照,梅馨月,赵玉娇,殷 丽,朱晓彬,刘贤鹏,祖艳群. 镉-钙交互作用对植物的生态学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2): 77-80. |
| [7] | 党国锋,李艳玫. 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差异研究──以陇南市文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3): 147-156. |
| [8] | 王 静,纪维红,苏军虎,高 科,徐彦花,刘荣堂.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生态学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8): 33-39. |
| [9] | 赵德勇,张波. 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可行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 62-66. |
| [10] | 韩云,唐良德,吴建辉. 蓟马类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2): 163-174. |
| [11] | 廖菊阳. 溪畔杜鹃光合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3): 135-138. |
| [12] | 刘浩,李胜杰,白俊杰. 鱼类食性的基因调控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1): 78-82. |
| [13] | 郑旭 范锦胜 张李香. 玉米象生物生态学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4): 221-225. |
| [14] | 降巧龙,杨朝柱,赵青华,刘二喜,覃宇,刘小芳,潘亚妮. 魔芋灰霉病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1): 316-320. |
| [15] | 陈永水 陈剑洪 郭陞垚 肖宇 陈茹艳 王金线. 福建省审(认)定花生品种系谱及主要性状遗传改良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8): 136-144.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