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276. [2]	王惠英,来家学.加勒比松、火炬松在广西引种成功在适生地区应大力发展[J].广西林业,1990(1):11-12.
 [3]	王斌,马红宇.嵌套实验设计及其在体育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1(4):488-491.
 [4]	魏静,吴疆翀,郑益兴,等.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5):146-149.
 [5]	郭玉红,郎南军,江期川,等.加勒比松育种栽培关键技术[J].科技信息,2010(7):33-34.
 [6]	郑勇奇.加勒比松杂交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1):110-116.
 [7]	潘文,蔡坚.广东省加勒比松栽培区划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2(3):1-5.
 [8]	黄永权,赵奋成.广东省加勒比松遗传改良策略的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00(1):15-19.
 [9]	云惟庄.海南引种加勒比松成功[J].林业实用技术,1983(3):5-6.
 [10]	王启和,干少雄,代仕高,等.湿地松×加勒比松F2子代苗高生长规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4):8-11.
 [11]	周世均,李立华.加勒比松与湿地松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2006(2):13-33.
 [12]	陈贰,潘志刚.20年生加勒比松种源试验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4(3):1-4.
 [13]	张应中,赵奋成,李福明,等.湿地松与加勒比松杂交制种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2008(4):5-8.
 [14]	张川红,郑勇奇.加勒比松及其杂种的无性繁殖[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5):14-20.
 [15]	宗亦臣,郑勇奇,陈贰,等.加勒比松杂交育种试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3):1-4.
 [16]	栾启福,姜景民,张守攻.松属GAs相关EST-SSR标记与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苗高相关性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6-10.
 [17]	李义良,赵奋成,张应中,等.适用于微卫星标记的湿地松、加勒比松DNA快速提取法[J].生物技术通报,2010(1):83-86.
 [18]	叶亲柏.湿地松×加勒比松杂种第二代(F2)生长情况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1990(3):9-12.
 [19]	赵奋成,张应中,李福明,等.湿地松×加勒比松F1杂种的扦插苗与实生苗早期生长比较[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3):325-330.
 [20]	彭明.加勒比松针叶束水培及成苗初报[J].云南林业科技,1988(4):44-49.
 [21]	潘志刚,陈贰.国外松(加勒比松、杂交松、湿地松、火炬松)扦插繁殖技术和采穗圃的营建[J].热带林业,1999(4):159-161.
 
 |